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比较油棕新品种RYL31—40 10个油棕新品种的抗寒性,在经历了2012年冬季低温寒害之后,于2013年4月对广东省江门市油棕抗寒种植前哨点的油棕试种基地进行调查,测定各油棕新品种的寒害指数。参考《油棕品种区域适应性试种观测技术规范》中寒害调查方法,将所调查的油棕进行分级,然后根据权数计算寒害指数。结果表明,RYL38和RYL32的寒害指数较大,分别为0.286、0.270,RYL40、RYL31和RYL39的寒害指数相对较小,分别为0.157,0.177和0.183。以寒害指数作为评价油棕新品种抗寒性的指标,结果得出10个不同新品种油棕在江门地区能够顺利过冬,其中RYL40、RYL31和RYL39的抗寒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2.
在0~15℃温度范围内,测定10个油棕种质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等与抗寒性大小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利用SAS8.1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对10份油棕种质的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是反映油棕低温胁迫的最重要指标,其次是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再次为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处理的10个油棕种质的综合抗寒力为:RYL38RYL36RYL31RYL33RYL39RYL34RYL32RYL37RYL40RYL35。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程度的人工干旱胁迫下,测定10个油棕品种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SOD与POD酶活性等,并利用SAS8.1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油棕品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初期(0~5 d),油棕各生理指标向着有利于适应抗旱的方向变化;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5~30 d)和胁迫程度的加剧(trt1~trt3),各指标反映出油棕植株受害;当胁迫达50d时,各生理指标几乎都向着抗旱有利的方向转变,表明油棕对干旱有较强的耐受性;(2)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SOD酶活性是反映油棕干旱胁迫的最重要的生理指标,可作为油棕品种抗旱性评价的依据;(3)10个油棕品种的综合抗旱力排序为:RYL34RYL39RYL38RYL32RYL37RYL31RYL36RYL40RYL33RYL35。  相似文献   

4.
低温胁迫对10个油棕新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个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g新品种(RYL31~RYL40)半年生实生苗进行短期低温处理,测定油棕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油棕可溶性糖含量受温度影响较大,且随低温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丙二醛(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随温度降低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RYL37、RYL38和RYL39品种的MDA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不同生理指标对低温的敏感度不同,轻度低温能刺激植物防御机能增强,重度低温则会扰乱植物本身的防御机能.  相似文献   

5.
以RYL4、RYL5、RYL6三个品种油棕为研究材料,对各个器官(鲜叶、鲜茎、鲜根、鲜雄花、鲜小果、鲜熟果、鲜果穗、鲜果仁)中五大养分元素N、P、K、Ca、Mg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器官养分元素的高低顺序:鲜叶、鲜雄花、鲜熟果为NKCaMgP;鲜茎、鲜小果、鲜果穗为KNCaMgP;鲜根为KNMgCaP;鲜果仁为NKPMgCa。(2)不同器官总养分含量高低顺序:鲜小果鲜雄花鲜叶鲜果穗鲜果仁鲜根鲜茎鲜熟果。(3)不同品种油棕各器官养分含量高低顺序:鲜叶为RYL4RYL6RYL5;鲜茎、鲜雄花、鲜小果为RYL5RYL4RYL6;鲜根为RYL6RYL4RYL5;鲜熟果为RYL6RYL5RYL4;鲜果穗、鲜果仁为RYL5RYL6RYL4。  相似文献   

6.
对26个油棕新质RYL14~RYL40幼苗期间的主要农艺性状株高、冠幅、叶片数、叶宽、叶长、叶厚度等进行13个月的连续观测,农艺性状表现评价结果表明:26个油棕新品种在幼苗期、苗圃生长期对我国热带北缘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与国外相比生长表现基本一致,且无明显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油棕新品种的抗寒能力,本试验对引种海南儋州的12个油棕新品种RYL1—RYL10以及RYL12—RYL13,采用人工低温胁迫方法处理第1、9、17、25片叶的离体叶片12h,测定其电解质外渗率,经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抗寒能力参考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12个油棕新品种及其4个叶序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均呈"S"曲线上升,其拟合得到的LT50也因品种和叶序不同而异。油棕新品种抗寒能力大小为RYL13(-5.3440℃)>RYL7(-5.1327℃)>RYL12(-4.9328℃)>RYL10(-4.7903℃)>RYL9(-4.6359℃)>RYL3(-4.5508℃)>RYL5(-4.4982℃)>RYL1(-4.2865℃)>RYL6(-4.1459℃)>RYL4(-4.1005℃)>RYL8(-4.0540℃)>RYL2(-3.8016℃)。油棕不同叶序叶片所测得的抗寒能力大小为第9片叶(-4.8243℃)>第1片叶(-4.4717℃)>第17片叶(-4.4617℃)>第25片叶(-4.3335℃)。然而,植物的抗寒性是一个复合性状,其抗寒性不但存在遗传差异,也易受环境和栽培条件等影响,因此,本研究结果仅为油棕抗寒性评价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12个油棕新品种大田栽培抗逆性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全株调查统计法,对种质圃12个油棕新品种多年来大田抗逆性表现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连续9个月的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棕的生长、开花、结实与产量,但无植株因干旱死亡,其中品种RYL7和RYL3表现最好;中心风力达11级的强台风后,64%以上植株的叶片受损,但断折叶片仅占树体总叶片数的2.9%~8.2%,无折干和倒伏植株;受持续32d低温冷害,期间花序、初果、小果几乎全部受冻害死亡,受冷害叶片数占植株所有叶片数的3.5%~17.4%,但无植株死亡,当年油棕减产约20%。冷害后所有植株都正常开花、结实;几乎无明显病虫害,多年来没有喷洒过农药,对环境无污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尧儋州尧文昌尧陵水和定安以及广东省江门油棕病害的调查袁结果表明袁发生最为常见的病害为叶斑病袁不同品种受害程度表现不同曰发生严重时袁可导致叶片30%以上枯死遥对从热科院橡胶所引种到广东江门的12 个油棕新品种田间叶斑病的病害严重度进行调查袁其危害等级为1~3 级袁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袁有6 种病原物袁分别为叶点霉属渊Phyllosticta冤尧炭疽菌属渊Colletotrichum冤尧链隔孢属渊Alternaria冤尧拟茎点霉属渊Phomopsis冤尧茎点霉属渊Phoma冤和拟盘多毛孢属渊Pestalotiopsis冤遥对6 种病原物进行田间活体致病性测定袁发现炭疽菌属和链隔孢属引起的病斑较小袁致病力较弱袁推测可能是腐生菌曰叶点霉属尧拟茎点霉属尧茎点霉属和拟盘多毛孢属可同时侵染RYL31袁其中叶点霉属还可侵染RYL14尧RYL33袁推测此病原物寄生性较强遥  相似文献   

10.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g.)是重要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油棕种苗繁育方式主要有实生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能够较好地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但油棕只有1个顶端生长点,常规的扦插、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无法在油棕上应用,通过体细胞胚胎(体胚)发生进行组织培养是油棕种苗无性繁育的唯一途径.本文综述了油棕体胚诱导与培养、生理生化、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组学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油棕体胚发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油棕体胚发生的研究和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挖掘利用油棕优异种质资源,在广东引种油棕种植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出的油棕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深圳、东莞、茂名、化州、湛江和雷州6个油棕地区中的38株油棕大树优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验证分析.结果表明,6个地区引种的油棕同源性很高,无明显地区性聚类情况,与引种调查结果吻合.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初选抗寒高产油棕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基于SCI收录论文的世界油棕研究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棕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基于SCI收录的研究论文分析世界油棕的研究格局.对我国油棕产业布局及科研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结果发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研究油棕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法国,而我国在油棕领域的研究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脱落酸(ABA)对低温胁迫下油棕幼苗生理的影响,为提高油棕种苗抗寒能力及进行抗寒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油棕幼苗期,于10℃低温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ABA后,测定油棕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分析油棕幼苗的抗寒性能.[结果]在10℃胁迫下喷施ABA,油棕幼苗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及脯氨酸、MDA和H2O2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下同),SOD和POD活性显著下降.喷施50.0~200.0μmol/L ABA处理在降低幼苗质膜透性和SOD活性的同时,抑制了MDA和H2O2含量上升,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并提高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POD活性.[结论]低温胁迫下喷施ABA可提高油棕幼苗抗寒能力,以喷施200.0 μmol/L ABA的抗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低温胁迫对海南本地种油棕幼苗的生理生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油棕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油棕幼苗的生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伤害指数、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开始升高,后来随着胁迫时间的廷后而有所下降.由此可知,低温胁迫可能使油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理响应,通过增加相关的保护物质来提高植物的防御能力.该研究可为油棕抗寒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油棕通过商业化种子繁殖,但种子萌发机理尚不明确,胚蛋白质组学研究有助于快速定位其关键调控因子.建立了油棕胚蛋白质学研究体系,涵盖种胚样品收集、总蛋白质提取、双向电泳体系及下游质谱鉴定数据分析,研究体系相对完整,对于促进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油棕种子萌发机理研究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等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油棕遗传育种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对培育和不断改良适合我国热区生态环境特点的油棕新品种,确保我国热区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油棕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发展油棕生产的历史与实践,从引种试种、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与评价、常规和分子育种等方面,对我国油棕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我国油棕选育种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油棕叶梗为原材料、酚醛树脂为胶黏剂,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重组方材密度、施胶量、热压时间和热压温度对油棕叶梗重组方材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油棕叶梗重组方材性能的影响较大,密度和施胶量越大,重组方材力学性能越好;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对油棕叶梗重组方材性能的影响比较复杂。综合考虑确定油棕叶梗重组方材的较优制备工艺条件为:密度0.7 g/cm3,施胶量12%,热压温度180℃,热压时间40 min;较优工艺条件下油棕叶梗重组方材的弹性模量为7 185 MPa,静曲强度为68.7 MPa,顺纹抗压强度为35 MPa,内结合强度为0.21 MPa。密度为0.7 g/cm3的油棕叶梗重组方材的弹性模量、静曲强度、顺纹抗压强度高于了杉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正>人们对于从食物到生物燃料中使用的油的需求是如此旺盛,以至于油棕植物已经接管了全世界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大约40年前,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克隆产量最高的油棕(非洲油棕)以提高油产量从而减少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但是当这些所谓完全相同的树木成熟后并没有结出产油的果实。如今,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英国剑桥大学植物遗传学家Jerzypaszkowski认为,新的发现将有助于油棕  相似文献   

19.
<正>几乎每一项农业科技成果都要经过至少超过10年以上的研究周期。昨天上午,记者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组培室看到,经过10多年持续不断的研究,终于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油棕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热科院橡胶所副所长、研究员林位夫告诉记者,中国每年食用油供给缺口很大,自给率仅占40%。"每亩油棕产油量是大豆的8倍、花生的6倍、油菜的10倍。如果推广油棕种植,中国完全  相似文献   

20.
油棕的产量潜力及其影响因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棕是世界上产油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这是由油棕自身的遗传背景决定的.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油棕的单产潜力将被进一步的挖掘.由于棕油不仅能食用,还可作为廉价而丰富的生物柴油原料,因而使油棕成为了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和战略资源植物.文章从遗传学和生理学角度,对油棕的生产潜力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