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铃木方翅网蝽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卵和若虫的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结果显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卵孵化都集中在产卵后的第7~11天,平均发育历期9.34d,平均孵化率89.14%:若虫羽化集中在孵化后的第8~14天,平均发育历期10.23 d,平均羽化率66.90%;成虫寿命在30~65 d之间.  相似文献   

2.
以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为试虫,对其卵、1~4龄若虫、成虫等虫态在高CO2(35%CO2:21%O2:44%N2)气调作用下的急性致死及行为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嗜卷书虱不同虫态对CO2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1龄若虫、2龄若虫、4龄若虫、3龄若虫、成虫和卵;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4001,4.7510,5.4472,6.0591,9.4643,39.3677h.嗜卷书虱的卵经高CO2气调处理后,初孵时间和若虫的发育历期受到明显影响,处理3.5 d,卵及若虫的发育历期分别向后推迟3.85d和1.72d.嗜卷书虱的成虫对高CO2气调处理表现出麻醉反应特点,其麻醉程度随着气调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麻醉后的苏醒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的起始苏醒时间后延,当处理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成虫的LT50为9.46h),试虫将不再苏醒而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4.
低温对褐飞虱发育、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3、16、19、22、25 ℃下,测定了褐飞虱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各虫态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历期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龄期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13 ℃卵不能孵化.褐飞虱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与温度呈线性相关.在同一温度下,以1、5龄若虫历期较长,2、3、4龄若虫历期较短.不同温度下雌成虫寿命都要比雄成虫寿命长.采用直接最优法计算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为:1、2、3、4、5龄和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06、11.89、10.10、10.91、10.02、9.99℃;有效积温分别为:101.01、35.07、48.64、43.07、80.65、323.58 d·℃雌虫产卵量随温度降低而减少.25℃和22 ℃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19℃和16 ℃、13 ℃成虫不能产卵.  相似文献   

5.
直刺细铁甲Rhadinosa fleutiauxi (Baly)是近年来在玉米上新发现的害虫,为了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外养虫笼接虫饲养的办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毕节地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埂子边、沟边及荒地的杂草丛中越冬,越冬寄主有茅草、马耳朵草等.卵、幼虫和蛹的历期在不同温度下存在差异,温度越高历期越短.卵历期为8.90~11.98d,死亡率为30.18% ~44.74%;幼虫历期为18.82 ~23.85d,死亡率为19.61% ~37.04%;蛹历期为12.26 ~12.43d,未发现死亡现象.成虫产卵方式为散产,调查发现92.61%的卵粒产在寄主植物叶片边缘或叶尖,幼虫只在一个虫道里取食,不会转移危害;成虫具有群居性和假死性,耐饥饿能力较强,在不供给食物取食的情况下可存活(9.30±2.29)d.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外观察,对灰同缘小叶蝉(Coloana ciner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树上的灰同缘小叶蝉在中山地区1年发生3代以上,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一年四季可见若虫和成虫同时存在.在26℃条件下,卵、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分别为(9.10±1.14)d、(17.17±2.09)d和(56.5±0.56)d.灰同缘小叶蝉成虫将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卵主要分布在叶片基半部,占全叶的80%以上.一般在上半年灰同缘小叶蝉为害最烈,而到下半年其危害减弱.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胭脂虫雌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 Costa)一龄若虫、二龄若虫、成虫、雌成虫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死亡率和发育历期。用直线回归法计算了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胭脂虫在18℃~35℃范围内均可完成其世代,其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确定胭脂虫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35℃。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雌成虫的体重和抱卵量,25℃下虫体最大,抱卵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8.
高CO2对嗜卷书虱的致死作用及其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重要的储藏物害虫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为试虫,对其卵、1-4龄若虫、成虫等虫态在高CO2(35%CO2:21%O2:44%N2)气调作用下的急性致死及行为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嗜卷书虱不同虫态对CO2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1龄若虫、2龄若虫、4龄若虫、3龄若虫、成虫和卵;其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4001,4.7510,5.4472,6.0591,9.4643,39.3677h。嗜卷书虱的卵经高CO2气调处理后,初孵时间和若虫的发育历期受到明显影响,处理3.5d,卵及若虫的发育历期分别向后推迟3.85d和1.72d。嗜卷书虱的成虫对高CO2气调处理表现出麻醉反应特点,其麻醉程度随着气调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麻醉后的苏醒反应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试虫的起始苏醒时间后延,当处理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成虫的LT50为9.46h),试虫将不再苏醒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地区古毒蛾生物学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毒蛾(Orgyia antiquae)是柴达木盆地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的危害白刺的害虫,该虫在青海省德令哈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幼虫共有6个龄期。在自然条件下,幼虫各龄发育历期平均为5 d左右,蛹期平均为12 d,成虫寿命约6 d,完成1代约50 d。幼虫期防治试验表明:阿维菌素乳油4000~6000倍液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效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褐双距螯蜂Gonatopus rufoniger Olmi在山东商河、平阴寄生宽槽胫叶蝉Drabescus ogumae Matsumura和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hler)若虫及成虫,具有捕食和寄生的双重控制能力.本文首次记述了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等.在山东商河1年至少发生2代,以幼虫在茧内越冬.5月下旬至9月上旬均可见成虫,8月下旬幼虫开始在茧内越冬.成虫产卵于寄主若虫腹部各节侧面的节间膜上.第1代卵历期平均45.7h,幼虫孵化至脱囊平均历时129 h,自卵被产下至脱囊平均历时151.5 h,幼虫脱囊至羽化21.1 d,蛹期平均12.3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