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施氮对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汕优 63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施纯氮量( 0 kg/hm2、150.0 kg/hm2、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对扬两优 6号产量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扬两优6号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以施纯氮225.0 kg/hm2处理最高.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扬两优6号的籽粒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和产谷效益均高于汕优 63.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5,自引:1,他引:95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 ,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 ,两优培九的产量均高于汕优 6 3、品质优于汕优 6 3。  相似文献   

3.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不同杂交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两系和三系杂交水稻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对氮素的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方法】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优培九、汕优63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不同叶绿素仪(SPAD)预设阈值对其吸氮特性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水稻叶片叶色存在基因型差异,汕优63顶叶的SPAD值比两优培九平均低1.7~2.0个数值单位。在实时氮肥管理模式下,施氮量与SPAD预设阈值呈指数相关关系。对于汕优63而言,Nrate=0.9956 e0.132 SPAD (r2=0.8338**),对于两优培九则为Nrate=0.1565 e0.173 SPAD(r2=0.9508**)。在SPAD预设阈值介于36~40的范围内,若要保持两个品种同一时期顶叶的SPAD值相同,汕优63比两优培九需要多施用氮肥37.3 kg N•ha-1。【结论】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当氮肥平均用量接近160 kg N•ha-1时,两优培九的吸氮能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汕优63相当;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高于汕优63;其氮素收获指数低于汕优63。此外,两优培九比汕优63表现出较高的耐肥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研究了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240、270、300(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30、360 kg/hm2N]对土壤碳氮比、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下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调节土壤碳氮比,进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碳氮比降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以330 kg/hm2处理最高,其籽粒产量、氮素农学效率、氮素表观利用率比当地生产平均施氮水平300 kg/hm2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3%、23.6%、46.7%,但其产量与36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深耕加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需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试验区玉米适宜氮肥用量以330 kg/hm2(较当地平均施氮水平高10%)为宜。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代表性品种迟熟中粳广陵香粳、香粳49和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25优6547、汕优6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随穗部吸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成熟期植株吸氮量的增加先增加,达到一定的值后不再增加;增施氮肥总吸氮量逐渐增加,但施氮处理间秸秆相对含氮量和转移量逐步下降,滞留在叶茎鞘中的含氮量比例渐增;秸秆氮素转化率杂交中籼型品种较粳型品种高;氮素生产力和氮素表观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粳型品种较籼型品种高;当季氮素利用率因品种而异,杂交中籼稻利用率高于粳型品种。  相似文献   

6.
以高产优质小麦济麦20为试材,研究了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和基本苗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基本苗条件下,施氮量在0~240 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施氮量增至300 kg/hm2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当施氮量为180 kg/hm2(N1处理)和300 kg/hm2(N3处理)时,666.7m2基本苗在10万(M1处理)至15万(M2处理)范围内,随基本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当施氮量为240 kg/hm2(N2处理)时,666.7m2基本苗10万和15万两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并且获得了最高产量,前者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后者。本试验中,过量施氮和过多基本苗均导致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综合考虑籽粒产量、经济系数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等因素,以M1N2和M2N1处理较优。  相似文献   

7.
2010-2011年,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甸镇三野村潮土上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中筋小麦扬麦16籽粒产量、氮素积累与运转,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超过适宜值则下降.实现7 0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时,施氮量宜控制在243.75 kg/hm2,氮肥表观利用率为46.57%.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氮模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南省的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模式:0 kg/hm2(N0)、180 kg/hm2(N1,基肥120 kg/hm2+追肥60 kg/hm2)、240 kg/hm2(N2,基肥120 kg/hm2+追肥120 kg/hm2)和300 kg/hm2(N3,基肥120 kg/hm2+追肥180 kg/hm2),研究不同施氮模式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以期为该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2个玉米品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各模式先玉335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郑单958;2个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各模式先玉335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郑单958。随施氮量增加,郑单958和先玉335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其中籽粒产量以N2模式最高,为10 209.04 kg/hm2和11 115.08 kg/hm2;氮素利用效率以N1模式最高,为57.37 kg/kg和57.01 kg/kg,与N2模式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综合认为,2个玉米品种均以N2模式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且先玉335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及氮素吸收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探索滴灌春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为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新春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施氮处理0、225、300、375 kg/hm2,分别用N0、N1、N3N3表示.[结果]滴灌春小麦干物质、氮素快速积累时间分别在出苗后30~61和25 ~55 d,且干物质与氮素的最大积累及最大积累速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小麦产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随着旋氮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产量以N2最高,达到7 619.86kg/hm2,比N0增产40.96;.[结论]合理的施氮量和施氮时期是小麦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举措,在滴灌春小麦出苗后25-55 d这段时期需保证水肥充足供应.通过一元二次多项式拟合,施氮量为329.02 kg/hm2时理论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的9种杂交水稻组合,在4种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裂区试验,探讨水稻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及不同基因型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这0.01水平,且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显示;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不同品种间均存在0.05水平差异;其中干物质生产效率在抽穗期、成熟期变异较大,以协优9019最高;氮素农艺效率以两优培九、Ⅱ优明86、Ⅱ优084、协优9019 4个组合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Ⅱ优明86、协优9019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低.在反映氮肥吸收与利用的6个指标中,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为理想.初步认为其是"氮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11.
超级稻“甬优12”实地氮肥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甬优12"是一种具有超高产特性的水稻品种,但是其氮肥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大,为了最大效率的使用氮肥,本文通过"甬优12"不同施氮量试验,首次使用SPAD叶绿色测定仪在"甬优12"主要生育期跟踪其叶色的变化,研究了"甬优12"的不同氮肥使用量对叶色以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确定了产量基于13.5t/hm2时建议的施氮量应在300~360kg/hm2为宜;并通过建立水稻叶片SPAD值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分析曲线方程,确定SPAD值40和49分别作为"甬优12"在分蘖初期和穗分化始期施氮的SPAD临界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宁海县"甬优12"产量在13.5t/hm2以上的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化肥"控失"对作物氮素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氮肥用量大, 氮肥农学利用率低,大量的氮肥流失直接和间接地威胁着生态环境.新型"控失"化肥兼顾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具有节本增效,减量减排的作用.在参与2007年"控失"化肥大田联合试验示范的12个示范区中选取6个区,研究"控失肥"的氮肥农学利用率.结果表明:与习惯性施肥相比,"控失复合肥"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29.46-217%;与普通尿素相比,"控失尿素"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6.13-43.81%,"控失肥"明显提高了氮肥农学利用率,具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闽甜107”适宜播种期及需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宜播种期春播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且秋播鲜穗产量高于春播;最适施氮量为240~270kg/hm2。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无核白葡萄“2+X”氮肥总量控制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提高无核白葡萄生产技术水平和肥料利用率,更好地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方法]研究5种施肥处理[无氮区(对照)、70%优化施氮区、优化氮区、130%优化施氮区、常规施肥]对无核白葡萄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效益及最佳施氮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优化氮区在各处理中串数最多,为64.0串,与无氮区(对照)、130%优化氮区、常规施肥区串数呈极显著差异;不同氮肥用量对串重有所增加,各处理中,130%优化氮区串重最大,达7.02 kg,常规施肥串重开始下降,优化氮区、130%优化氮区、常规施肥区与无氮区(对照)、70%优化氮区呈极显著差异;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平均产量随之提高,优化氮区产量最高,达65 340 kg/hm2,较无氮区(对照)增产27 870 kg/hm2,增产率为74.4%;当纯氮施用量为899.160 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为65 057.760 0 kg/hm2。[结论]在各处理比较中,从肥料利用率和产投比等方面考虑,70%优化氮区的产投比、氮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从产量和收益角度考虑,优化氮区施肥产量和纯收入最高,而对于葡萄种植户来说,按照优化氮区施肥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河北农业大学筛选出的野生栽培品种“邯郸”狗牙根草坪进行不同氮肥用量研究,以期为该品种在冀中南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l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氮肥施用量设4个水平,分别为高(N2 9g/m2)、中(N2 6g/m2)、低(N2 3g/m2)和对照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m2。所有小区磷钾肥施用量为P2O5 4g/m2和K2O4g/m2。在狗牙根生长季节(5~10月),按上述施肥量于每月22日施肥一次,年施肥6次。草坪修剪高度4cm,修剪频率视草坪生长快慢而定。对草坪进行适量灌溉以保持无干旱胁迫。草坪质量评分按国际NTEP9分制评分标准,草屑积累量测定采用烘干法。[结果]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进行“邯郸”狗牙根草坪栽培,对中高质量要求的狗牙根草坪,以中氮(N2 6g/m2)处理的草坪效果较好。[结论]施用氮肥可以有效提高狗牙根草坪的色泽和密度,明显改善草坪质量,延长狗牙根草坪的绿色期;草坪修剪积累的草屑量随施氮量的增加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6.
王云  杨明君  刘琪福  周国庆  彭友林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749-4751,475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丰产剂对青饲玉米白顶一号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丰产剂处理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有显著差异;高氮水平配合丰产剂的施用有利于青饲玉米白顶一号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的积累,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含油量、耐密抗倒、适于机播机收的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在成都平原的生物学性状表现及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法】2010-2012年连续两年先后在成都平原的邛崃市和大邑县开展了不同直播密度条件下施氮量对中双11号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两年不同直播密度下,株高、分枝部位和单株角果数总体上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籽粒产量则随施氮量加大呈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且在180~360kgN/hm2范围内产量差异不显著。高密度直播条件下,各施氮处理间的主花序长度和一次分枝数并无显著差异。籽粒含油量(%)随施氮量加大而下降,但在90~180kgN/hm2范围内可以维持较高的值。随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偏生产力(PFPN)、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和氮肥生理利用率(PEN)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N18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各指标值都相对较高;在180~450kgN/hm2范围内各施氮处理间的氮肥贡献率(NCR)均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大于N90处理。【结论】在成都平原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为适应机播机收,中双11号在高产(≥3 000kg/hm2)栽培措施上应适期早播(9月下旬)、高密度(36×104株/hm2)直播(条播)、合理施氮(180kg/hm2)。  相似文献   

18.
"烟—稻"种植制度中,晚稻前茬作物烤烟施用磷、钾肥量较大,烤烟没有吸收利用完的积累在土壤中,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烟农晚稻不施底肥,只在插秧后7~10 d施少量氮肥,不施磷、钾肥。利用湖南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专家系统,结合耒阳市农民生产实际,研究了当地"烟—稻"种植模式下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晚稻有效穗、晚稻生育期、氮肥效应模型氮肥利用率,以及晚稻产量与效益的影响,为烟农高效种植"烟—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本文利用养分流动和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典型“农田-食用菌”生产系统(农田-食用菌集约生产模式、农田-食用菌单户生产模式、农田单作)的氮元素流动特征.结果表明:农田作物秸秆通过食用菌体系还田使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秸秆还田氮输入量(165.6kg· hm-2·a-1)占农田氮素总输入量的37.1%,使化肥氮输入量减少,因此秸秆氮的合理循环利用可作为减少化肥投入的有效途径.但农田氮素仍有盈余,单位面积氮盈余量高达217.0 kg·hm-2· a-1,未能实现循环模式内养分平衡的理想效果,因此优化氮素管理、确定合理的大田作物和食用菌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变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探究适合小麦生长的施肥模式越来越重要。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氮磷配施模式(N0P0,N45P45,N90P90,N135P135和N180P180)对盆栽土壤进行处理,分析“九麦2号”不同生育期叶片耐热性电导率和荧光拐点变化特征及不同处理间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①三叶期时,“九麦2号”叶片在N90P90处理下,耐热性最强。返青期和拔节期时,以N135P135处理下,小麦叶片耐热性能最强。②三叶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也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8.00℃;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0.71 ℃。③返青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95℃;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1.76 ℃。④拔节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37℃;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6.70 ℃。根据结果,显示N90P90和N135P135处理下,小麦的热生理特征表现最佳,为后续的中试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