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为了解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地表植被组成的影响。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与菌株分离,16SrRNA PCR鉴定分离菌,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栖息地各植被类型下共由11种细菌菌属组成;以芽孢菌占主要部分,韦氏芽胞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为优势菌群。各植被类型土壤均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土壤微生物总数排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各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微生物的分布趋势是0~20cm20~40cm40~60c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0.676,P0.05),总微生物与细菌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1,P0.01),总微生物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1,P0.01)。  相似文献   

2.
桉树相思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西钦廉林场两组桉树纯林、相思树纯林以及二者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桂南地区桉树相思树混交人工林地土壤肥力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钦廉林场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中,并且随着土层加深,其数量迅速减少;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总数排序依次为混交林〉相思树纯林〉桉树纯林;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说明桉树与相思树混交林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广西营造相思桉树混交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灵芝栽培0(对照)、1、2、3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计数三大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以及与灵芝生长繁殖密切相关的两大生理微生物类群(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放线菌数量波动较大,先增加后减少;细菌、放线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比例逐渐降低,真菌数量比例逐渐增加,其中细菌占绝对优势(83.36%~94.21%),放线菌次之(5.44%~15.04%),真菌最少(0.35%~1.60%);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均逐渐减少,尤其是栽培2a后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可知,连作使灵芝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结构和数量发生了改变。连作土壤中分离鉴定出6个菌属的优势细菌,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短杆菌属(Brevibaterium);2个菌属的优势放线菌,分别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其中Streptomyces种类较多,有灰色类群、黄色类群、蓝色类群、白色类群、淡紫灰类群;6个菌属的优势真菌,分别为: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Mucous)、链孢霉属(Neurospora)、根霉(Rhizopus)。将分离的菌种制成发酵素,分别加入到按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组合的发酵原料中,当覆土层中发酵原料紫檀木屑、枫树木屑、椰糠椰壳、玉米秸秆与连作2a的土壤按1∶2∶2∶2∶2的比例加入时,灵芝增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巨桉人工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了1~10 a生巨桉人工林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类群中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低,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偶尔出现逆向分布;各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数量呈现1~4 a降低,而后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  相似文献   

5.
研究岷江干旱河谷不同造林时间辐射松(Pinus radiata D.Don)人工林土壤细菌(Bacteria)、放线菌(Actino-mycete)和真菌(Fungi)三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三大类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数量占优势,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三类微生物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微生物数量秋季最高,夏季最少。茂县小庙山造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最多,土壤肥力较其他林地高;理县薛城马山造林地的微生物总数最少,土壤肥力最低;总的来说,随着林龄的增加,辐射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和白桦林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的垂直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和培养。统计各林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垂直方向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3种林型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非根际;3种林型根际细菌数量均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非根际细菌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落叶松林根际真菌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樟子松林和白桦林根际真菌数量则先增大后减小。3种林型非根际真菌均有逐渐减小的规律;3种林型根际与非根际放线菌则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非根际樟子松林微生物总数的层化比率最大,落叶松林次之,白桦林最小。[结论]白桦林的土壤微生物最为活跃,各个土层微生物总量高于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该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土壤质量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石灰性紫色土上几种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比较了人工林与无林荒地(对照)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混交比1∶1)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分别比桤木纯林和柏木纯林高20%、53%,其中底层(15~20cm)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分别高30%、15%;芽孢杆菌全数及其与静止细胞数之比高于柏木纯林,但低于桤木纯林;3种林型的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和好气性纤维分解菌数量无明显差异;3种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活性显著高于无林荒地土壤。这说明在四川石灰性紫色土区营造人工林时,采用桤柏混植,比种植单一树种的纯林会收到更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冶力关森林公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试图阐明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冶力关森林公园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学过程,制订退化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很大,天然林土壤:细菌(2.535×109)>放线菌(1.701×105)>真菌(1.507×106);人工林土壤:细菌(2.260×109)>放线菌(1.433×105)>真菌(4.018×106).土壤微生物特殊生理类群数量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中的分布组合有相同趋势,即:好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硝酸菌>亚硝酸菌.其中,在所研究的林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各类微生物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的规律为A层>B层>C层>D层>E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具典型代表性7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组成和活性测定,分析微生物指标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品质现状及趋势。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最为丰富,显著高于农田土壤(P0.05)。农田土壤细菌数、放线菌数、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数量较天然草地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真菌菌群数量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土壤菌群组成,天然草地土壤细菌/真菌(B/F值)和放线菌/真菌(A/F值)分别高于各类耕种农田土壤的10.59~86.23和6.99~20.66倍;农田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有不同程度下降,菌群结构向肥力降低和抗干扰能力削弱方向转化。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细菌数、放线菌数、好气性固氮菌、微生物总数、呼吸强度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相关。综合各项微生物指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营养水平分析排序为天然草地李子树//棉花间作水浇地小麦樱桃树//棉花间作旱地小麦地膜栽培滴灌棉花露地栽培沟灌棉花。  相似文献   

10.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处的土层,10 cm处数量达到高峰,总菌数最高达432.1×106CFUg-1,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三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89%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7%;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4%。原始阔叶红松林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固氮菌数量最多,纤维素分解菌其次,解磷细菌最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胡桃楸、白桦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方法]以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BIOLOG微平板法及土壤理化性质常规测定方法对3种林型内土壤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土壤微生物数量以胡桃楸林最多,且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型;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则以混交林显著较高;微生物数量与多样性指数彼此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也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却并不明显.[结论]营建混交林不仅具有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较为稳定,因此混交林营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试验培育冬小麦幼苗,待幼苗生长3周、7周和12周时,收集根系土,进行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亚硝化菌和自生固氮菌数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冬小麦幼苗生长3周时,Pb2+/Cd2+对根际细菌、自生固氮菌和亚硝化菌表现为显著(p<0.05)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0.41%~49.79%、26.62%~76.99%和87.15%~95.88%,而真菌、放线菌数量主要表现为增加,平均增加率分别为0.31%~38.88%和19.58%~113.64%,但微生物总数减少,而多样性指数增加,真菌/细菌比值升高;幼苗生长7周时,放线菌、自生固氮菌和亚硝化菌数量主要表现为增加现象,平均增加率分别为18.16%~19.72%、13.71%~24.59%、2.09%~519.29%,真菌数量降低,平均降低率为9.59%~39.46%,细菌数量在低浓度时增加,高浓度时减少,微生物总数增加,多样性指数主要表现为降低,真菌/细菌比值降低;幼苗生长12周时,Pb2+/Cd2+处理下细菌数量极显著(p<0.01)增加,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和亚硝化细菌数量降低,平均降低率分别为12.05%~44.66%、1.94%~15.51%、12.44%~55.72%和97.88%~99.00%,微生物总数主要表现为增加,多样性指数降低,真菌/细菌比值极显著降低(p<0.01)。Pb2+/Cd2+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际各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数和多样性指数及真菌/细菌比值影响显著(p<0.05),且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放线菌数量的变化;Pb2+/Cd2+对冬小麦根际固氮菌和亚硝化菌数量的影响规律不稳定,预示着Pb2+/Cd2+污染将影响其根际土壤N的固定和转化能力,且N源的可利用率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秸秆覆盖法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在新疆农业大学试验田进行,土样取白秸秆覆盖量不同的小麦地,采用稀释平板法和稀释液加滤纸条法分别测定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变化,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法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其中细菌、真菌数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变化。(2)前期真菌所占百分比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后期真菌所占百分比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基本不变;前期细菌、放线菌所占百分比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变化不大,后期细菌所占百分比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增加,而放线菌所占百分比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降低。(3)土壤中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菌和嫌气性纤维素菌数量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4)各类微生物数量在0~10cm土层较多。(5)对微生物数量与秸秆覆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细菌、真菌相关性不显著;放线菌无相关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菌、嫌气性纤维素菌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以冀北山地6种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边缘不同距离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林缘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密度林缘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距林分边缘0~30m处,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晓  张敏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384-389
本试验对被有机磷农药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运用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并从菌落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相对多度等方面分析了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污染重的土壤苗落总数最少,为6.1×106/g,并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有机磷农药污染轻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其丰富度和均匀度分别为0.775和0.218,与其它处理差异性显著;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真菌、细菌及放线菌的优势种群分别为头孢霉属、芽孢菌属、链霉菌属.其相对物种多度分别为0.311、0.291、0.565,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因此,头孢零、芽孢菌、链霉菌可能为有机磷农药的耐受菌或降解菌.  相似文献   

16.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明四川省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本文研究了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类群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地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巨大,最多时达到6·996×106个/g,组成合理,类群丰富,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总体上以好气性固氮菌、根瘤菌、氨化细菌和有机磷分解菌为细菌优势种群;同农耕地和青冈次生林地相比,有明显的数量和种类组成的优势。巨桉人工林地放线菌90%以上是链霉菌属,链霉菌属各组成类群特点为数量大,种类全,且有一定的土壤层次变化。巨桉人工林地真菌的种类不多,青霉属和曲霉属在所有样地和土层中都有出现,且为所有样地和土层的优势种群。巨桉作为优良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脆弱生态系统恢复树种,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樟子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大兴安岭落叶松(Larix gmelini)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纯林以及樟落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的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10cm层数量达到高峰,总菌落数最高达915.7×106CFU·g-1干土,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3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91.76%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11.48%;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2.06%。3种林型的主要生理类群的结构和优势种群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樟落混交林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理类群的优势类群最多。  相似文献   

18.
连作条件下设施黄瓜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数量消长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从黄瓜连种大棚以及黄瓜与番茄交替种植的大棚取土盆栽黄瓜,于开花期采集黄瓜根际土壤,用稀释平板法测定根际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同时用最大或然数法测定根际氨氧化细菌、亚硝酸氧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结果表明,设施土壤中微生物种群以细菌为主,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黄瓜根际微生物总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细菌数量的变化上。随着设施土壤连作年限的增加,盆栽黄瓜根际微生物总量呈不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以及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细菌的数量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真菌增加幅度较大,细菌和放线菌增加幅度较小;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则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少。用黄瓜和番茄交替种植18年的设施土壤盆栽黄瓜,除了根际氨氧化细菌明显低于连作15年的土壤的外,根际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明显高于黄瓜连作多年的土壤,亚硝酸氧化细菌的数量也与15年黄瓜连作的土壤无明显差异而远远高于连作2年和7年土壤,说明不同作物春、秋季交替种植这一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积累,不失为一种好的栽培方式,应该提倡。  相似文献   

19.
唐庆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7):1967-1968,1978
[目的]为了探讨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对红皮云杉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及2种对照林型的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3种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土壤肥力均高于2种对照林型。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红皮云杉红松林椴树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人工林。[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何建清  张格杰  岳海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162-18165
[目的]探究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的生态分布及抑菌活性,为放线菌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提供资源。[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及琼脂块法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放线菌进行分离及拮抗性测定。[结果]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不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均有明显差异。农田土放线菌数量最多,人工林与原始森林土壤放线菌数量最少。在同一剖面内表层放线菌数量最高,随着土层加深,有机质含量减少,放线菌数量亦相应降低。该区放线菌种类较复杂,共分离到10个属,其中链霉菌属占绝对优势。链霉菌属分离到11个类群,以白孢类群、灰褐类群和粉红孢类群为主。供试菌株抗病原真菌强于细菌,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强于抗革兰氏阴性细菌。[结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土壤蕴含着种类和拮抗活性丰富的放线菌,可进一步用于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