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江西省茶叶春霜冻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西省茶叶主产区1961—2019年早春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9年春霜冻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9年江西省茶区平均终霜期南部早于北部,平均春霜日数赣西北出现最多,赣中南出现最少;3月份发生春霜冻的可能性最高,且以轻度霜冻为主;特晚终霜期均出现在1997年之前,偏晚终霜期均出现在2011年之前;茶叶春霜冻的长期变化趋势表现为终霜期明显提早,春霜日数显著减少,且变化速率赣东北大于赣西北,赣西北大于赣中南;平均终霜期赣东北、赣西北、赣中南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布在1988年、1996年、1980年,平均春霜日数赣东北、赣西北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是1997年和2016年,而赣中南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市霜冻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连云港市新浦站1971-2008年的逐年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连云港市初霜、终霜和无霜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8年来连云港地区呈初霜冻日推迟、终霜冻日提早、无霜期延长的变化趋势,初霜期变化趋势显著,终霜期变化趋势、无霜期延长趋势异常显著.初霜、终霜冻日和无霜期线性倾向率分别为5.4 d/10年、-6.6 d/10年、12.5 d/10年.连云港市极早初霜发生频率为1次,极晚终霜频数为2次,极短无霜期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极长无霜期发生在21世纪.连云港市20世纪90年代初是无霜期的一个突变点,从1993年开始无霜期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避免霜冻对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利用1961—2020年山西南部46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地面温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南部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山西南部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10月17日和4月17日,平均无霜期为184天,分别以2.18、2.07、4.4天/10年的速率,呈明显推迟和提前及延长的变化特征,并且存在明显突变年,初霜日和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为2005、2002、2001年;霜冻日期存在明显周期变化。空间特征为初霜日呈现东北部早、西南部晚,终霜日与初霜日相反,西南部早、东北部晚,无霜期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特早初霜日发生概率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东北部和西南部低,特晚终霜日呈现临运盆地和临汾与晋城交界的河谷地带偏低、其余地区偏高的特征。海拔高度是影响山西南部地区霜期变化的关键地理因子,而春、秋季地面最低温度是影响霜期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霜期变化对农业影响巨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农作物受冻面积未随霜冻频次、强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或与现代设施农业防护措施水平快速提高有关。积温的明显增加将导致农作物发育提前,加大了霜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选取周口市1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霜观测资料,应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法、相关分析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周口市冬小麦生育期内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54年冬小麦生育期内≥0℃积温显著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更加显著,1993年为突变年;生育期内降水量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明显,空间上从南至北递减;参考作物蒸散量有明显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比较剧烈,空间上呈东西递减趋势;生育期内日照时数有明显减少趋势,21世纪初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显著,突变年为2005年,空间上东多西少;初霜冻日期呈推迟趋势,终霜冻日期呈提前趋势,导致霜期缩短,且三者的年际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3-2014年衢州地区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衢州地区霜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期为12月7日,多年平均终霜日期为2月22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6 d,多年平均霜冻日数为27 d;整体上,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霜冻日数减少;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期在1998年发生突变,终霜日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无霜期在1996年前后发生突变,霜冻日数存在多个突变点,1988年前后的突变相对明显;衢州地区多年平均初霜日存在准16,3~4年的周期,终霜日存在9~12,5~7,2~3年的周期,无霜期存在16,8~10,4~5,2~3年的周期;霜冻日数存在8~10和3~4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6.
基于鄂州市1959―2018年气候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鄂州市近60年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高温日数、雨日数和暴雨日数等6类高影响天气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10年代以来鄂州市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暴雨日数减少趋势十分明显,高温日数和雨日数增多趋势明显。近60年来霜日数和低温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高温日数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积雪日数、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趋势总体平稳,略有增多。霜日数1月和12月最多;低温日数和积雪日数1月最多;高温日数7月最多;雨日数春季3―5月相对较多,秋季9―11月相对较少;暴雨日数6月最多。霜日数、积雪日数、低温日数、高温日数、雨日数、暴雨日数分别在2010、2001、1981、2005年,2000年和2015年之后,1968年发生突变。霜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20年的年代际周期;积雪日数在1964―2014年存在着准20年的年代际周期;低温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18~22年的年代际周期;高温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16年的年代际周期和4~6年的年际周期;雨日数在整个时域上存在着准22年的年代际周期和准8年的年际周期。高影响天气的变化能对鄂州市农业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阳信县1981—2015年霜期变化特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信县初霜日变化总体呈推迟趋势,倾向率为1.4d/10a,终霜日呈提前趋势,倾向率-1.2d/10a,20世纪80年代初霜日有明显极晚值,20世纪90年代初霜出现最早,终霜最晚结束,其后霜期明显呈缩短趋势,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963 ~ 2011年连平县霜冻天气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实验反映出连平县霜冻天气呈现逐渐减少.初霜日明显推迟,终霜日略有退后,霜期呈现周期性变化;近50年来连平县霜冻天气以11~13年周期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其中还有2~3年与4~6年的年际变化周期.结合连平县气象局的近年来综合数据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识统计,连平县霜冻天气的偏多(少)的相关因素包括东亚大槽较深(浅)、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附近的位势高度偏高(低),有(不)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致使霜期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9.
郝莹  鲁俊  李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2-8423,8547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日的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因此遭受异常早、晚霜的概率也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剖析柴达木盆地大风日数的演变特征,利用柴达木盆地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大风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法对大风日数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平均大风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大风日数年际间差异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之差为53d。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70年代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呈减少趋势。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依次是: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月平均大风日数变化呈单峰型,1~4月逐月呈增加趋势,5~12月呈减小趋势,4月是一年中大风日数多的月份,处于波峰位置。年和春季大风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呈下降趋势,春季发生了突变,年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8个国家气象站的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对近60a大同市平均初终霜日、无霜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平均终霜日呈提前,初霜日呈显著推迟,无霜期呈显著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初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年份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无霜期的气候特征变化对大同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藏山南地区主要农区霜冻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南地区主要农区气象观测站近30年(1980~2007年)历年霜期日数和逐日最低气温,详细分析了霜冻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突变情况,结果表明,沿江一线农区霜冻出现机率最高的是4月份,南部为5月份;年霜冻出现频率正在呈减少趋势;重霜冻每10年减少了1~3d;轻霜冻每10年减少了1~4d;沿江农区霜冻日数减少的突变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具体发生在1997年左右,南部农区霜冻日数减少的突变发生在21世纪初,具体是在2006年左右。初霜冻主要出现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近1个月的时间内;终霜冻主要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近1个月的时间内,呈现自东向西和自北向南逐渐偏晚的特点;山南地区主要农区无霜期具有沿江一线长,南部农区短的特点。从空间分布来看,山南南部农区是霜冻高发区;沿江一线自西向东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湘潭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9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湖南省气候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平台的寒露风指数,统计分析逐年寒露风初日、日数及强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对寒露风的影响程度,为晚稻生长发育趋利避害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湘潭地区出现寒露风的初日在9月15日左右,平均出现日数约7天,平均每年发生1.3次;(2)初日呈推迟趋势、寒露风日数呈减少趋势,总体对晚稻生产有利,其中1980s年代初日最早、1990s年代日数最多;(3)初日总体为推迟的趋势,寒露风日数以波动变化为主,在2015年以后有明显减少的突变趋势;(4)寒露风强度的平均变化为增强趋势,最强时期为1991-2000年,韶山寒露风强度最大;(5)湘潭地区寒露风初日和日数与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9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寒露风初日将推迟约4天,出现日数将减少约4天。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宁夏酿酒葡萄晚霜冻日数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宁夏1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霜冻气候指标统计了终霜日、霜冻日数等。采用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酿酒葡萄的晚霜冻日数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全区酿酒葡萄晚霜冻平均日数为1.8 d/a;近50 a全区酿酒葡萄霜冻日数呈现减少趋势,引黄灌区霜冻日数的线性倾向率与全区接近;全区轻、中、重霜冻日数与50年平均相比,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60和80年代基本持平,90年代及以后偏少;气候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霜冻日数的突变年为1984年。  相似文献   

15.
1960~2010年濮阳市最高气温趋势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濮阳所辖各站的平均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濮阳市51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76和1983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濮阳高温日数也呈现"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但累计高温日数没有很明显的突变;高温日5~9月都有出现,其中7月高温日出现最多,占48.5%8,月次之,占40.8%。濮阳市高温持续的时间经历了由长变短再变长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最短。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0-2012年汉中地区每日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汉中地区9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暖夜、暖日、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而冷夜、冷日和霜日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上升态势最显著的是暖夜、夏天日数和热夜日数,升幅分别为7.94、3.54、3.06d/10a;下降趋势最显著的是冷夜和霜日,降幅分别为5.83、5.14d/10a.除了热夜日数之外,各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具有年代际阶段性变化特征,并有突变现象发生.极端气温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2000-2010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事件普遍存在30年左右的主周期,冷日和极端最高气温还具有17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冷日、冷夜、暖日和暖夜均具有更小尺度的周期.综合分析得出,目前该区正处于气温突变容易发生的阶段.1960-2012年汉中地区极端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这易于造成农业气象灾害,需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56-259
利用鲁南58024站1971—2015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鲁南地区汛期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振荡周期及突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贡献率都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6 d、202.5 mm和36.0%,趋势系数分别为0.016 d/10年、-4.44 mm/10年、-0.009%/10年,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都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前期为少雨期,90年代末至2009年为多雨时段;汛期暴雨日数没有发生突变,汛期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都发生了增大和减少的2次突变;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大多存在2~3年、6~8年、10~15年和25~30年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江苏省35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春霜冻发生日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镇江市早生中熟桑树品种育2号和晚生晚熟桑树品种湖桑32号鹊口盛期实际观测资料,建立了由积温推算桑树鹊口期的模型,分析全省不同地区桑树鹊口期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8年来,江苏省平均终霜冻日期呈显著提早、春霜天数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特晚霜冻均出现在1981年之前,偏晚霜冻均出现在1995年以前;终霜期和春霜天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气候突变;气候变暖虽然使桑芽萌发提前且萌发速度加快,但桑树鹊口期提早的速度不及终霜期,所以,桑树鹊口期遭受霜冻的可能性逐渐减小,江苏桑树的春霜危害呈减轻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博山区1964 ~2013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回归方法对博山区50年来暴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博山区共有115个暴雨日,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3d,暴雨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暴雨日数随时间的变化与年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总体呈现增多的趋势,且线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暴雨春季出现次数少,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多于春季,冬季没有出现,7~8月份是暴雨高峰期,6、9月是暴雨多发期;4、5、10、11月是暴雨少发期;暴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即暴雨发生在夜间(20:00~次日08:00)的频次和雨量均高于白天时段;暴雨初、终日期及初终间日数的年际间振荡幅度较小,且随着年代的增加,暴雨初、终日期呈现延后的趋势,初终间日数呈现缓慢增多的趋势,即暴雨期逐渐延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以舒城县1961—2010年逐日降水、气温等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舒城县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最为集中的月份为6—8月,这段时间出现的暴雨日数约占全年的69%;(2)近50年舒城县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并以0.067 d/10年的速率缓慢增加;(3)Morlet小波分析表明,1961—1979年存在7年振荡的主周期和3年振荡的次周期,1980—2000年存在12年振荡的主周期和4年振荡的次周期,2000年以后存在6年振荡的主周期和2年振荡的次周期;年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1991年,年代际变化最强信号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4)M-K突变检验表明,近50年舒城县年暴雨日数总体是逐渐增加的,这与线性趋势分析的结果一致;1988—1990年和1991—1997年增加趋势显著,2008年发生突变,由之前的减少再次转为增加;(5)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年平均温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