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湖南省水稻生产概况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湖南省农业的主导产业,稻谷总产量历年居全国首位,为进一步促进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省水稻产业的发展,对2000~2009年湖南省早、中、晚稻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湖南省的早稻与双季晚稻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而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但2009年水稻的总产和单产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24.56%和4.94%,总播种面积也增加了63.72万hm2.为了保障湖南省粮食安全,特从政策支持、科技支撑、病虫防治、培肥地力、水利建设、机械化生产、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发展湖南省水稻生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进春 《农技服务》2014,(2):36+43-36,43
水稻倒伏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谷品质,造成水稻倒伏的因素很多,既有品种、栽培技术因素,又有自然灾害因素。通过分析水稻倒伏的原因,提出良种良法技术预防措施,为防止水稻倒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机械化栽插是水稻持续增产的基本方向,笔者分析了近年来机插水稻相关试验与实践经验,集成了适合里下河地区的良种与良法配套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高产优质机插水稻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
阐述2016年禹城市玉米生长期气候概况和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气候因素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一增四改"、惠农政策及精量播种、良种良法配套等种植管理技术,从而为实现玉米持续稳定增产,保证玉米生产14年连续丰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栽培配套高效施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促进成都平原地区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促进水稻高产特别是持续超高产,本文在广泛借鉴近两年的生产经验和四川农业大学科研成果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成都平原水稻超高产栽培配套高效施肥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垦》2021,(1):54-54
2020年,皖垦种业积极探索“绿稻红花”种子产品新模式,通过“优质糯稻+紫云英”连作,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发展。基地主要对多抗、优质、高产糯稻新品种开展技术研究、杂交选育、生产繁育、展示示范、宣传和推广工作,并根据试验制定水稻栽培的技术规程,实现良法与良种配套推广,持续扩大优质特色水稻新品种的推广面积。  相似文献   

7.
通过正确的栽培措施,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使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和最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粮食生产也必须有大幅度增长。洞庭湖区是我省也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常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洞庭湖区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1981年粮食总产中稻谷占95.8%,提高水稻产量有重大意义。在水稻中,晚稻面积最大,但单产不高、不稳、不平衡,增产潜力大。今后进一步提高洞庭湖区稻谷产量,晚稻增产占重要地位。为了了解洞庭湖区当前晚稻生产特点、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找出今后进一步增产的措施,我们会同有关教研室共十名专业人员组成晚稻生产技术考察组,从1982年10月3  相似文献   

9.
2016年韶关市蔬菜生产形势整体较好,在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方面均有一定增幅,但仍存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缺乏、集约化育苗产业发展不足、生产管理较为粗放和缺少带动型龙头企业等问题。为此,提出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改进并提高设施的结构与性能、积极打造区域特色蔬菜品牌、利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大湾区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肇庆市是广东省农业大市之一,水稻产业更是全市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市近5年水稻种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肇庆市双季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平均每年约16.34万hm2,其中早稻面积约7.97万hm2,晚稻面积约8.34万hm2;怀集县、高要区和封开县为水稻重点种植区域,分别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4.73%、19.82%和17.48%;全市种植水稻类型主要为杂交稻、常规稻和特种稻,杂交稻和常规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分别为深优9516和华航31号;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为96.1%.通过示范片、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以及良种良法的大力推广,肇庆市的水稻种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Zhongyouzao8” (hsien or indica) and “Fengjin” (keng or japonica) was grown in Liaoning and Sichuan Provinces to compare the subspecies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heng’s index was japonicalinous. The population was more japonicalinous in Sichuan than that in Liaoning as a whole.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dica and indica-cline in Sichuan were more indicalinous than those in Liaoning, japonica and japonica-cline in Sichuan were more japonicalinous than those in Liaoning.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on six characteristics of Cheng’s index were different because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as well as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ix characters, the Cheng’s index and the vascular bundle traits. For example, the length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rachis and leaf pubescence were more japonicalinous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while the length/width ratio of spikelets and glume color at heading time were more indicalinous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The vascular bundle characteristics of RIL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changed remarkably. The number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in panicle neck was less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while the number of small vascular bundles in panicle neck and second top stem was greater in Sichuan than in Liaoning. The ratio of large to small vascular bundles in panicle neck decreased and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between the second top stem and panicle neck increased in Sichuan. Though total trend was the vascular bundle ratio of large to small in indica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japonica and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in indica was less than that in japonica, it is not appropriate that the vascular bundle ratio of large to small and the ratio of large vascular bundles are regarded as the parameters for subspecies classification in rice. The vascular bundles characteristics from typical indica or japonica were recombined in th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indica and japonica crossing. Translated from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7, 33(3): 370–377 [译自: 作物学报]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云南省稻瘟病重病区石屏县宝秀镇和泸西县中枢镇,进行了品种随机布局和品种替换对稻瘟病流行控制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布局试验示范区中,7个品种(包括2个高感糯稻品种)叶瘟平均发病率为4.92%,穗瘟平均发病率为4.78%,平均损失率为0.95%。品种替换示范试验控制效果显著,替换品种合系41和合系39的穗瘟平均损失率仅分别为0.07%和0.15%,而对照的被替换品种楚粳12和楚粳17的穗瘟平均损失率分别高达5.86%和7.13%。本试验结果对利用品种资源有效控制稻瘟病流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引种杂交粳稻在哈尔滨的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天津分中心提供的H5/LK60、H5/H15、H5/R48、H5/R42、垦稻12/R48、垦稻12/R42、垦稻12/LK60、垦稻12/H15和垦稻12/花28杂交粳稻为试验材料,在哈尔滨生态区域进行了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在寒冷地区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当地普通水稻品种相比返青早,分蘖能力强,穗数和穗粒数多,库容量大,在2010年没有遇低温情况下,其产量比对照平均增加25%左右,在哈尔滨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技术开展分析,明确其在水稻种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良好 的自然条件可以促使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与质量提升。同时,对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进行介绍,如抗 病技术优化方式、控苗技术完善措施等,以期确保水稻良好生长,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为关注这一类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机理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前人在不同时期对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代表性观点,并结合近年来对稻种籼粳分化机理的研究结果,重点研究了籼粳分化的机理并提出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对籼粳分化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三:一是确定籼粳分化的方向;二是积累和扩大籼粳分化的范围和程度;三是人工选择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选择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单纯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部分晚造超级稻品种特征特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桂林市超级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筛选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和熟期适宜的晚造超级稻新品种,对丰源优299、金优299、天优998等5个超级稻品种进行插秧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丰源优299表现最好,单产达496.0kg/667m^2,增产8.1%;其次是金优299,单产达487.8kg/667m^2,增产6.3%;其他组合(品种)作连作晚造种植,表现生育期偏长。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引进9个中稻—再生稻新组合进行对比试验,以Ⅱ优沈98为对照,从产量、穗粒结构、抗逆性等性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Ⅱ优3301、Ⅱ优沈98、嘉糯I优6号等组合,不但头季稻表现突出,再生季的再生率、产量也表现较优,较适宜长汀县推广;谷优3301、宜优99、宜优673因生育期较短,宜作搭配品种推广;其余需再试种考查。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无盘抛秧剂结合种子包衣进行水稻无盘早育抛秧试验,结果显示:与肥床旱育抛秧和塑盘旱育抛秧处理相比,水稻无盘旱育抛秧处理的出苗率和成秧率分别提高5.1%~8.9%和5.8%~10.0%;恶苗病发生率、死苗及地下害虫的危害率均明显降低;秧苗单株带蘖数增加40%~60%,不定根数增加60%~80%,百苗干重增加30%~40%,苗高降低8%~10%;秧苗根部形成直径2.5~3.0 cm的"吸湿泥球",带土量提高4倍以上;秧苗抛栽直立苗率提高7倍以上,立苗时间缩短2~3 d;秧苗抛后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发生量大;群体生长协调,各主要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 hm2有效穗和总粒数提高,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新疆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2016、2017年连续两年调查温宿县、莎车县、察布查尔县、乌鲁木齐市等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叶瘟病和穗颈瘟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水稻种植区域稻瘟病发生情况不同,同一水稻种植区域不同地块稻瘟病发生情况也不同;2016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莎车县>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2017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莎车县>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水稻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危害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均有稻瘟病的发生,其中正播水稻温宿县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为害均重于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与降水时间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概述野生稻种质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方法]在提出高大韧稻的育种理论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回顾了野生稻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重点阐述了1980~1997年高大韧课题组直接利用优异野生稻种质进行高大韧稻育种的主要研究成果。[结果]利用野生稻选育高大韧稻,首次成功向恢复系大规模地导入野生稻细胞核基因,获得野栽型强优恢复系。共获得测25、测253、测781、测258、测1012等5个优良恢复系,育成17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其中博优253为国家审定品种。将野生稻细胞核基因通过远缘杂交引入恢复系,拓宽恢复系遗传背景。选育遗传背景特异的优良恢复系是新恢复系选育的有效途径。[结论]高大韧稻育种是今后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