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揭示精量穴直播栽培过程中不同氮肥运筹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在氮肥施用总量相等的情况,考察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不同施用比例以及油菜秸秆还田作基肥对水稻生长的茎蘖动态、光能利用、氮肥吸收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后期氮肥的施用比例(氮肥后移),能显著降低无效分蘖的数量、提高功能叶叶绿素含量、LAI和光合速率,灌浆期叶片氮含量和植株氮积累量明显提高;采用油菜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光合速率(灌浆期)和千粒重。增大穗肥在氮肥施用总量中的比例或以油菜秸秆还田部分代替氮肥施用可显著提高直播水稻群体光合效率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最终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川南冬水田油菜秸秆还田下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开展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油菜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2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T1)和秸秆全量还田(T2),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的空白对照(N1),以及总施氮量均为150 kg·hm-2,但其在基肥、分蘖肥、穗肥中的比例分别为5∶3∶2、3∶3∶4、3∶2∶5的N2、N3、N4处理。结果表明:相同的秸秆还田处理下,各施氮处理(N2、N3、N4)对杂交稻最高时期的分蘖数无显著影响。在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N3处理可有效提高杂交稻的分蘖成穗率、最高分蘖期到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成熟期时N2与N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最高,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冬水田经油菜季栽培种植后,油菜秸秆全量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5∶3∶2的氮肥运筹,可实现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产,产量为10.12 t·hm-2。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秸秆还田方式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对小麦群体、个体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设置了2种还田方式和3种运筹比例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的基、追肥施用比例与秸秆还田互作处理能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三因子。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以5:1:4氮肥比例能够建立适宜群体,同时促进个体良好生长,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志 《河南农业》2012,(2):42-43
从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的整地技术、播种技术,以期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保证小麦播种出苗,苗足苗壮,促使早分蘖、多分蘖、达到壮苗安全越冬,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秸秆还田与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及灌浆速率影响试验得出:氮肥全部基施小麦产量最低;适当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追氮比例,对优化小麦群体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中产田在每公顷施氮180kg条件下,基追比5:5的施肥方式能显著地提高小麦产量;随氮肥施用方式变化,灌浆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氮肥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6.
在麦稻两熟条件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有明显的减穗、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效应;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提高基蘖氮肥比例则有明显的增穗效应;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江苏麦稻两熟制水稻适宜的基蘖肥:穗肥比为(7:3)~(8:2).  相似文献   

7.
于20142015年在稻茬小麦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75 kg/hm2)投入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速度;中氮(300 kg/hm2)施用有利于小麦形成协调的产量结构和较高的经济产量;水稻秸秆还田能够增加麦田土壤钾素及有机质含量。结论: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在中氮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素的投入,更有利于水稻秸秆的腐解、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于2014~2015年在稻茬小麦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75 kg/hm2)投入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速度;中氮(300 kg/hm2)施用有利于小麦形成协调的产量结构和较高的经济产量;水稻秸秆还田能够增加麦田土壤钾素及有机质含量。结论: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在中氮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素的投入,更有利于水稻秸秆的腐解、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麦秆还田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秆还田与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发生数、穗数、LAI在水稻生长前期均小于秸秆不还田,在水稻生长后期,麦秆还田对水稻生长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叶绿素含量增高、LAI增大。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氮肥运筹方式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同时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互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最高产量出现在秸秆还田T1(5∶5)处理组合,即在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为5∶5时产量最高,在不还田下也是同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济麦22’为材料,研究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用量氮肥配施对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及收获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或单纯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显著促进小麦增产,且秸秆还田M+N肥(施氮量225 kg·hm~(-2))处理增产效果最佳,比对照(CK)、秸秆还田和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产16.1%,7.7%和6.1%。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增大冬前分蘖和春季最大分蘖,提高成穗率,促进收获指数的提高。本试验以M+N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小麦或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设4个氮肥管理,不施氮(N_0),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10∶0∶0∶0(N_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N_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2∶2∶3∶3(N_3),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或油–稻轮作下,氮肥管理对直播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秸秆还田显著影响水稻拔节期、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及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油–稻轮作下其调控效应高于麦–稻轮作模式。秸秆不还田时,配合N_3施肥方式,可有效提高直播稻结实期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延缓叶片衰老,且在拔节期至成熟期间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秸秆还田下,配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管理模式,麦茬或油茬直播稻群体构建合理,结实期剑叶光合能力强,有效穗、每穗粒数较多,表现高产,产量最高可达10 090、10 693 kg/hm~2。综合分析,麦–稻或油–稻轮作下秸秆还田,配合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氮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管理模式,能实现直播稻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指导上海市松江区小麦生产,在基础地力、肥料运筹和其他管理措施一致的条件下,研究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套播免耕播种方式的小麦在生育中后期叶片不易早衰,倒三功能叶存活时间长,利于籽粒灌浆充实、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小麦的分蘖主要发生在低位的1、2、3叶位且成穗率高,高位分蘖和二次分蘖发生率低且基本不能成穗,而小麦通过套播免耕播种更利于早苗早发,故在低位分蘖成穗上比割后浅耕方式更有优势;套播免耕播种方式的小麦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明显高于割后浅耕播种方式。在松江区生产条件下,小麦采用套播免耕播种方式比割后浅耕方式更有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对开麦21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先决条件下,分别进行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 4种施肥处理条件下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开麦21灌浆期的鲜重和干重,促进同化物的积累,并能够提高开麦21的分蘖;与此同时,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开麦21的成穗率。但秸秆还田与不还田的处理中,均表现出增加少量的氮肥有助于提高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同时降低黑胚率,过量施加氮肥对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黑胚的发生均有不利影响。秸秆还田处理较同施肥水平的秸秆不还田处理,更能够有效提高开麦21的产量,且在施加较少的肥料情况下也能够获得较优的产量。总之,秸秆还田条件与适量肥料配比可以促进开麦21的发育、增产,起到少肥高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砂姜黑土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播种水和氮肥底追比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播种水和氮肥后移显著降低灌浆前后期旗叶Fo(P<0.01);增加灌浆中期旗叶Fm(P<0.01),延缓小麦灌浆后期旗叶Fm的降低速度。灌播种水显著延缓Fv/FoFv/Fm的下降。秸秆还田可以显著缓解灌浆前期Y(Ⅱ)的下降(P<0.01),灌播种水显著延缓灌浆中期旗叶Y(Ⅱ)的下降速率(P<0.01)。秸秆还田和灌播种水条件下氮肥的后移有利于提高灌浆期旗叶Y(Ⅱ)。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播种水降低开花期和灌浆前期旗叶Y(NPQ),增加灌浆中后期旗叶Y(NPQ);显著降低灌浆中期旗叶Y(NO) (P<0.05)。氮肥后移有利于降低灌浆期旗叶Y(NO),从而在灌浆期内合理利用光能,降低光损伤。秸秆还田条件下水氮耦合有利于增加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产量。尤其灌播种水显著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提高小麦产量(P<0.05);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主茎(P<0.05)和第一大分蘖(P<0.01)的单穗结实粒数。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在施氮量21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分施较氮肥一次性底施穗粒数、成穗数、经济系数及产量都显著提高,小麦成穗数及产量有随氮肥底追比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说明210 kg/hm2可能不是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理想施氮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宁麦9号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小麦品种宁麦 9号产量和群体质量的效应 ,结果表明 ,密度和同等数量的氮肥运筹对产量和群体质量影响很大。本试验条件下 ,以 15万 6 6 7m2 基本苗最适宜 ,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宁麦 9号的生长后期过多施氮 ,没有增产效果 ,以重施基肥和分蘖肥 ,适量追肥 ,基肥、分蘖肥、追肥比例 6∶3∶1为宜 ,适宜的追肥时期应在返青至拔节期间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还田激发增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天玉  董敏 《现代农业科技》2011,(17):244-245,247
2007—2010年以泰山24号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玉米秸秆还田激发增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一致水平上,将13%~26%的无机氮替换为有机氮,其激发增效效应显著,小麦增产9.60%~15.36%。秸秆还田通过精致有机肥的激发有利于小麦成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的提高和高产的形成;秸秆还田通过精致有机肥的激发也有利于促进秸秆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进一步提高土壤地力,为生产力的持续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湖北省孝南、松滋、应城等14个县(市、区)开展水稻-油菜和水稻-小麦2种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氮肥2次施用(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油菜及小麦产量、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对比秸秆还田下的2种轮作模式,增施氮肥对稻油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吸收量无显著影响,而其对稻麦轮作系统的各指标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稻麦轮作下,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水稻和小麦平均增产量为0.632和0.564 t·hm-2,增产率分别达6.85%和10.67%;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50和1.07 t·hm-2,增幅分别达8.11%和9.06%。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54和23.57 kg·hm-2,增幅分别达7.88%和21.28%,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增加35.11 kg·hm-2,增幅达13.65%。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可以达到或优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的水平,且以稻麦轮作下效果更为明显,其中水稻和小麦季平均增产量分别为0.439和0.385 t·hm-2,增产率分别达5.12%和7.63%;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1.09和21.06 kg·hm-2,增幅分别达8.26%和20.82%,稻麦周年氮素吸收总量平均增加32.14 kg·hm-2,增幅达13.66%。就氮肥利用率而言均表现出氮肥的常量投入即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偏生产力(水稻季均值范围52.03-59.29 kg·kg-1,油菜季10.62-11.12 kg·kg-1,小麦季33.63-36.20 kg·kg-1),等氮量投入下秸秆还田效果要明显优于秸秆不还田,且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稻油轮作下氮肥习惯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习惯3次施用、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相比较氮肥2次施用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45和4.07 kg·kg-1,增幅分别达4.36%和7.37%,油菜季分别增加0.36和0.49 kg·kg-1,增幅分别达3.38%和4.62%;稻麦轮作下水稻季分别增加3.88和1.64 kg·kg-1,增幅分别达7.46%和3.10%,小麦季分别增加1.60和1.93 kg·kg-1,增幅分别达4.75%和5.65%。与氮肥习惯3次施用处理相比,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在稻油轮作下水稻和油菜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68%和4.00%;在稻麦轮作下水稻和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5.12%和7.63%。【结论】综合氮素利用效率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种水旱轮作模式均可以通过调整氮肥的后肥前移以保证作物达到高产或稳产的目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