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在相同氮肥施用量(100kg·hm-2)条件下,不同穗肥施用时期和比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氮后移对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小,仅使整精米率提高了4.4%~9.9%,不同叶龄期追氮对垩白率影响不尽一致,推迟追肥叶龄期可以降低垩白率。前氮后移处理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没有降低稻米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对稻米食味品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大田条件下,以辽粳294(直立穗型)和沈农8718(弯曲穗型)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294和沈农871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90kg.hm-2和167kg.hm-2。两个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反应基本相同。增加施氮量可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但同时也导致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减少,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各品质指标中,氮肥对垩白率、垩白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脂肪酸含量和整精米率,对其他品质指标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糙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下降,而整精米率、胶稠度则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产包膜控释氮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日本产2种不同释放类型的包膜控释氮肥(直线型和S型)在3种不同类型水稻上(扬粳4038、扬稻6号、扬两优6号)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其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常规氮肥相比较,施用控释氮肥并没有明显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2种控释氮肥处理间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施肥能降低稻米的垩白率、垩白度,与常规氮肥相比,控释氮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稻米的垩白率、垩白度;与直线型控释氮肥相比较,S型控释氮肥更能增加稻米垩白率、垩白度;施肥处理明显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粗蛋白的含量,对胶稠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与常规氮肥相比,控释氮肥也没有明显增加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但是显著增加了粗蛋白的含量,尤其是S型缓释肥显著增加了粗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插秧密度对水稻每平方米穗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大,插秧密度越大结实率越小,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精米率下降,随密度和氮肥施量增加,垩白率和垩白度升高,稻米外观品质变差。就氮肥施用量来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当施量增加到16kg/亩时,产量有所降低,产量最高的是氮肥施量为14kg/亩的处理;从种植密度水平上分析,株行距26.6cm×10.0cm的处理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施氮量对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水稻生长后期不同氮肥水平对稻谷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增施氮肥,能提高水稻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增加水稻产量。但保花肥纯氮用量超过10 kg/667m2产量构成因素有下降趋势。后期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的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  相似文献   

6.
氮磷调控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调控对杂交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在四川稻区环境条件下优质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对氮磷调控的响应。【方法】以杂交水稻品种德优4727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氮素水平(0、90、150、270 kg/hm~2)和4个磷素水平(0、30、60、120 kg/hm~2),测定其稻谷产量性状、碾磨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值及RVA谱特征值和直链淀粉含量,探究稻米产量及品质对氮磷调控的响应。【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德优4727产量显著上升,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大,而磷肥对于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氮肥和磷肥处理对其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德优4727糙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精米率呈降低趋势,整精米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磷肥施用可以增加德优4727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垩白度。氮肥和磷肥的施用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存在显著相关性:氮肥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磷肥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增施氮肥德优4727食味品质显著降低,低、中、高氮处理食味值分别降低4.37%、10.90%、12.13%。【结论】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同时控制磷肥投入,可以在保证杂交水稻产量前提下获得较优品质。  相似文献   

7.
寒地水稻不同群体密度品质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插秧苗数与株行距对稻米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苗数对水稻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影响显著,随插秧苗数增多,水稻平方米穗数增加,穗粒数则下降;株行距对水稻平方米穗数及空瘪粒、空瘪率、产量影响显著,随株行距减小,水稻平方米穗数增多,产量增加。插秧苗数对稻米垩白率、垩白度、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插秧苗数增多,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增加,整精米率减少,插秧苗数对稻米蛋白质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显著;株行距对水稻品质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整体来说,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蛋白质含量随插秧苗数的增多而增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栽培密度过大,直链淀粉含量、稻米食味品质以及外观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8.
以扬粳9538为材料,通过秸秆还田与氮素管理与秸秆不还田(对照)比较试验,研究了水稻产量及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SSNM)可以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秸秆全量还田的同时,增加水稻的产量,降低单位面积穗数,提高每穗粒数、结实率。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降低稻米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增加,消减值减低,稻米食味品质得到改善,该技术同时减少穗分化前干物质积累,增加抽穗期光合速率、根系活力与ATP酶活性,促进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减少茎杆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残留。对秸秆还田与不同氮素管理在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扬粳805产量和品质对麦秸还田与施氮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秸秆腐解剂处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进行不同施氮量处理,观察秸秆腐解剂对小麦秸秆的腐解效果,并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产量趋势一致。随施氮量的增加,垩白率增加,胶稠度下降,崩解值下降,消减值增加,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秸秆还田施用腐解剂,在施氮量为300kg·hm-2水平下,整精米率最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0.
<正>本试验通过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插秧密度对水稻平方米穗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大,插秧密度越大结实率越小,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精米率下降,密度和氮肥增加,垩白率和垩白度升高,稻米外观品质变差。就氮肥施用来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增加的趋势,产量最高的是氮肥16kg/亩;从种植密度水平上分析,株行距9×3处理时产量较高。氮肥施用和移栽密度作为水稻生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一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麦秸秆还田与施氮技术对直播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肥利用效率的表现。【方法】以直播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麦秸还田与不还田、实地氮肥管理(SSNM)和农民习惯施肥法(FFP)等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无论是SSNM还是FFP,与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增加了产量,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与FFP相比,SSNM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改善了稻米的食味性。秸秆还田结合SSNM增大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缩短了活跃灌浆期,增加了粒重,并提高了氮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秸秆还田结合SSNM可增加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产量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8个不同粒型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优质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这些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粒型品种的成粒率较高,每穗成粒数较多,产量高于长粒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成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成粒率对其他米质性状无明显负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米质,使高产和优质在较高的水平上统一起来。粒长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辽宁的自然条件下,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谷粒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产量与碾米品质协调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寒地水稻产量与碾米品质的关系,探讨了品种生育期、施氮技术和密度等因素对寒地水稻碾米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地水稻的碾米品质与产量之间没有必然的相互影响,因而可以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上实现协调统一:在同一地区,水稻的碾米品质会因品种的生育期加长而明显下降,在整精米水平上表现尤其明显;株距的增大会导致碾米品质的降低;适当增加施氮量,可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碾米品质,但在氮肥分配上应适当偏向前期。选择早熟品种,采用合理而不过稀的密度配置,结合前重、中轻、后补的施肥技术。是实现寒地水稻高产前提下提高碾米品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以水旱兼用的早熟中粳杂交稻皖旱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层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株高变矮,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均增加,千粒重减小,2年增产分别为14.1%、8.2%.无水层灌溉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降低,胶稠度增加,糙米率、直链淀粉含量有增加趋势,粒长变长,粒宽变小,整精米率略有下降,对稻米品质总体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与收获期对水稻灌浆期、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系)的适宜播种时间,确保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方法】以6个恢复系及其所配的12个组合为材料,采用4期播种(前后两期间隔6 d),利用二因素两向分组资料无重复观察值模型与最小显著差数测验法(LSD法)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籽粒产量、灌浆期、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以及成熟后推迟收获对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的恢复系糙米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糙米率有降低趋势;籽粒产量、灌浆期、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间无显著差异。II优组合不同播期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宜香优组合1~3期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第4期显著减少;不同播期对杂交稻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影响较大,推迟播种会降低糙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但对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影响不显著。第4期推迟收获会导致糙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增加,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恢复系和杂交稻在川南3月27日后推迟播种,产量有减产趋势,4月上中旬播种产量减少极显著;恢复系和杂交稻谷粒长宽比不受播期影响;杂交稻灌浆期、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受播期的影响比恢复系大;杂交稻成熟后不及时收获会导致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6.
不同肥密条件处理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建立了不同播种量、插秧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处理的水稻群体,调查并模拟其产量和品质性状。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二次曲线趋势,氮肥施用量过多,会导致参试水稻品种贪青晚熟,籽粒不饱满,成粒率和千粒重下降,垩白增加,并使沈稻7号加工品质下降,但沈稻3号高产群体的需氮量超过沈稻7号。沈稻3号插秧穴距10~15cm时适量施用钾肥,沈稻7号插秧穴距15~20m时,适当施用氮、磷、钾肥,可以显著提高产量。扩大穴距,会减少单位面积穗数,但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但插秧穴距超过20cm或每盘播种量超过80g会降低加工品质。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几种物质对稻米品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迟熟中粳品种"通育粳1号"为材料,研究了硫酸锌、多效唑、赤霉素和壳聚糖4种物质对稻米品质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能提高稻谷的糙米率,多效唑、赤霉素和壳聚糖能提高稻米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4种物质均具有改善稻米外观品质的作用,在减少稻米垩白率方面,壳聚糖>赤霉素>硫酸锌>多效唑,在降低垩白度方面,壳聚糖>硫酸锌>赤霉素>多效唑,比对照依次降低48.12%、28.27%、26.52%和22.35%.不同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大,除硫酸锌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处理有所下降,4种物质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硫酸锌和多效唑处理的产量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每穗实粒数减少,壳聚糖处理则有一定的增产效果,稻谷产量和糙米产量分别增加5.41%和5.62%.  相似文献   

18.
优质早稻太子玉晶异地栽培试验证明,异地栽培对水稻子粒灌浆饱满程度和结实率有极显著的影响;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胶稠度的影响也达到极显著水平。直链淀粉含量,湖化温度受栽培环境变化影响较小,株高和粒型等性状比较稳定,异地栽培条件下,处理982B的米质优于处理982A和对照。垩白度大小显著影响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19.
育苗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粳稻品种农大3号,进行了育苗方式对水稻产量与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育苗方式为抛秧盘育苗(3粒/孔)和稀播旱育苗(150g/m2),采用这2种育苗方式,不仅产量高,而且单穴有效穗数、混合千粒重、饱满粒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胶稠度、食味等均高于常规旱育苗(250g/m2);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低于常规旱育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