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抗病性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的抗病性遗传基础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另一类是微效基因控制的抗性,主效基因对病原菌的抗性表现脆弱,在基因布局不合理时,容易被病原菌小种所克服,少数主效基因具有较好的持久性。微效基因单独存在时抗性作用很小,难以度量,对环境条件敏感,无明显的小种专化性,常表现为加性效应。小麦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遗传分析法,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法,基因推导法和遗传标记以及分子标记,丰富抗源和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是保持品种持久性抗性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
根据侵染型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分析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用5个小麦叶锈菌株接种8个小麦品种得到的侵染型,按照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和菌株的相互作用下,存在8个相应基因对显示限定性表现型,从而推导出品种的限定性抗性基因和菌株的限定性致病基因.供试的不同品种含有不同数目(1—4个)的限定性抗病基因,个别品种不含有限定性基因,文中并对为改进小麦品种的抗叶锈性,如何把限定性抗性基因结合进去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病是威胁小麦的主要病害。实践证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解决小麦白粉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形态特征、毒性频率、抗性基因来源、染色体定位、生理抗性、抗性基因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极容易变异,导致克服寄主原有抗性,可通过基因聚合使不同抗性基因实现有效结合,拓宽其抗谱,提高其抗性持久性,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几种DNA分子标记技术(RFLP,RAPD,SSR,AFLP)在小麦抗性基因定位上的研究进展,并对它们在小麦抗性基因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比较了基因定位的几种方法,肯定了DNA分子标记在基因定位上的优越性,并就DNA分子标记在小麦辅助育种上的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抗性表现与鉴定方法、遗传机理,表型性状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抗、感赤霉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以及标记辅助选择在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进展,并对赤霉病抗性育种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利用抗病品种是减少小麦白粉病造成产量损失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了解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性基因是进行遗传改良的重要前提,也是今后育种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综述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抗性基因,并展望了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近年来已命名和暂命名的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的来源、染色体定位、分子标记研究及基因克隆状况,回顾了我国抗性品种与生理小种对抗的演变,并从抗条锈病基因抗性表达的发育期、遗传方式、抗性状况、在生产中出现的频率及遗传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对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加以评价,为小麦抗条锈基因的利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同时浅析了分子标记在小麦抗条锈基因聚合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个白粉菌株对26个含有已知抗白粉基因的材料和10个对小麦白粉菌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麦品种进行接种,分析了小麦的抗白粉基因.结果表明,保丰104含抗性基因Pm2+6,Sunwon85、WF08-182含抗性基因Pm5+Pm8,京冬8号和西峰20含抗性基因Pm2+Pm8,南大2419和川育55871含有Pm24+Pm8,兰天18含有与Era相同的抗性基因,兰天17和绵阳28含有未知的抗性较强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小麦白粉病抗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定位及代表品种,简述了分子标记在小麦白粉病抗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苏麦3号、望水白赤霉病抗性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最严重的病害,对小麦生产威胁极大,因此迫切需要抗赤霉病品种.而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工作,必然要考虑到抗性遗传规律.由于赤霉病发生受环境影响很大,抗性遗传比较复杂,研究十分困难.国外在这方面虽做了一些工作,但结论不尽一致.美国施罗德和克列斯廷生认为,赤霉病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日本中川元兴认为,新中长等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受三对基因控制.而意大利小麦品种吉阿多512的赤霉病抗性,则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在国内,近几年对赤霉病抗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并有一些报道,一般认为抗性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偏低,有的呈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小麦新品系抗白粉病多基因累加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多基因累加方法选育8个小麦抗白粉病新品系分别与相应的单基因系杂交,18个杂交组合的F2代群体对小麦白粉菌15号小种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8个小麦新品系中,有2个品系分别累加了2个抗白粉病基因,其中“沈免20088”含有Pml2和Pm21,“沈免20134”含有Pm16和Pm21。另6个品系分别被导入了1个抗白粉病基因,其中“沈免20084”含有Pm12,“沈免20086”和“沈免20092”含Pm21,“沈免20091”、“沈免20140”和“沈免20144”含Pm16。这证实了利用常规选育方法进行主效基因累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田间和温室试验的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属15个物种中,除波斯小麦对小麦白粉菌表现免疫外,其它14个物种均对该菌表现感染。其中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夫小麦,莫加小麦,斯插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感染该菌在国内属首次报道。本研究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小麦属的现代分类理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发简单、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技术用于小麦秆锈菌的准确诊断和秆锈病的早期预警。【方法】采用FIASCO法构建秆锈菌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分离微卫星DNA序列,设计合成小麦秆锈菌的特异性引物。【结果】根据小麦秆锈菌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设计1对小麦秆锈菌特异性微卫星引物Pgtfssr1(f/r),可在来自中国不同麦区的20份小麦秆锈菌分离物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95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在小麦条锈菌、小麦叶锈菌和其它麦类病原真菌中未扩增出该特异性片段。病菌侵入寄主30 h后便可检测到特异性DNA片段的存在,灵敏度达到1 ng•μL-1模板DNA浓度水平。【结论】成功研发出小麦秆锈菌的特异性SSR分子标记,为小麦秆锈病早期诊断在生产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田间和温室试验的结果表明,供试的小麦属15个种中,除波斯小麦对小麦白粉菌表现免疫外,其它14个种均对该菌表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栽培一粒小麦、瓦维洛夫小麦、莫加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感染该菌的情况过去在国内未见有过报道。在试验田中,以上5个种比其他种显得更为感病。本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支持了小麦属的现代分类理论。  相似文献   

15.
 1986-1988年在田间小区经人工接种,观察比较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单独及混合发生时的流行过程。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在病害混生初期、病情较轻时,病害间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相互抑制现象。将不同病害的病情指数经重叠侵染公式转换后进一步分析证明,病害间在高病指下表现的抑制作用除病害间的重叠侵染外,还有拮抗作用存在。该文还对研究多种病虫害相互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小麦成熟期病株上的闭囊壳都是不成熟的;干燥条件下不产生子囊孢子,淹没在18℃水中亦不产生孢子,但能存活2天。在室内干燥条件下,闭囊壳存活期限,多雨年份(1984)约在8月上旬,干旱年份(1985)约在9月上旬。子囊孢子产生的适温是16.5—18.5℃,但在31.7—36℃和降雨7.6mm 的条件下仍有16.7%的闭囊壳产生孢子。高温和高湿交替作用,易使闭囊壳失去生活力;50℃干热处理10天,25%的闭囊壳诱发出了子囊孢子。用带有闭囊壳的病叶大量接种小麦,只获得了0.05%的病叶率,因此在本地闭囊壳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是不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广州地区茄疫病的发生及疫霉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9年,从广州地区茄的果实、茎、叶及根上分离得到疫霉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生理特性等方面研究结果,鉴定出4个种,其中以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较为普遍,烟草疫霉P.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次之, 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较少出现,致病疫霉P.infestans (Montagne) de Bary 仅见于春季;此外,种群分布与前作及不同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19.
拟茎点霉属的新种和新纪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的4个新种及3个国内新纪录,新种是寄生于肉桂和锡兰肉桂的樟拟茎点霉(P.cinnamoni sp.nov.),寄生于泰国大枫子的大枫子拟茎点霉(P.hydnccarpi sp.nov.)寄生于胖大海的苹婆拟茎点霉(P.sterculioe sp.nov.)及寄生于龙眼和荔枝的龙眼拟茎霉(P.longanoe sp.nov.)新纪录是可拉拟茎点霉(P.colaoe Bond.-Mont.),薯蓣拟茎点霉(P.dioscoreoe sacc.)及棕榈拟茎点霉槟榔生理型(P.polmicola(Wint.)sacc.f.arecoe Sacc.)。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在河北省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利用91个河北省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13个已知抗白粉基因的品系接种,测定各基因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Pm2,Pm4a和Pm4b的毒力频率低于18%,是高抗基因;Pm1,Pm3c,Pm5和Pm8的毒力频率高于78%,不宜单独应用;Pm3a,Pm3b,Pm6和MA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基因间的互作是复杂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累加。Pm3a,Pm3b,Pm3c和Pm6对不同地区的白粉菌群体的毒力频率不同,在利用抗性基因及其布局时应考虑各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