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米稻间作(玉米和旱稻间作)是高秆作物和矮秆作物相搭配的一种间作模式,经过试验示范表明:米稻间作能够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产量可达到700 kg/667m2左右,比纯种玉米增产200 kg/667m2以上,增产幅度达到40%,增加效益400元kg/667m2左右,增产增收十分明显。米稻间作还表现为抗风、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和带型配置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豌豆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介于1.08~1.55之间,3:4间作模式的产量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施氮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间作的耗水量比单作高13.66%~18.93%,3:4间作模式在中施氮处理的耗水量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玉米对间作复合群体的影响大与豌豆;施氮条件下玉米间作豌豆显著提高了WUE,3:4间作模式在高施氮水平的WUE显著高于2:4间作模式,而中、高施氮处理差异不显著,2:4间作模式中玉米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3:4间作模式中豌豆对复合群体的贡献大.  相似文献   

3.
以1995~2007年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作物产量为基础,分析探讨了黄壤旱地长期不同耕作与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壤旱地自然肥力可生产玉米176.7 kg/667m2,在施用纯N 11 kg/667m2、P2O55.5 kg/667m2、K2O 5.5 kg/667m2的基础上,玉米产量平均可达389.6 kg/667m2;单施无机肥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优于单施;黄壤旱地玉米分带轮作其作物产量和肥料效益均大于轮作;在施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无机肥的肥料效益大于有机肥;黄壤旱地有机肥、无机肥配施比例以1∶3为宜,作物产量和施肥效益均佳。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单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杂交玉米益玉8号在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50 m地区的最佳群体结构,试验表明不同直播密度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密度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直播3500-4000株/667m2产量最高,产量分别为650.00-680.00 kg/667m2。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3∶2和3∶4型在灌浆期生理指标、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间作后玉米系统内环境得到改善,玉米产量显著增加,农艺性状变优,而大豆各生理指标、产量和农艺性状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随着大豆行比的增加得到了改善,3∶4间作模式群体正负迭加后的优势大于3∶2间作模式及清种,为发挥玉米高产潜能,提高大豆产量,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米豆间作3∶4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取裂区设计法,研究玉米定向栽培条件下,半紧凑型玉米太平洋98的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施肥量间及其交互作用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当施肥量为每667 m2纯氮少于25 kg时,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用量达30 kg时,产量下降,但下降不显著;当施肥量在较低密度(每667 m23 500株)时,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但在密度较高(每667 m24 000株以上)且纯氮用量增至30 kg时,产量开始下降,但下降也不显著。处理A2B3(每667 m24 000株、纯氮25 kg)所得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628.6 kg。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比较玉米净作与玉米宽厢宽带间作花生产生的效益,设置了玉米净作与玉米宽厢宽带间作花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净作产量为465.0 kg/667m2,玉米宽厢宽带套作产量384.8kg/667m2,净作比间作产量高80.2kg/667m2;玉米套作花生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增加了花生收入,花生产量为153.5kg/667m2,产值为2 148.00元/667m2,玉米套作花生比玉米净作产值1 395.00元/667m2增加收入1 232.85元/667m2。玉米净作投入与产出比为1∶2.07,而玉米套作花生投入与产出比为1∶2.4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鹤壁市夏玉米高产栽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壁市夏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形成了完善的高产栽培技术,多次刷新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经国家级专家组现场实打验收,鹤壁市浚县农科所(玉米高新示范园区1hm2)夏玉米攻关田,平均产量达到1006.85kg/667m2。2007年,1hm2高产攻关田产量1064.78kg/667m2,3.33hm2示范田平均产量达到  相似文献   

9.
敖维琼  朱飞  王安洪 《农技服务》2013,(10):1071-1074
为引导农民正确合理施肥,达到玉米生产高产出、少投入的目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设计方案,探索凤冈县氮、磷、钾不同配方施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Y)与N、P、K(分别表示为X1、X2、X3)的回归方程:Y=365.48+6.5443X1+5.8935X2+18.691X3+1.2307 X1X2-0.073X1X3-0.914 X2X3-0.508X12-0.411X22-0.452X32;最大施肥量为N=9.69 kg/667 m2,P2O5=3.64kg/667 m2,K2O=16.22 kg/667 m2,最大产量Y=559.53 kg/667 m2。最佳施肥量为N=9.71 kg/667 m2,P2O5=4.9 kg/667 m2,K2O=12.26 kg/667 m2,在此最优组合下,玉米产量为556.37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宜间作大豆的玉米品种,试验选用了12个遵义地区的主推玉米品种,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间作下玉米和大豆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中玉801和新中玉5号间作效果最好,间作总产量分别为861.48kg/667m2、845.80kg/667m2,金福玉66间作效果最差,总产量为570.38kg/667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北方半干旱地区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燕麦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3种种植模式,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产量效应以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和边行效应。结果表明: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3年试验期间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1.07和1.17。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其他边行和单作行,2019—2021年,间作边1行产量对间作燕麦籽粒产量贡献率为35.6%~38.5%。产量构成分析显示,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是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提高的决定因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边1行马铃薯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重均降低,导致间作马铃薯产量下降1.0%~26.2%。综上所述,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燕麦边行效应是间作产量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带型及施氮对玉米间作豌豆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及带型对绿洲灌区单作和间作玉米、豌豆产量、光能利用率及光合源大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玉米间作豌豆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各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说明玉米间作豌豆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2:4模式(2行玉米、4行豌豆)相比,3:4模式(3行玉米、4行豌豆)的LER增大了28.26%,说明3:4模式具有较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单作玉米、单作豌豆、2:4间作、3:4间作的三个氮水平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0%、0.15%、0.53%和0.60%,氮肥减量15%的3:4间作的光能利用率最高,达到了0.75%。3:4模式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比2:4模式高22.83%-28.27%,叶日积(LAD)高25.49%-27.83%。在本试验设计的参数范围内,随LAD的增大,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持续增大,因此进一步提高LAD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 Intercropping intercepted more light than sole peanut but less than sole maize.• Maize light use efficiency (LUE) increased with plant density in the intercropping.• Intercropping did not affect LUE of maize but increased peanut LUE.Intercropping increases crop yields by optimizing light interception and/or use efficiency. Although intercropping combinations and metrics have been reported,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light use are not well documented. Here, we examined the light interception and use efficiency in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with different maize plant densities in two row configurations in semiarid dryland agriculture over a two-year period. The field experiment comprised four cropping systems, i.e. monocropped maize, monocropped peanut,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with two rows of maize and four rows of peanut, intercropping with four rows of maize and four rows of peanut, and three maize plant densities (3.0, 4.5 and 6.0 plants m−1 row) in both monocropped and intercropping maize. The mean total light interception in intercropping across years and densities was 779 MJ·m−2, 5.5% higher than in monocropped peanut (737 MJ·m−2) and 7.6% lower than in monocropped maize (843 MJ·m−2). Increasing maize density increased light interception in monocropped maize but did not affect the total light interception in the intercrops. Across years the LUE of maize was 2.9 g·MJ−1 and was not affected by cropping system but increased with maize plant density. The LUE of peanut was enhanced in intercropping, especially in a wetter year. The yield advantage of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resulted mainly from the LUE of peanut. These results will help to optimize agronomic management and system design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system level light use efficiency in intercropping.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株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单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春夏玉米套作对全年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套作体系中春玉米、夏玉米及全年生物产量、粗蛋白产量和粗脂肪产量与单作的差异,并从氮素吸收利用、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结果】套作显著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套作体系N1(187.5 kg•ha-1)和N2(375 kg•ha-1)条件下的全株粗蛋白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54和1.77,全株粗脂肪产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9和2.55。套作条件下,单季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营养价值一般比单作低。但在N2条件下,春玉米全株粗脂肪产量高于单作,夏玉米全株粗蛋白产量与单作差异不显著。套作体系全年吸氮量显著低于单作,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吸氮量增幅高于单作。【结论】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体系利于全年营养价值的提高。这种效应是氮素营养状况及气候因素状况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套作体系中,春玉米营养价值受竞争影响较大,而夏玉米受竞争影响较小,这与竞争发生时作物所处的时期不同有关。合理增施氮肥可以缓解复合群体的竞争而使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三种施氮水平上对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未施肥大豆相比,三种不同施肥水平上间作大豆的根瘤形成及固氮能力均有所降低,氮肥水平越高,下降越严重;间作条件下,大豆固氮活性的降低大于根瘤数和根瘤重,同样肥力水平下,玉米间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的后茬作物产量,而与单作玉米的后茬产量差异不大。与休闲地相比,无论大豆单作还是间作,其后茬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种植大豆不是培肥地力而是消耗土壤肥力。间作大豆对玉米无促进作用,反而使玉米产量下降,对玉米植株含氮量影响不大。间作后作物总产量降低,但蛋白质产量和经济收益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小麦玉米间作和氮肥对作物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在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研究小麦玉米间作种植与单作种植在两个氮肥水平下的阶段耗水量、土面蒸发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探究间作系统中各组成作物的耗水特性以及氮肥对水分利用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可增加小麦耗水量、全生育期土面蒸发量与土面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E/ET),而降低玉米耗水量。在同一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增加作物耗水量,同时降低全生育期土面蒸发量与土面蒸发量占耗水量的比例,说明施氮能适当地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与单作相比,间作使小麦在施氮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3.20%与12.15%,在不施氮时较单作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6.97%与23.81%;玉米间作与单作种植对产量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时和不施氮情况下分别提高8.37%和10.06%。在同一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同时增加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可在半湿润区适当发展施氮处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达到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7.
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测土配方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可促进玉米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每形成100 kg玉米籽粒需要吸收N 1.95 kg、P2O51.10 kg、K2O1.94 kg,玉米吸收N、P、K的比例约为1∶0.56∶1;农民习惯性常规施肥比测土配方施肥平均减产51.2 kg/667m2,减产幅度达9.30%,比测土配方施肥平均纯收益减少62.0元/667m2;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对玉米产量都有影响,影响程度为钾氮磷。因此,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应重视推荐配方肥的氮磷钾比例,改变农民重氮肥、轻钾肥的施肥习惯,适当加大钾肥的施用量,才能获得玉米的高产。  相似文献   

18.
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间作玉米对丹参生长的影响,为有效解决粮药之间的争地矛盾,缓解连作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丹参采用大垄双行种植,以不同的间作玉米行距(60、120、180、240 cm)为试验因素,以丹参单作为对照,比较间作玉米对丹参株高、冠幅、生物量、经济产量、根长、根粗、根条数等的影响。[结果]在丹参田间作玉米对丹参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都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更加明显。[结论]玉米行距为180~200 cm,株距为25 cm,丹参能够正常生长,获得理想产量和间作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种间竞争关系,探讨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机理,提出适合辽西半干旱区的最优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2行玉米2行大豆间作(MS2:2)、4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MS4:4)、6行玉米6行大豆间作(MS6:6)、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等5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种间竞争力及其对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分别增加16.58%—20.32%和51.29%—52.56%;间作对大豆分枝期和鼓粒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但分枝期MS2:2间作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玉米干物质分配比率拔节期叶大于茎,灌浆期穗大于茎、叶,且3种间作模式穗的分配比率比单作玉米增加23.22%—31.70%;大豆干物质分配比率分枝期茎大于叶,鼓粒期茎、叶大于荚果,MS2:2和MS4:4间作模式大豆荚果分配比率比单作大豆分别降低19.30%、17.22%,MS6:6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间作模式下玉米比大豆表现出了更强的种间竞争力(Ams>0)和产量营养竞争比率(CRms>1)。MS6:6和MS4: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6、1.07,土地生产力提高7%—16%,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S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0.97,具有间作劣势。【结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间竞争关系实现,MS6:6和MS4:4间作模式优势明显。表现最佳的是MS6:6间作模式,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