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狐信仰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之一, 它历史悠久, 深入民间。它的萌芽、发展、兴盛、衰败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 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和民众心理角度分析了狐信仰的兴衰原因, 并就近年来狐信仰的复兴提出了文化层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元素。它具有凝聚精神力量,促进乡村社会整合、提供社会资本,实现乡村社会善治、搭建娱乐平台,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等重要价值。因此,要通过尊重民间信仰人士权利,引导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规范民间信仰组织发展,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引导"和"管理"结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等途径,实现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左莹 《古今农业》2013,(1):61-66
“牛王节”是西南地区传统的祭神爱牛节日,在明清时期的西南地区的方志中已有记载,在这些记载中,“牛王节”既是一个汉族的民间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民间节日,另外,西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某些地区,也过“牛王节”。作为一种民间风俗,牛王节必有其民间信仰的特点,本文拟就牛王节的具体内容浅论其所反映的民间信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各类宗教信仰中,道教与民间信仰影响最大,拥有众多的庙宇与信仰群众。目前台湾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功能在逐步降低,而满足个体功需要的功能呈现增强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农村社区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其庙会组织也是台湾农村社区的重要的地方性管理组织。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76-18377
阐述了晚清时期关中与农业相关的民间信仰,分析了民间信仰影响关中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对当前关中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甲马信仰为例,辨析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云南甲马的民俗功能、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艺术造型视角来讲,甲马是一种单色的黑白木刻版画,用图像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从民俗视角来讲,甲马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通过使用甲马来表达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精神依托和慰藉,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从宗教视角来讲,云南甲马的神仙位业和仪式均以道教为主体,是一种准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7.
关帝信仰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信仰。这种民间信仰的实质是对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礼、节、勇”的道德规范的崇拜。它是一种被历史上统治阶级标准化了的儒家伦理规范。关帝信仰由民众自发信仰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内,既说明了民间信仰的可利用性,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把民间信仰与信仰,宗教、迷信混同起来,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认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只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加强民间信仰的科学化建设,实行民间信仰问题的委托管理,才能逐步把它引导到积极向上的思想环境上来,并转化为自觉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湖湘民间信仰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本文通过历史分析,考察湖湘民间信仰建构中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渗透与互动,进而完成民间信仰的多元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民间信仰是否能有益于乡村治理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民间信仰能凝聚社区、重塑道德、促进公益,具有公共性,能有益于乡村公共事务;另一些学者却认为民间信仰的信众往往只关注个人与家庭的福祉,是私人化的,很难对公共事务产生大影响。案例证明民间信仰组织是可以从私人生活走向公共生活的,而能有利于乡村善治的民间信仰总呈现一些共性和前提条件:民间信仰领袖的有效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的组织和良好的经济条件则是其实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手段,通过无结构访谈及参与式深度观察,综合社会学相关理论,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小刘庄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围绕民间信仰与村民生活的相互影响之主题,阐述中原贫困地区乡村村民的民间信仰及信仰仪式的变迁,以及变迁过程中村民在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民间信仰对村民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乡村民间信仰是一种维护农村生活秩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  相似文献   

12.
早期以狩猎和驯养牲畜为生的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依赖,对自然和自然力的不可把握性、神秘性,使他们有了对整个自然界包括动物在内的信仰。其中卫拉特蒙古作为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其民间信仰习俗中必然显现出不自觉地对大自然的崇拜意识。本文主要以卫拉特蒙古人的信仰习俗包括禁忌民俗为例论述了民间信仰习俗其中所渗透着的不自觉地思想意识——原始游牧民族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建立关键在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让法律成为保护主体最高利益、成为社会正义的权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汪志国 《古今农业》2013,(2):107-113
安徽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降更是连年不断,灾荒过后往往是饥民遍野,疫病肆虐,并使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导致是民间迷信风气泛滥,近代安徽乡民的习俗信仰主要包括含有许多不科学成分和不合理因素的各种农事民俗,浓郁的祈神求丰的宗教信仰,以及愚昧落后的文化生活,这些习俗信仰正是大灾之后乡民精神上荒芜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249-25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交往更加密切,各国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碰撞、融合、渗透,思想文化的交融冲击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最深处就是信仰。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青年信仰问题不仅关系到青年个人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信仰的基本理论,包括含义、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当代青年的信仰现状;第三部分阐述了当年青年确立正确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第四部分提出了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为解决当代青年信仰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本体,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时空境遇的回应,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诉求。课题组在五年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基础"课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在人生信仰、道德信仰和法律信仰方面的特征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路径探索,这有利于提高"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药王信仰"作为以药王庙为载体以庙会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体常是民众祈望百病脱身,健康长寿的精神寄托。而以药王孙思邈为原型的药王信仰文化如今则是铜川市耀州区推进旅游业发展和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对耀州区药王信仰的历史溯源、当今信仰状况和解读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的梳理,深入探讨药王信仰与耀州区旅游业和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耀州区特色的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寻找出地域文化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农业信仰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贯穿在整个农业生产之中,在乡村社会里非常盛行。宋代农业信仰在调节民众心理、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宋燕鹏  张素格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59-4361
对石家庄市"城中村"的典型之一——槐底村的民间信仰内容及衰退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城中村"民间信仰发展状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徐丽萍 《甘肃农业》2005,(11):168-168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法律信仰没有相应的培养来。法律信仰的培养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来说是必要的,紧迫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法观念基础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现阶段应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法律环境的建立和善着手来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