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连云港市霜冻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连云港市新浦站1971-2008年的逐年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连云港市初霜、终霜和无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8年来连云港地区呈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初霜期变化趋势显著,终霜期变化趋势、无霜期延长趋势异常显著.初霜、终霜冻日和无霜期线性倾向率分别为5.4 d/10年、-6.6 d/10年、12.5 d/10年.连云港市极早初霜发生频率为1次,极晚终霜频数为2次,极短无霜期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极长无霜期发生在21世纪.连云港市20世纪90年代初是无霜期的一个突变点,从1993年开始无霜期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1972—2020年晋中市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及对果树花期霜冻灾害发生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市近50年来平均终霜日为4月30日;终霜冻总体上北部晚南部早、山区晚平川早,海拔越高,终霜冻结束越晚;春季气温呈现变暖趋势,终霜冻日期呈现出提前趋势;大部分年份霜冻灾害较轻,重度霜冻灾害出现的概率一般为2%~9%;在果树盛花期(4月),4月14日之前终霜冻出现概率最低,西部平川区及昔阳县4月15日至5月1日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东部山区5月2日之后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王业宏  高慧君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62-9063,9076
[目的]研究山东省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以秋季或春季日最低地面温度≤0℃作为霜冻指标,利用1961~2008年山东省67个气象监测站的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8年来,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极差均为标准差的3倍以上,说明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离散程度均较大。近48年山东省平均初霜日以1.99 d/10a的速率推迟,终霜日以1.46 d/10a的速率提早,初霜日推迟幅度比终霜日提早幅度大;无霜期以3.42 d/10a的速率延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日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明显推迟,终霜日90年代之后明显提早,无霜期是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结论]该研究为霜冻灾害的预测预防和农作物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晋中市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和对经济林果花期霜冻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 晋中市近50a来平均终霜日为4月30日。2) 终霜冻总体上北部晚,南部早,山区晚,平川早。海拔越高,终霜冻结束的越晚。3)春季气温呈现变暖趋势,终霜冻日期呈现出提前趋势。4)大部分年份霜冻灾害较轻;出现重度霜冻灾害的几率一般在2%~9%。5)在经济林果盛花期(4月):4月14日之前,终霜冻出现概率最低;4月15日至5月1日之间终霜冻平川及昔阳出现概率最高,而东部山区则是5月2日之后终霜冻出现概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应用1964-2013年葫芦岛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的逐年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资料,利用线性分析和EOF分析方法对葫芦岛地区近50年初、终霜冻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葫芦岛地区平均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东西分布,时间分布上呈现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日数显著增多的特征;平均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上、中旬,平均终霜冻出现在4月上、中旬,初霜冻日提前和终霜冻日推后的次数建昌均明显较多;初霜冻日EOF分解显示葫芦岛地区初霜冻日存在东西差异分布和南北差异分布,主要以东西差异分布为主,并且近50年几乎均为"西早东晚"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太原市1951-2008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霜冻的发生趋势;利用异常霜冻指标,分析了霜冻的异常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太原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4日、终霜冻日为4月15日,平均无霜冻期为182天;初霜冻日在年代际间的变化较为复杂,终霜冻日则表现为50~70年代偏晚、80年代之后偏早,无霜冻期为50~70年代缩短、80年代之后延长为主的变化特点;太原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2天/10年、-1.8天/10年和4.0天/10年;无霜冻期的延长趋势通过了a=0.001的显著性检验;太原市特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7%,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为15.5%,特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5.2%,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为6.9%;大多数异常霜冻发生在50——70年代.  相似文献   

7.
姜秀萍  周光会  王丽娟  黄金福  廖世  张钰  刘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1946-1947,2008
[目的]探讨霜冻灾害对开鲁县红干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开鲁县基准气候站1961~2010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及2005~2011年红干椒田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年霜冻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对红干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开鲁县无霜冻期的延长基本来自于终霜冻日提前的因素,春季终霜冻对红干椒种植造成的灾害概率较小,而秋季初霜冻给红干椒产业造成的损失巨大;秋季初霜冻的致灾频率要大于春季终霜冻。针对早晚霜冻对红干椒生长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结论]为开鲁县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红干椒损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晚霜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终霜冻期北部迟于南部,最早和最晚终霜冻期相差达20 d;近48年来,全省终霜冻期呈明显提早的变化趋势;各区终霜冻期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了气候突变。笔者还分析了江苏省早春茶树冻害的类型,并用隶属函数值域划分了早春茶树冻害的级别,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 ~ 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晚霜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终霜冻期北部迟于南部,最早和最晚终霜冻期相差达20 d;近48年来,全省终霜冻期呈明显提早的变化趋势;各区终霜冻期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了气候突变.笔者还分析了江苏省早春茶树冻害的类型,并用隶属函数值域划分了早春茶树冻害的级别,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利用贵州省1961—2018年84个气象站点地面0 cm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贵州地区平均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分别为12月2日和2月23日,平均无霜冻期为291 d,分别以2.34 d·(10a)-1、2.95 d·(10a)-1和5.76 d·(10a)-1的速率呈明显推迟、提前和延长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初霜冻日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变化特征,69%的站点呈显著推迟的变化趋势;终霜冻日呈现南部早、西北部和东北部晚的变化特征;无霜冻期整体呈延长趋势,82%的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海拔高度是影响贵州地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的关键因子,无霜冻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升高呈缩短趋势。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前和无霜冻期的延长,为贵州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资源,利于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1.
于文立  杨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248-8249
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临江市1961~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江市初霜日明显延后,气候倾向率达2.43 d/10a;终霜日也有明显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仅为-2.16 d/10a,主要受初霜日延后的影响,临江市无霜期明显增加,气候倾向率为4.4 d/10a;临江市初终霜、无霜期年代特征明显;经突变分析,临江市无霜期变化存在明显的转折年;临江市利用无霜期长短调整了作物品种布局,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平原北部冬小麦生育期霜冻灾害发生规律,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分析1960—2017年的黄淮海平原北部12个气象站点0cm地面最低温度数据。结果表明:1)年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上升趋势,北部升温速率高于南部。2)研究区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期延长,初霜冻延后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北部区域比南部区域更明显,终霜冻提前趋势的空间表现为南部区域比北部区域更明显,无霜期延长趋势南部比北部区域更明显。3)初霜冻日期突变年份为2006年,终霜冻日期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2年,2007—2017年初霜冻推迟,1993—2017年终霜冻提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在2004年发生突变,2005—2013年生育期缩短。4)冬小麦生育期间霜冻发生频次平均增加42%,霜冻发生频次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83-17484,17488
[目的]研究近53年邢台地区气温和无霜期变化趋势。[方法]根据邢台市和南宫县1958~2010年的气候资料,对邢台地区的气温及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变化趋势进行一些统计分析,探讨近53年来该地区气温和无霜期的变化规律。[结果]无论城市或农村,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邢台和南宫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5、0.2℃/10a,尤其自1996年以后,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约1.0℃/10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与年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大致相当,其中冬季平均气温增幅最大,年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是由于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引起的;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农村,体现出城市的热岛效应特征。无论城市或农村,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数均呈现出相同趋势,即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日数明显延长;城市的初霜日晚于农村,终霜日则早于乡村,无霜期日数明显长于农村,间接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地区热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60~2008年辽宁东部产粮区5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及积温、日照、冻土、无霜期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辽宁东部产粮区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和无霜期呈上升趋势,降水、日照和冻土深度呈下降趋势。积温初日提前,终日延后;初霜日延后,终霜日提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分析共和地区近50年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台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共和地区霜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以每10年4.5d的速度提前,50年来终霜日提前了23d;初霜日呈显著推后趋势,以每10年7.1d的速度推后,50年来初霜日推后了35d;无霜期呈显著延长趋势,以每10年11.9d的速度延长,50年来延长了60d。共和地区初(终)霜提前(推迟)的概率为42%(52%),说明共和地区终霜的危害大于初霜。温度对初、终霜日的出现及无霜期的长短有较大影响。随着温度的显著增加,导致初(终)霜日逐渐推迟(提前)以及无霜期的延长;最低气温对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影响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共和地区初霜日和无霜期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终霜日则呈极显著负相关,且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出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郝莹  鲁俊  李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2-8423,8547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日的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因此遭受异常早、晚霜的概率也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17.
贵南县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霜冻、干旱、冰雹等。从1961—2012年资料统计分析得到贵南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为:春季终霜日为6月12日,秋季初霜日为8月20日;平均无霜期为68 d,无霜期总体上有延长的趋势。马铃薯和小油菜易受晚霜冻和早霜冻灾害。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总体看平均10年中5年有干旱,3年为轻旱,2年为中旱;最严重的干旱为2000年,春夏连旱;干旱总体为增加趋势,春旱为增加,夏旱为减少趋势。冰雹在1961—2012年共出现了252次,主要出现在3~10月,6月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5月次之;最大冰雹的直径为30 mm;7月和8月出现在贵南的冰雹灾害强度最大;冰雹出现次数总体趋于减少,在年内冰雹出现的初日有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王玉河  王承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78-14980
[目的]研究新泰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业的影响。[方法]利用新泰市1957-2009年逐年、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新泰市近5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业的影响。[结果]新泰市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暖冬现象突出,≥0℃积温逐年增多,近10年来初霜推迟、终霜提前、作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积温的增加,无霜期的延长,使新泰市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期、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冬季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复种指数有所提高,特色种植优势突出;气候变暖使黄姜、黄花菜种植面积扩大,种植界限北移,小麦、花生播种期推迟,黄姜播种期提前,生长期延长。同时,气候变化也使得新泰病虫害加重、春季冻害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引起的极端天气对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为剧烈,黄姜和黄花菜种植风险加大。[结论]该研究为促进新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