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索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对烤烟生育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选用K326品种,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稻草覆盖、液态地膜覆盖和裸栽4种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烤烟K326品种农艺特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处理烤烟生育期明显提前,田间生长势强,经济性状优于液态地膜覆盖和裸栽(安仁、永兴地区地膜覆盖处理最高,宜章地区稻草覆盖处理最高),液态地膜覆盖无明显优势。因此,在湖南郴州烟区选择覆盖栽培模式时,应以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为宜。  相似文献   

2.
湘南烟区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和覆盖栽培对烤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南永州对稻草翻压、稻草覆盖、地膜覆盖、不还田不覆盖对烤烟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 a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稻草还田方式比较,以稻草覆盖对烤烟的综合作用较好,烤烟的根系活力、经济性状及内在品质比稻草翻压均有明显提高;稻草、地膜覆盖烤烟长势和经济性状均优于不覆盖,但稻草覆盖有利于烤烟内在品质的提高,地膜覆盖烤烟内在品质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覆盖方式对烤烟农艺性状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了不同覆盖量的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覆盖方式对烤烟农艺性状及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均可显著促进烤烟前期的生长发育以及提高土壤温度,其中地膜覆盖对烤烟的早期生长促进最大,但稻草覆盖在烤烟旺长期后优于地膜覆盖,且稻草覆盖量500 kg/hm2处理优于覆盖量300 kg/hm2处理,各种覆盖方式均表现为生育后期气温高时对土壤的增温效果降低,稻草覆盖会延缓顶叶成熟期2~3 d,而地膜覆盖会提前顶叶成熟期5 d左右,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都显著增加了烟株35~45d的株高,45 d之后对株高的影响不显著,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均增加了同期烟叶的叶面积,移栽后55 d之前地膜覆盖叶面积大于稻草覆盖,且不同稻草覆盖处理差异不显著,移栽后55 d稻草覆盖500 kg/hm2叶面积最大,不同稻草覆盖量之间叶面积差异达到显著,不同覆盖方式对烟株有效叶数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闽楠幼林林地土壤为对象,研究在高温下5种不同覆盖方式(清耕处理、地膜覆盖、杂草覆盖、枝叶覆盖、生草覆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覆盖方式在高温下对土壤性状产生了影响:地膜覆盖提高了地表温度,且地膜覆盖下的地表温度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杂草覆盖、枝叶覆盖和生草覆盖则降低了地表温度,生草覆盖的降温效果最好;地膜覆盖、杂草覆盖、枝叶覆盖和生草覆盖都能提高地表湿度,其中地膜覆盖前期保湿效果最好,后期则低于清耕处理;地膜覆盖的土壤水分散失最慢最少,杂草覆盖和枝叶覆盖次之,生草覆盖的水分散失最快最多。  相似文献   

5.
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稻草不同覆盖量以及地膜覆盖对烟株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栽培均能有效的促进烟株生长,提高烟叶产量,改善烤烟的经济性状;稻草覆盖栽培对烟株生长的促进作用虽不及地膜覆盖处理明显,但对提高烟叶均价及品质方面效果显著;在稻草覆盖量3000~7500 kg.hm-2范围内,其产量、品质和产值与其用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相同栽培技术条件下在玉米上使用全生物降解膜及普通地膜的效应,开展了不同地膜覆盖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地膜(PE膜)覆盖和全生物降解膜覆盖与无地膜覆盖相比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但对杂草抑制效果极显著,普通地膜(PE膜)与全生物降解膜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克服移栽期低温对K326品种栽培的不利影响,优选生态有效的覆盖栽培技术,设置地膜覆盖、稻草覆盖、液态膜覆盖、裸栽4个处理,开展不同覆盖栽培方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稻草覆盖2种方式对团棵期烟叶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液态膜覆盖方式与裸栽比较,对团棵期烟叶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方式对成熟期烤烟农艺性状正向增强作用显著,液态膜覆盖与裸栽比较,对成熟期烤烟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作用不明显;稻草覆盖成熟期烤烟落黄成熟的层次性、均匀性、耐熟性明显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杂草生长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秸秆覆盖栽培秋马铃薯能减少土壤泥沙流失57.1%~71.4%,有效降低地面秋冬季节极端温度,提高土壤渗蓄保墒能力,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特别是蚯蚓的数量明显增加,比对照高2倍以上,稻草和玉米秸秆杂草量仅为对照的9%~57%,马铃薯产量增幅为33%~77%,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坡耕地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有利于保蓄水土,改良土壤性状,稳定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干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对照3个处理对玉米进行保水抗旱效果测试,目的在于探索南方岩溶山区旱作农业的抗旱方法。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总结了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在玉米保水抗旱上的优缺点,对于南方岩溶山区旱作农业实际生产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覆盖稻草和地膜对都匀毛尖茶原产地茶团山种老茶园杂草控制效果,开展了不同控草措施对都匀毛尖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春季茶芽密度、茶芽重、产量及茶叶色、香、味、形等外形感官评审分数均高于清耕对照,茶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黄酮类含量均高于清耕对照。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可有效控制杂草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东南部稻区有机水稻栽培的除草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与探索有机稻田的除草新方法,提高有机稻田的除草效果,采用水稻插秧前覆盖可降解膜、插秧后6个时期分别在行间覆盖稻草等措施消除和控制有机稻田的杂草数量,筛选有机稻田最佳的除草措施与时期。结果表明:有机稻田插秧前覆盖可降解地膜对杂草防除效果最好,既达到高效防除本田杂草的目的,又可在不影响有机稻米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水稻分蘖前期(6月13—18日)和分蘖末期(7月3日)行间覆盖稻草可以有效防除稗草、菵草和野慈姑;秧苗移栽后或分蘖始期(6月8—10日)覆盖稻草可以提高萤蔺的防除效果。插秧前覆盖生物降解膜,缓苗至分蘖末期根据杂草种类分期在行间覆盖稻草,不仅对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而且还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并且对稻米品质没有明显的影响。行间覆盖稻草还可以达到稻草还田,培肥地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与氮肥管理对稻田杂草群落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对稻油轮作夏季稻田杂草群落分布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常规施肥NPK+秸秆不还田,N基追肥比例为6:2:2(F0NS,CK);常规施肥NPK+秸秆全量还田,N基追肥比例为6:2:2(F0S);常规施肥NPK+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腐解剂,N基追肥比例为6:2:2(F0SA);常规施肥NPK+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腐解剂,N基追肥比例为7:2:1(F1SA);常规施肥PK,N减量15%+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腐解剂,N基追肥比例为6:2:2(F2SA)。记录杂草种类、数量、密度、生物量等指标,并于2016年9月底进行水稻实收测产。结果表明,与CK相比,F0S、F0SA、F1SA和F2SA处理的杂草总密度分别降低50.3%、29.2%、20.3%和6.8%,秸秆还田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杂草密度、生物量和杂草多样性;与F0S相比,F0SA、F1SA和F2SA处理的杂草发生数量和发生密度差异不显著,但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不同程度地减少,柳叶菜科和玄参科杂草显著增加,配施秸秆腐解剂对农田杂草种类影响显著。在秸秆腐解剂和不同施氮措施下,与F0SA相比,F1SA和F2SA处理杂草种类、生物量增加,杂草相对密度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间优势杂草种类和种群数量减少,但F2SA处理下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F0SA和F1SA处理。与CK相比,F0S、F0SA、F1SA和F2SA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7.13%、16.55%、17.80%和10.67%,其中F1SA处理作物产量增幅最高。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和氮肥管理能有效降低稻田杂草的发生密度、总生物量和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插秧提高了水稻生长前期土壤温度,加速了前期有机肥分解,为水稻分蘖期提供足够养分,有利于水稻生长.覆膜插秧水稻的株高、穗长、穗数、千粒重均较常规插秧的高;实产较常规插秧提高20.9%;覆膜插秧水稻全生育期较常规提前4~6 d,提前完成了有效分蘖;覆膜插秧水稻对于稗草、鸭舌草防除效果好,除草效果达86%.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添加腐熟剂对晚稻生长发育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协优46为供试晚稻品种,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添加家农、金葵子、鱼米香秸秆腐熟剂,研究秸秆腐熟剂对晚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可使晚稻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分别提高1.1~7.5粒、3.0~6.6粒、1.0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0.2~0.9 g,明显提高晚稻产量,平均增产357.5 kg/hm~2,增幅为5.8%;可使土壤容重减少0.03~0.06 g/cm3,pH降低0.20,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增加0.15~0.26 g/kg、0.04~0.11 g/kg、5.00~10.00 mg/kg、0.18~1.04 cmol/kg;添加秸秆腐熟剂对早稻秸秆腐解比自然情况下的腐解时间缩短15 d。[结论]秸秆还田添加腐熟剂可提高晚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3种腐熟剂增产和改善土壤养分的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金葵子、家农、鱼米香。  相似文献   

15.
不同覆盖物应用在花生上的抗旱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旱地花生进行了不同覆盖物的抗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提高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产量,不同处理的抗旱效果表现为: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纸膜覆盖>不覆盖;稻草覆盖和纸膜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从抗旱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以稻草覆盖处理旱地花生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以中熟中粳郑稻1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和栽插本数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和栽插本数对郑稻19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株距和栽插本数、穗数、总颖花量和结实率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颖花量与穗数、结实率,穗粒数与千粒质量间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千粒质量,总颖花量和千粒质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对郑稻19号产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质量,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宽窄行的产量显著高于等行距,3本栽插时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处理A2B3C3组合产量最高为8 899.51 kg/hm2,较其他处理增产4.53%~34.80%;其次是A2B4C3组合,产量为8 513.60 kg/hm2,较其他组合增产5.47%~28.96%。  相似文献   

17.
通过2年田间试验,旨在明确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3年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二者亦无显著的互作效应。稻草还田对2014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和冬种紫云英对2014年早稻产量的互作效应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90)。冬种紫云英显著提高了2014年早稻的产量和生物量,但是对晚稻影响不显著。冬种紫云英显著增加了2014年早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2014年晚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接近达到显著水平(P=0.055)。试验进行2年后,冬种紫云英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稻草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pH,而冬种紫云英降低了稻草还田对土壤pH的提升效应。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稻草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冬种紫云英无显著影响。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明确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计了秸秆还田(0、11400 kg/hm2)和施氮肥(0、375kg/hm2)二因素试验,研究了处理间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增加,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而赖氨酸含量没有变化。与不施氮肥相比,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与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穗粒数、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对留高茬自然腐烂免耕秸秆覆盖与不覆盖2种条件下,宽窄行双株、宽窄行单株、等行双株、等行单株4种种植方式郑单958光合产物的生产、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比不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系数增加6.402%,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8.569%,在整个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量增加了22.315%.同时得出结论:免耕秸秆覆盖宽窄行双珠种植AB1C1处理方式的产量比正常翻梨不覆盖秸秆等行种植AB2C4处理方式的产量提高16.6%,免耕秸秆覆盖与宽窄行双珠种植技术结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农作措施对油菜田杂草的生态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稻草覆盖、增加作物种植密度及开沟深度等农作措施对油菜田杂草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总体控草效果可达85%以以上,使油菜株间光照强度显著上升。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可以增强植株整体竞争能力,对田间杂草的控制效果也逐步提高。油菜田开沟改变了田间的水湿条件,能显著降低田间恶性杂草牛繁缕、看麦娘及茼草的发生数量。农作措施在有效控制田间杂草危害的同时,使油菜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