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出播种面积已成为目前最有可能造成中国水稻总产量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结论】市场机制的调控和技术进步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时空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继续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前提下,依据国情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面积呈下滑趋势的早稻和双季晚稻进行调控,同时兼顾水稻总面积,防止其出现较大波动,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中有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湖南近10 年水稻生产集聚与波动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2001 ~2010 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以播种面积和产量的集中度指数( CDI) 、波动指数( VI) 为主要指标,对全省各主产区近10 年水稻、早稻、中稻及一季晚稻、晚稻、优质早稻、优质中稻及优质一季晚稻、优质晚稻生产集聚与波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湖南省水稻、早稻、中稻及一季晚稻、晚稻、优质早稻、优质中稻及优质一季晚稻、优质晚稻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的集中度指数排序存在差异,但波动指数排序相同; 明确了各主产区中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区、相对稳定区、波动区。[结论]为优化湖南水稻生产布局,促进水稻生产集聚发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数据,采用H-P滤波模型以及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RLI)模型,对江西省水稻生产波动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8年,江西省水稻生产具有较为明显的年季波动特征,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波幅属于弱幅型。从内部结构贡献因素分解角度,生产力效应是周期内江西省水稻增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播种面积效应、种植结构效应;细分到早、中、晚稻,从生产力效应来看,晚稻单产变化是影响水稻增产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早稻、中稻;从种植结构效应来看,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变化具有明显的减产效果,而中稻种植比例增长起到了较为有利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晚稻种植比例缩减所带来的减产,但也表明江西省存在显著的"双改单"现象。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3个行政区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50年来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水稻总产增加了2.9倍,总体呈"南减北增"趋势。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种植面积呈"双峰型"变化曲线,总体增加了12.9%,是总产上升的关键条件;不同地区间,苏北是驱动江苏总产上升的主要地区,苏中次之,苏南最低。水稻种植格局的"南缩北扩"是水稻总产格局"南减北增"的主要原因。水稻单产水平上升明显,不同地区间,苏北单产增幅大于苏南,其中,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是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总体有利于单产提高,气象产量的增幅,由北至南趋势逐渐加大。进一步扩大苏北水稻种植面积,稳定苏中,控制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稳定江苏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再创新继续提高水稻单产潜力,特别增加苏北地区水稻单产水平,是江苏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宣城市统计年鉴》和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明确了宣城市水稻种植结构:在熟期构成上以中稻和一季晚稻为主,品种结构上以籼稻和杂交稻为主,且区域性分布明显。并针对水稻种植结构复杂、品种多、播种面积增加潜力有限、单产不高等问题,提出划分4个稻区和稳定种植面积、优化主栽品种、集成栽培措施提升单产等增加水稻总产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西南稻区三省一市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78—2013年该区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2013年西南稻区水稻总产增加了40.0%,其中,1980s—1990s水稻总产增幅较大,1990年后在波动中趋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呈"波浪式"下降,降幅达11.0%,其中,种植面积以四川为主,达45%以上,云南种植面积及占西南稻区的比值稳中有升;1980s—1990s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但单产平均水平仍低于7 000kg/hm2;气候变化不利于水稻单产提高,以四川、云南表现最为明显。稳定云南水稻种植面积,遏制四川、贵州和重庆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促进西南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抗逆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结合防灾减灾新技术充分挖掘水稻单产潜力,提高云南和四川水稻单产水平,是西南稻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提供的统计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源,比较两国小麦生产的差异。[方法]从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等方面分析中哈两国小麦产业的概况。[结果]中国小麦种植面积从1992年开始波动减少,2004年达到最低的2162.06×104 hm2,2004以后种植面积小幅增加并呈现平稳态势;哈萨克斯坦小麦种植面积出现波动,整体趋于稳定。中国小麦单产从1992年开始波动中渐序提高,单产增加显著;哈萨克斯坦小麦单产虽有波动但整体比较平稳,未有明显提升。中国小麦总产从1992年开始在波动变化中基本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2021年总产达到最高的1369.47×104 t,较于1992年总产增加了34.80%;哈萨克斯坦小麦总产从1992年的182.84×104 t开始波动减少,2021年总产比1992年减少64.7×104 t,整体呈现总产减少并趋于稳定的态势。1992年~2021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是哈萨克斯坦1.70~3.30倍,1992年~2021年中国小麦单产比哈萨克斯坦多出1998.80~4881.80 kg/hm2,平均单产增加3488.89 kg/hm2,1992年~2021年中国小麦平均总产是哈萨克斯坦的10.06倍。[结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显著高于哈萨克斯坦。中国小麦总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单产的增加。中国小麦生产相关技术实践,可为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水稻生产概况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湖南省农业的主导产业,稻谷总产量历年居全国首位,为进一步促进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省水稻产业的发展,对2000~2009年湖南省早、中、晚稻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湖南省的早稻与双季晚稻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而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但2009年水稻的总产和单产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24.56%和4.94%,总播种面积也增加了63.72万hm2.为了保障湖南省粮食安全,特从政策支持、科技支撑、病虫防治、培肥地力、水利建设、机械化生产、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发展湖南省水稻生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湖北省水稻总产波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的产量受各种自然和社会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采用剩余法对湖北省1990~2009年间水稻(Oryza sativa L.)总产波动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实现湖北省水稻生产的平稳增长找到可靠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湖北省水稻总产最近20年间大体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1997年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阶段,1997~2003年为水稻总产持续快速下滑阶段,2003~2009年为水稻总产稳步恢复阶段.20年间湖北省水稻总产波动总体上属于古典型波动,波动周期短、频率快、波幅较大,但最近有逐步进入较长周期的趋势.自然灾害特别是涝渍灾害是湖北省水稻总产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而政策是引导波动趋势的重要原因.加强水稻灾害研究和应对性设施建设是减少水稻产量波动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内蒙古小麦种植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又逐步减少的过程.回顾近20年来内蒙古小麦生产,主要有以下特点:播种面积下降,总产减少,单产增加;小麦在金区农作物和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小麦平均单产与全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稳定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既是解决人们口粮问题,也是应对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看到存在的差距。[方法]概述了1949~2008年贵州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烤烟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对贵州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贵州水稻、小麦、玉米3大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差、人口增加速度快、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农村水利资源利用率低。[结论]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江西省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提高江西省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及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了解江西省水稻生产、区域分布及种植收益情况,分析其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江西水稻生产历史悠久,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居全国第3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2位;2004~2014年江西省水稻播种面积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划为双季稻种植区和单、双稻混作区两大类型、10个主区,其中,赣北丘陵平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最大(32.77%);江西省稻谷总产值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波动,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江西省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单产较低;缺少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品少、品牌效应不强;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水稻品种竞争力,提升水稻生产要素竞争力,提升政策竞争力,提升科技竞争力,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江西省稻米区域品牌,以促进江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的作物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水稻是该地区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季节性缺水和生长前期低温是制约当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覆盖地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覆膜后追肥困难,生产上往往采用一次性基施氮肥,由此可能造成覆膜水稻前期生长过旺,后期出现缺氮的现象,该体系内的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报道较少。2004—2006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布置了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中水稻生长速率、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优化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共包括4个处理:1)常规淹水种植,不施氮肥;2)覆膜湿润栽培,不施氮肥;3)常规淹水种植,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4)覆膜湿润栽培,一次性基施氮肥150kg/hm2。测定了水稻鲜干重、分蘖动态、叶面积、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作物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研究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条件下,与常规淹水处理相比,覆膜湿润栽培显著地提高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籽粒产量,收获指数无显著差异。一次性基施氮肥后,覆膜水稻前期的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显著高于相应的淹水处理,表现出旺长趋势;而后期则低于淹水处理,且穗实粒和收获指数均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和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水稻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量。[方法]以模拟水稻机械插秧的方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水稻增苗减肥技术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增加基本苗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化肥的用量完全可以建立高产的结构,达到增产、稳产的目的。[结论]该研究可为农业机械插秧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早籼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了解广西近几年来早籼品种(组合)的稻米品质状况。[方法]以大面积推广利用及新组配的10个早籼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研究早籼三系杂交水稻稻米的品质性状。[结果]参试组合的蛋白质含量和精米长度的达标率最高;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垩白性状的达标率为0;参试组合的大多数品质性状表现一般,无一组合的全部品质指标能达到部颁食用优质米2级标准。[结论]该研究为选育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现有水稻品种(组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1961-200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冷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法]研究1961~2009年黑龙江省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初日、终日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关系。[结果]在49年中,黑龙江省平均10℃积温增加355.4℃,持续天数延长13d,初日提前8d,终日延后5d;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开始增暖,90年代以后是变暖最明显时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气候冷暖的相关性很好。[结论]近49年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显著增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7.
绿肥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在双季稻区紫云英与水稻轮作制度下,探讨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方法,进行早稻和晚稻施肥效应试验,探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不同施肥处理的关系。[结果]施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化肥配施绿肥也能够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化肥减量40%配施60%绿肥处理的下茬晚稻产量最高,而2008年晚稻以及2009早稻产量甚至显著高于100%化肥处理,2年早稻平均产量比100%化肥处理增加了247 kg/hm2,提高了3.8%。[结论]种植和利用紫云英可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有机-无机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金华  刘惠敏  黄勇  张爱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641-3643,3667
[目的]为农作物产量预报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分析安徽省小麦生长季MODIS多时相NDVI特征并利用该技术识别水体、城镇居民区、旱地、水田、林地研究了该技术在地物识别及农作物产量预报中的应用。[结果]一季稻和双季晚稻的NDVI最大峰值出现在6月。水体在10月至次年6月^-NDVI(i,j)小于0或略大于0(如浅水体),而^-NDVI(i,j)小于0.16像元通常为城镇等居民点,水田^-NDVI(i,j)往往小于0.3,一般林地和种植越冬作物的耕地^-NDVI(i,j)均大于0.3。以^-NDVI多时相特征对5大地物类型进行识别时可识别出82.7%林地,67.4%旱地,52.1%水田,15.2%居民区。水体、旱地、水田、林地的识别可信度均达60%以上,其中识别出来的水体中有近80%为现实中的水体,城镇的识别可信度不足20%。[结论]该法在农作物产量预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