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关系。方法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参照WHO(1982年及改良的1995年)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修订方案,分析了我院近8a肾活检原发性和继发性的1 627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30.7±15.1)岁,男女之比1∶1.00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74.6%,以青壮年男性多见,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诊断由高到低依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2.7%)、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15.7%)I、gA肾病(10.6%);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22.7%,狼疮性肾炎居于首位(65.0%);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4.4%);肾病综合征是所有年龄组最为多见的临床类型。结论1627例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比例最大,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见;病理诊断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IgA肾病发病率较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狼疮性肾炎居首,女性好发;肾病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制SD大鼠抗Thy1.1系膜增生性肾炎实验模型的方法.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和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凋亡调节基因Bcl-2的表达。方法:用SD大鼠胸腺细胞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nti-Thy1.1 serum,ATS).再将ATS经尾静脉注射给SD大鼠,诱导其发生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每日检测尿蛋白。用HE和PASM染色法观察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系膜区PCNA及Bcl-2的表达。结果:ATS效价可达1:3200;诱导大鼠MsPGN的ATS最适用量为:0.01mL/g体重;大鼠MsPGN的临床特点为大量蛋白尿;病理特点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增生期系膜区PCNA、Bcl-2的表达增高。结论:用ATS可诱导典型的、稳定的大鼠MsPGN实验模型;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受抑制参与了肾小球系膜增生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4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加深对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1997年12月-1998年10月住院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34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在本组中占58.8%,是最常见病理类型。微小病变(MCD)较非微小病变(n-MCD)有明显的尿蛋白,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膜尿蛋白的选择性与病理类型及疗效无关,不能用于估计病理类型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采用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活检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检查作对照分析。结果: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即伴有肾组织HBV阳性)的发病率为47.5%;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78.9%);主要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52.6%)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1.1%),免疫荧光IgG、C3和C1q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明显较肾组织HBV阴性组严重(P<0.01);血清免疫学检查发现,乙肝病参相关性肾炎患者血清e抗原阳性率较高(84.2%),而e抗体阳性率较低,肾组织HBV阴性组则相反。结论:血清乙肝病参抗原阳性患者肾组织HBV阳性组与肾组织HBV阴性组在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和实验室相关检查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在缺乏肾活检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诊断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肾小球肾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与病理。方法:对42例iNS并发ARF患者临床和病理改变进行分析。结果:iNS并发ARF的发生率为5.87%,临床上以少尿型为主(78.6%).起病均在iNS的急性期。4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病程中无明显诱因出现少尿,尿素氮与血清肌酐增高。肾脏病理检查肾小球以轻微改变为主,其中微小病变型16例.轻度系膜增生型肾炎2l例;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却表现为广泛肾间质水肿及小管上皮细胞灶性坏死。经利尿、强的松等治疗后,36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iINS并发ARF多发生于肾小球轻微改变者;尽早明确iNS并发ARF,并给予适当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原发性狼疮性肾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及免疫荧光法检测36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及肾组织中的ANCA表达。结果原发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ANCA表达的阳性率为36.1%(13/36),肾脏组织ANCA表达阳性率为47.2%(17/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14,P〉0.05),但血浆和肾组织中的ANCA阳性表达有密切关系(P〈0.01)。伴有高血压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肾脏组织ANCA表达的阳性率(71.4%,15/21)明显高于无高血压者(13.3%,2/15)(P〈0.01),不同年龄、尿蛋白的高低则与ANCA的表达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熟悉ANCA在狼疮性肾炎表达特点,有利于对原发性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活动状态的判别。  相似文献   

7.
68例肾活检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评价肾活检在肾脏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68例具有肾穿刺适应证的肾病患者行B超介导下经皮肾活检,并作光镜、免疫组化检查及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8例肾活检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54例,其病理类型为sPGN2例,IgAN18例,MN4例,FSGS6例,MCD17例,EnPGN3例.ICGN1例.ScGN3例;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1例.其病理类型为LN8例,HsPGN、肾淀粉样变性病、糖尿病肾病各1例;小管一间质性疾病2例,脂蛋白肾病1例。并发症为肉眼血尿2例,肾周血肿1例。结论:肾活检对肾脏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γ—干扰素(IFN—γ)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检测IFN—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PNS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尿液IFN—γ的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PNS病理类型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系膜增生性肾炎(MesPGN)患者尿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非增生性肾炎组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其次,尿IFN—γ水平与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呈正相关;但与血肌酐(Ser)、血清肌酐清除率(Ccr)、24h尿蛋白定量(24hUPQ)无相关性。血清IFN—γ水平各组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γ参与增生型PNS免疫性肾损伤过程,并可能通过局部方式起作用,尿IFN—γ检测有可能作为区分增生性肾炎和非增生性肾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NF-κB在BXSB狼疮性肾炎小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BXSB狼疮性肾炎小鼠(即LN组)与C57BL/6小鼠(即对照组)各1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的表达.并与病理学指标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LN组小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NF-κB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表达.但以肾小管表达更为显著;肾小球NF-κB阳性细胞数、NF-κB阳性肾小管数与肾组织活动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结论:NF-κB可能参与了LN小鼠的发病机制.检测其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可作为反映狼疮肾组织活动病变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草药提取物MACC5(为广东医学院肾脏病研究所提取物代号)对SD大鼠抗Thy1.1系膜增生性肾炎实验模型的疗效。方法制备兔抗大鼠胸腺细胞免疫血清(ATS),再将ATS经尾静脉注射给SD大鼠,诱导其发生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试验组分别经腹腔注射MACC51.0mL和3.0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NS)1.0mL;每日观察其尿量、尿蛋白定量,并于第11天处死各大鼠,取肾组织切片观察系膜增殖程度,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两试验组24h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两试验组尿蛋白定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试验组单位肾小球系膜细胞(GMC)数均少于对照组(P<0.001); MACC53.0mL试验组肾小球系膜区PCNA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ACC5对大鼠MsPGN实验模型具有利尿、降低尿蛋白和促进肾小球系膜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IgA肾病(IgAN)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300例经肾活检确诊的原发性IgAN进行临床与病理分型关系的分析。结果 300例IgAN临床表现以无症状尿检异常最常见(占45.0%,135/300),其次是慢性肾炎(占41.7%,125/300);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型为主(占68.3%,205/300),其次是局灶节段硬化型(FSGS)(占30.0%,90/300);300例中159例(占53.0%)有大量的蛋白尿,其中59例为FSGS(占37.1%)。结论 IgAN的临床病理表现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的特点。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系膜增生型,蛋白尿量与病理分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lport综合征(As)的临床与病理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07年4月通过肾活检确诊的AS患儿29例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结果:29例患儿均有典型的AS病理特征。另外还发现伴有轻度系膜增生11例,足细胞损伤13例,节段和球性硬化2例,间质泡沫细胞5例。伴系膜增生或足细胞损伤患儿尿蛋白显著增高。结论:肾小球基底膜的改变是AS的典型特征。然而,其他非特异性的改变如系膜增生、足细胞损伤、间质泡沫细胞、节段或球性肾小球硬化也可见到,他们的出现预示着疾病向终末肾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量蛋白尿而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禁忌症的患者,经系统的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等治疗,蛋白尿依然不降称之难治性蛋白尿。本组采用转换酶抑制剂(ACEI)中的洛汀新(Lotensin)治疗17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病例与方法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377岁(17~72岁);原发病有原发肾病综合症II型[NS(III)]10例。狼疮性肾炎(LN)5例、紫级性肾炎(SHP)2例,伴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11例,伴高血压8例。全部患者均曾住院或门诊系统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即强的松ling儿g·d2个月以上,维持用药4~12个月),其…  相似文献   

14.
尿酸(uric acid,UA)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以嘌呤代谢紊乱为主的机体代谢性疾病,是导致痛风、痛风性肾病及尿酸结石的生化基础,且与人体多种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密切相关[1]。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等。IgA肾病(IgA ne-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原发性痛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痛风是一种膘吟代谢紊乱性疾病,是老年人多发性疾病之一,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由于该病临床表现早期常不典型,和其它病因引起的关节病症状相似,故易误、漏诊,为引起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36例作一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与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年龄60~74岁,平均67.3岁。其中男34例,女2例,男:女为17:1;肥胖28例(77.8%),高血压病9例(25%),冠心病4例(11.1%),高脂血症27例(75%),尿酸性肾病5例(13.9%),糖尿病3例(8.3%),尿酸性结石2例(5.6%),有痛风家族史者3例(8.3%)。全部患者均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4种新型蛋白激酶C同工酶(PKC-δ、-ε、-η-θ)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50例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轻微病变、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IgA肾病、狼疮性肾炎)患者肾活检标本及6例正常肾组织,免疫组化检测PKC-δ、-ε、-η-θ表达.结果 病变肾组织中PKC-δ、-ε、-η、-θ表达部位与正常肾组织相同.PKC-δ在狼疮性肾炎肾小球中表达高于正常肾组织(P<0.01),而病变肾组织中PKC-ε、-η、-θ表达与正常肾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C-δ、-ε和-θ可能参与肾小球损伤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而PKC-η可能仅参与肾小球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的有效方法。方法:将56例LN分为西医组(n=24)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试验组,n=32),西医组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加用中药,观察两组的临床有效搴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显效、有效、无效、死亡的例数分别为16、12、2、2例,西医组则为6、10、4、4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Hc=4.808,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6.4%,明显低于西医组的75.0%(P〈0.01);试验组并发感染率为28.1%,西医组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LN可提高疗效,使狼疮活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及降低激素和环磷酰胺的副作用,减少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54例男性狼疮性肾炎患者与同期女性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对男性狼疮性肾炎的认识,减少误,漏诊,方法收集住院的54例男性LN和同期482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统计分析。结果:(1)发病年龄构成的比较:女性20-40岁占总数的69.3%,而男性只占同龄段的51.8%。(2)肾脏损害:女性多数患者肾内,外损害同时出现,而男性多数患者肾损害先于肾外损害;男性出现大量蛋白尿者显著高于女性患者。(3)肾外临床表现:男性以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皮疹,胸积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慢性中毒期,含黄曲霉毒素玉米(AfB、1000μg/kg)对大白鼠的病理损伤作用.取52只成年雄性大鼠,分成两个大组,实验(E)组35只和对照(C)组17只.实验开始后第8周、20周和40周分3次扑杀.镜下观察到E组某些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厚.系膜细胞增多,用萤光抗体技术证实,E组大鼠系膜细胞仍有活跃的吞噬能力;E1组大鼠脾脏明显充血,白髓内出血,E2组大鼠脾白髓周围网状细胞增生,并出现广泛的铁沉积现象.发现一例肝细胞型肝癌。除白髓出血,增生的网状细胞取代某些趋近消失的滤泡外,尚可见局部胸腺依赖区明显再生.有2例肝纤维型间皮肉瘤。少数E组鼠胸腺内出血,淋巴结窦内和稳泡内出现红细胞.3次扑杀C组均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腹膜后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性恶性肿瘤56例的CT表现,着重观察肿瘤的形态与密度、对周围结构的浸犯及远处转移.采用病理与CT对照分析。结果:间叶性肿瘤42例(占75.0%).以实性为主(占55.4%),部分肿瘤对周围组织有侵犯及远处的转移;神经源性肿瘤8例(占14.3%),均为单侧.以实性肿块为主(占75.0%);生殖胚胎来源肿瘤6例(占10.7%).均为单侧.以囊实混合为主(占66.7%)。结论:腹膜后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类型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