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临安市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经济承载3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2005~2012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数据,预测规划期末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从2005到2012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趋势基本上呈可持续状态,其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最快,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以规划目标数据为依据推算的规划期末(2020年)综合承载力水平,表明了临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以及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临安市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经济承载3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2005~2012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数据,预测规划期末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从2005到2012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趋势基本上呈可持续状态,其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最大;②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最快,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以规划目标数据为依据推算的规划期末(2020年)综合承载力水平,表明了临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以及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水土承载力4个方面构建芜湖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芜湖市2008—2017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结果表明,芜湖市2008—2017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经济承载力水平的增长对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制约芜湖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需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调整芜湖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芜湖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对于协调区域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域,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口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子系统选取18个指标构建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TOPSIS模型对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和4个子系统内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六安市2010—2017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4年承载力水平较低、增长缓慢,贴近度在0.35~0.45之间;2014—2017年上升较快,贴近度达到0.671 6,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经济规模和社会人口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幅度大,贴近度达到最优水平,表明这二者系统是影响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因素,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化较为波动,总体变化幅度小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表明六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提升应协调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6.
论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体系与计算方法,计算了1996~2008年夏邑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人口及超载比例。研究依据1996~2009年夏邑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数据,对照同时期全国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南宁市区6个城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4年南宁市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呈上升趋势;依据2014年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可将南宁市6个城区划分为高、中、低潜力承载区,其中,青秀区、良庆区属高潜力承载区,江南区、邕宁区属中潜力承载区,兴宁区、西乡塘区属低潜力承载区。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研究天津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其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依据P-S-R模型构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按照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对天津市2000—2014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隶属度值呈上升趋势,承载力等级从超载状态上升到可承载状态。其中,压力层、响应层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稳步上升,分别在2009和2010年达到可承载状态;状态层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呈波浪式变动,虽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但也有所好转,这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制约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体系与计算方法,计算了1997~2008年南阳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人口及超载比例,并对照同时期全国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南阳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和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商丘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体系与计算方法,计算了1996~2005年商丘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资源承载力及其超载比例。研究结论:商丘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对区域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超过了经济资源承载力;商丘市综合资源承载力小于区域总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资源超载比例较高,但总体呈减少趋势。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商丘市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承载的资源水平、经济规模、社会发展、环境压力等。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全区及其14个市2005-2014年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为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柳州、桂林、南宁等市属于高承载区,北海、玉林、梧州等市属于较高承载区,其他市承载力随时间变化处于不同等级;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直接代表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在发展中城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定量评价和预测土地承载力状况为提高发展中城市土地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以济南为例,济南市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依据济南市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从土地资源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生态承载力4个方面中选取20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2007—2017年11年的变化状况,通过熵值法计算济南市各指标权重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运用灰度模型预测法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济南市在11年期间,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由低承载水平向较高承载水平发展的过程,其中,生态承载力较快速提升,经济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稳步提升,但社会承载力增长较慢,仍需不断加强,且未来6年,济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稳步上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对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社会承载力是制约济南市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须调整济南市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济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3个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2015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空间特征,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现与喀斯特地貌类型区一致的空间分异特征。高承载区主要分布在峰林平原,中等承载区主要分布在峰林谷地,低承载区分布在峰丛洼地。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环境协调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可行性三方面建立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法、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哈尔滨所辖10县(市)201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土地承载力综合指数表明,高承载能力区包括其中通河县、依兰县、五常市;中等承载力区包括依兰县、延寿县、宾县;低承载力区包括方正县、双城市、巴彦县、尚志市.障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承载是高承载力区(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双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区(五常市、依兰县、宾县)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低承载力区(巴彦县、方正县、尚志县)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环境协调性、社会可接受性、经济可行性三方面建立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法、均方差决策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哈尔滨所辖10县(市)2010年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土地承载力综合指数表明,高承载能力区包括其中通河县、依兰县、五常市;中等承载力区包括依兰县、延寿县、宾县;低承载力区包括方正县、双城市、巴彦县、尚志市。障碍因素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承载是高承载力区(通河县、延寿县、木兰县、双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社会承载力是中等承载力区(五常市、依兰县、宾县)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力是低承载力区(巴彦县、方正县、尚志县)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三角模型对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价。[方法]从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经济发展协调度及社会安全稳定度3个方面构建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三角模型,对2004~2013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2004~2013年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经历了弱、较弱、中等和较强承载4个状态阶段,承载水平呈良性发展态势。承载水平具有向强承载力方向变动的可能。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指数和非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数趋向于优质水平,非社会安全稳定度指数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负面载荷仍然存在。[结论]三角模型是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聚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畜牧业环境约束主题,从土地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量化分析畜牧业环境约束水平,明确中国畜牧业环境约束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养殖、需求规模分别同土地、生态环境的匹配程度。采用养分平衡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分别测算了畜牧业土地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2001—2018年,土地环境可载猪当量增长45.21%,土地环境承载力指数下降36.07%,畜牧业土地环境承载状况明显好转;人均畜牧业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提升22.81%和42.96%,生态承载强度呈缓和趋势,但截至2018年,畜牧业生态足迹仍高达承载力的2.46倍,生态赤字为2.08×10~8hm~2;综合两维度来看,中国畜牧业仍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区域间环境约束不平衡现象显著,土地环境约束"南重北轻"、生态环境约束"东重西轻",东南沿海地区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最重。研究表明,中国畜牧业环境约束严峻,但正在趋向缓和状态,特别是土地环境约束明显好转,但生态环境约束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生态环境约束总体要重于土地环境约束且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定量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以及时空差异对于区域粮食安全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 意义.论文以人口和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从分区县尺度对重庆市的土 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4-2010年间,重庆市内部各区县土地资源承载力水 平的高低差距越来越大,土地资源超载现象越来越严重.② 7年间,重庆市40个区县在不同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 上的数量分布大致呈“M”型,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属于临界超载和平衡有余的区县数量处于“M”型两顶端,属于严 重超载的区县数量处于“M”型中间,而属于超载和盈余的区县数量处于“M”型两低端.③2004-2010年间,重庆市 属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区县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于其所对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区县数量不断减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超前于其所对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 平的区县数量已由2004年的13个增加到2010年的15个.该研究可为重庆市的粮食生产布局与优化、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临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适用性改进,开展了规划用地结构调整目标的生态足迹核算.研究结果表明,在规划期内临湘市规划用地结构调整目标可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可缓减规划实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总消费生态盈亏由生态盈利转为生态赤字,总产出生态盈亏呈现生态赤字增加趋势,可持续承载生态亏损指数有所增加.研究表明,规划用地结构调整对提高该市的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实现规划目标生态效应的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均方差决策分析法的吉林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阐释人地关系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人口承载力、建设规模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均方差权值决策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吉林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大体呈上升趋势,且处于较高或高承载状态;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波动不大,基本处于中级承载状态。总体而言,2006~2010年吉林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