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慕课平台是高校慕课建设的重中之重,2014年山东农业大学研发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内农业高校中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慕课"平台。目前,国内高校慕课平台的建设规范和平台软件一般是根据公司或者用户的需求自行定制,缺少相应的规范,而慕课的软件选取、课程建设等方面也都缺乏理论指导,本研究立足山东农业大学慕课平台的建设实践,尝试从慕课平台的建设定位、慕课平台的建设、慕课的课程建设及慕课的大数据应用四个方面论述高校慕课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慕课与以往教学模式的不同,包括课堂教学的不同、课程内容的不同,其次说明"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意义,分为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推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成为可能,最后从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慕课"教学机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慕课"土本化体系、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慕课"互联网学习平台三个方面深入阐述并探讨"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措施,进一步提高"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应用效率,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网络社会的深入发展,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慕课教学形式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内,伴随着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加入和创建,国内的慕课教学平台也在蓬勃发展。一些地方高校慕课教学联盟的成立,更是极大促进了慕课这种教学形式的发展。正因如此,探讨慕课教学形式与现有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慕课教学形式现阶段还只能作为传统教学形式的重要补充,但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也已经离不开慕课教学形式的辅助。  相似文献   

4.
以林业类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基础,进行了"慕课"与"传统教学"混搭模式的教学研究工作,分析了慕课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的推动作用。结果表明:慕课为传统的大学物理课堂增加了很多教学选项,教师们能够及时掌握课程的进展,感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慕课教学研究与探索值得我们相关学者借鉴和思考。因此适当引进慕课教学新模式,对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慕课的O2O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3P教学的不足,通过分析基于慕课的高职院校公共英语O2O教学框架的构建基础及总体架构,提出对高职英语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更好发挥慕课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慕课"的兴起,促进和推动了网络时代教育教学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慕课倡导的先进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慕课是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在教学手段革新上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当前教育界推崇的新型教学模式。声乐课程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以来保持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方式。慕课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是否会受到冲击,高校《声乐》慕课开设是否存在可行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慕课成为全球化潮流的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慕课教学改革在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初步展开。由于理念定位和设计规划方面的偏差与失误,对慕课教学改革产生了一些认知误区,突出表现在以技术理性统筹改革过程,机械移植和嫁接西方慕课资源和教学模式,忽视古典文学的本土性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改革过程缺少制度化、常规化措施等。结合慕课改革实践中的现状和问题,从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环节的整合、审美活动的拓展、科研潜能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探索了走出慕课教学认知误区的具体途径,以期对地方性创新型人才机制的培养和形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慕课"的出现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机遇和挑战。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探索了"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如:"慕课"能使教学方法更加多元、更能贴合高职生需求、更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慕课"背景下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制作精良的"微课"资源、借鉴"慕课+翻转课堂"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路径。  相似文献   

10.
"慕课"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通过对比"慕课"与微课、大学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等的区别,介绍了"慕课"的特点,认为"慕课"是碎片化知识的汇总,具有极强的互动性,鼓励反思,提倡协作,通过针对性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阐述了"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主张全面认识"慕课",理智对待"慕课"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探讨了通过"慕课"提升传统教育水平的对策。研究强调教师的作用,要求融"慕课"于教学环节,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搭建国际"慕课"共享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1.
慕课(MOOC)自诞生以来,势如破竹,掀起了全球高等教育界改革浪潮。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信息支持服务机构,自然也受到了慕课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图书馆/图书馆员应该理性对待“慕课与图书馆”的关系,积极参与慕课的建设与讨论,自主开发图书馆相关慕课课程,并主动配合教师及院系慕课课程的制作,为他们提供相关知识产权咨询等。图书馆还应该加强慕课宣传,为慕课学习者提供便利。总之,图书馆应强化学科服务能力以适应大学向远程教育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359-360
随着"互联网+"思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慕课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在"慕课热"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统计学》课程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现行慕课教育模式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建议和实践方案,以期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促进教学的高校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SPOC+慕课堂+实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家畜寄生虫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先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慕课堂采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发布优质教学资源,课前采用微信小程序签到,发布学习任务、讨论和练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实现"师生互动";课后获取学生线上学习的全景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组织和内容设计,实现"精准教学"。线下课堂致力于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的讲解和寄生虫检测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行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教学课程,对教学理念和设计进行了创造和变革,对高等数学课程形成较强冲击,对慕课的特点进行深入探索和理解,对比高校传统教学方式和慕课教学方式的不同,结合慕课的应用对传统教学取长补短,可以重塑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慕课"是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的产物,即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高师院校教师原有的教学模式,也使其教学能力中的教学认知、操作及监控能力都面临着不同挑战。通过对"慕课"的分析,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私人订制,采用多样评价方式等多种有效途径,帮助教师应对挑战、提升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慕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快。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引入了慕课。慕课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慕课资源开发效率低、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为促进慕课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慕课的研究,提高教师的认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善慕课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慕课的兴起和发展对高校图书馆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分析国内外高校MOOC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宣传推广慕课资源、提供慕课资源、依托慕课开展馆员队伍建设、利用慕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创建慕课学习空间等方面提出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对慕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教学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慕课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在线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特别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慕课平台,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创造性。本文结合慕课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慕课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原则,并提出一系列实施策略,以期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当前"慕课"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慕课"资源下的"翻转课堂"则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河北省8所省属骨干高校大学英语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了解大学英语教师对"翻转课堂"所持的态度、参与的意愿、动机以及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对改革的期待。研究发现,"翻转课堂"获得大部分教师的认可,但有必要对其进行再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同时,为了促进"慕课"的发展,各高校应该在学校政策导向、团队建设、技术交流和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20.
以"微课"、"慕课"、"云课程"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强势推广,使得有关新技术植入和传统课堂教学形成了两条似乎存在潜在冲突的发展路径:一条是技术革命带来的资源、观念和能力的扩大再生产,一条是"课堂教学为体,信息技术为用"的课程转型。一味地寻求技术主义的突破可能会走向美好愿望的反面,冲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传统与技术的创造性融合,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