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种植密度加大,玉米群体内的通风透光等条件相对变差,光能利用率降低。所以,采用合理的田间配置,改善玉米冠层结构,优化群体内的通风透光条件,就成为当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从而实现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2.
<正> 玉米的产量90%以上是靠光合作用积累起来的.但目前各种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即是高产玉米全生育期对光能的利用率也只有1-2%.所以研究玉米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以提高产量,是很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文根据试验资料,对高产玉米合理群体结构的生理基础,作初步分析.一、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叶子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叶面积愈大,产量愈高.但当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高产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对奶花芸豆群体田间小气候变化、冠层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群体密度下,通过扩大行距,减小株距,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显著影响小气候因子在群体中的分布,改善个体生育状况和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从而获得最佳产量。在实验条件下,密度15000株/hm2,行距60cm或采用80 40cm宽窄行、株距10~15cm是奶花芸豆理论上的田间最佳分布的配置。  相似文献   

4.
玉米偏垄密植通透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通透栽培技术是一项改善玉米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来增加光照和空气流通、增强植株光合作用、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的新型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在望奎县己经试行推广多年,但效果仍不十分理想,存在田间管理不方便、不能培土壅根、易倒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棉花单叶光合速率的测定,不足以真实地反映田间群体条件下的光能利用和碳素同化作用的情况。因此,在以作物群体为研究对象时,往往采用田间同化箱的方法来观测在自然状态下的群体光合作用状况。但由于田间小气候的复杂变化,特别在高温季节,由于高温的影  相似文献   

6.
<正>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即改变原65cm等行距,实行不同行距、宽窄行种植的玉米栽培技术。宽窄行种植可改善玉米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资源,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子粒产量。当前"二比空"和不同行距配置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但在不同行距配置下,如何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鲜有研究。本试验研究了通透增密技术对玉米的影响,以期探明不同行距配置下的最佳栽培密度,对推广通透增密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
  一、大豆低产原因
  1、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光饱和点为2.1万Lx。而玉米的光饱合点高达10万Lx。说明夏秋中午,大豆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玉米则可以。据测定,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为1.3%,而玉米田则达到2.18%。  相似文献   

8.
根据杭锦旗玉米"一穴双株"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实践经验,阐述了该项技术的核心,只要对玉米的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种子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肥料要求和综合田间技术管理。"一穴双株"技术主要改变原有的种植模式使作物对光能、热能吸收达到最佳效果,提高通风效果,增加授粉率,改善农作物小范围生态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为其群体优势增产奠定基础,提高农作物产量。最终实现玉米高产增产,提提升农民的整体收益。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将大垄技术、双行密植技术以及机械深施肥等各项技术进行结合。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的高产、优产显得尤为重要。玉米适合生长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光照情况对玉米的生长有着直接影响,适合的光照可以让光合作用促进玉米的生长。大垄双行技术是加大了种株之间的行距,这样可以加大田间空气对流情况,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这样都有利于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为玉米增产丰收提供有利条件。本文将对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的实践与推广进行详细分析,旨在能够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在高、中产地力水平下,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的生理生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带距加宽,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状况得到改善,复合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光合势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生物产量提高,而光合生产率、经济系数降低。经济产量下降。玉米大豆间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近些年来夏玉米生长期阴雨寡照时有发生,光照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高密度下,采取适当调节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等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及优化群体冠层和内部的光环境,缓解高密度造成的遮阴加重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密度(67 5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配置((60+60)cm、(80+40)cm、(100+20)cm,覆反光膜(FM)和不覆膜(NM)2个处理,研究覆反光膜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密度种植,玉米产量增加。密度67 500株/hm~2时,"60+60"和"80+40"行距配置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100+20"行距配置;但密度82 500株/hm~2时,覆反光膜处理下"FM80+40"的行距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群体内部光照环境,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LAI、冠层光能截获率、Pn及叶绿素含量,2年平均产量较"FM60+60"和"FM100+20"处理提高6.6%和10.8%,在不覆膜条件下"NM80+40"处理较"NM60+60"和"NM100+20"处理增产5.8%和8.7%,且"FM80+40"处理较"NM80+40"处理增产5.1%。【结论】82 500株/hm~2密度下,采用"80+40"的行距配置,辅以覆反光膜处理,可显著改善夏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下部透射光的反光率,进而增加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防止叶片早衰,提升光合能力,是实现夏玉米再高产较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滇中高原高产玉米群体光合作用及光能利用率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云南祥云县玉米高产试验田的测定表明,玉米田间自然光照强度比内地高,即使在7月中旬阴雨天,高产群体内近地面的光强仍在光补偿点之上。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其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为5.2,高值稳定期长达50~60d。光合速率以灌浆中期的最大,光合最大值比内地的略低;不同生长时期及同株各叶的光合速率变化范围小;抽雄和灌浆中期无光合作用“午睡”现象,光能利用率为2.66%,比常规栽培法的高1.2%.  相似文献   

13.
在应用水稻株型设计系统(Rice Plant Type Design System,RPTDS)进行虚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在非自然群体中进行的田间实验以及穗重模型,对超级稻沈农265的田间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序群体产量水平受田间配置方式影响较小,在沈阳及其周边地区最优配置方式为南北行向,35 cm×14.3 cm行株距,理论穗重3.32 g;中下部叶片对穗重贡献率高的配置方式理论穗重较高;有序群体的产量水平高于无序群体。因此可通过重塑株型,使光能在群体中相对均匀分布,进而通过促进中下部叶片光合能力的提高而提升产量水平。其中,倒三叶的形态、位置在株型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叶绿体发育和叶绿素合成的必要条件,光能调节农作物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因此光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叶子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而光合效率、光能利用率的高低与叶子的外部形态、大小、厚薄、叶片在茎秆上的排列、分布,以及叶子内部的生理机能都有密切关系。这方面前人已有过很多的研究。为了更深入了解大豆叶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叶部结构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叶在产量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善叶部结构来截取更多的太阳能,以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我们于1981年对大豆的叶部结构,叶片的形态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院内试验地,种植六个不同类型品种。在生长发育中三次测定叶柄着生角度(叶柄与茎秆的夹角)叶柄长度,叶层分布,叶片大小,测定群体内部田间光照状况及叶面积发展动态,干物质积累动态。另外每个品种定点三株,观察每片叶子的寿命(从叶展开  相似文献   

16.
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对解决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作物叶片利用光能的能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群体对小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本文以水稻为例从栽培和株型育种两个方面讨论了优化群体结构、实现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对夏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近些年来夏玉米生长期阴雨寡照时有发生,光照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高密度下,采取适当调节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等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及优化群体冠层和内部的光环境,缓解高密度造成的遮阴加重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密度(67 5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配置((60+60)cm、(80+40)cm、(100+20)cm,覆反光膜(FM)和不覆膜(NM)2个处理,研究覆反光膜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密度种植,玉米产量增加。密度67 500株/hm2时,“60+60”和“80+40”行距配置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100+20”行距配置;但密度82 500株/hm2时,覆反光膜处理下“FM80+40”的行距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群体内部光照环境,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LAI、冠层光能截获率、Pn及叶绿素含量,2年平均产量较“FM60+60”和“FM100+20”处理提高6.6%和10.8%,在不覆膜条件下“NM80+40”处理较“NM60+60”和“NM100+20”处理增产5.8%和8.7%,且“FM80+40”处理较“NM80+40”处理增产5.1%。【结论】82 500株/hm2密度下,采用“80+40”的行距配置,辅以覆反光膜处理,可显著改善夏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下部透射光的反光率,进而增加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防止叶片早衰,提升光合能力,是实现夏玉米再高产较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错株增密种植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增密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往往会造成群体郁闭,光能利用率下降。因此,本研究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削弱增密后对植株产生的负面效应。【方法】试验于2018和2019年,以登海60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7 500株/hm2、82 500株/hm22种密度,以常规对株种植为对照,研究错株种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探明错株种植与密度的互作机理,提出高产夏玉米适宜的种植模式。【结果】增密降低了群体整齐度,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有所下降;光合关键酶活性在高密度下随生育期推进降幅更大,表明增密会使叶片衰老速率增大,不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错株种植模式下群体整齐度提高,茎叶夹角增大,叶片更为平展,光能截获率增大,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增大,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错株种植较对株种植2个品种平均增产3.8%—6.1%。错株种植在保证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削弱了群体内个体植株间对光温资源的竞争,保证玉米个体发育潜力的充分发挥,使玉米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结论】错株种植能显著改善群体冠层结构,优化群体的光照条件,增强其光合性能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认为,82 500株/hm2密度条件下错株种植的模式表现最好,可为创建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增密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往往会造成群体郁闭,光能利用率下降。因此,本研究探索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削弱增密后对植株产生的负面效应。【方法】试验于2018和2019年,以登海60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7 500株/hm~2、82 500株/hm~2 2种密度,以常规对株种植为对照,研究错株种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探明错株种植与密度的互作机理,提出高产夏玉米适宜的种植模式。【结果】增密降低了群体整齐度,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有所下降;光合关键酶活性在高密度下随生育期推进降幅更大,表明增密会使叶片衰老速率增大,不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错株种植模式下群体整齐度提高,茎叶夹角增大,叶片更为平展,光能截获率增大,Pn、光合关键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增大,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错株种植较对株种植2个品种平均增产3.8%—6.1%。错株种植在保证群体数量的前提下削弱了群体内个体植株间对光温资源的竞争,保证玉米个体发育潜力的充分发挥,使玉米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结论】错株种植能显著改善群体冠层结构,优化群体的光照条件,增强其光合性能及物质生产能力,提高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认为,82 500株/hm~2密度条件下错株种植的模式表现最好,可为创建玉米高产栽培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植物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平均单位叶面积截获光能的反相关导致群体光能截获杂种优势形成的必然性,各种养分环境消耗进入临界点同步性改善导致养分获取杂种优势形成的必然性。植株质量或作物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由双亲群体光能截获和各种养分获取的特征及差异所决定。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杂种优势的形成过程。动态跟踪植株群体光照结构、植株质量或产量形成过程、根际环境中各种养分的浓度等因子有助于理解杂种优势形成过程,单独研究双亲遗传差异不能获得杂种优势形成的一般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