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1.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1.1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  相似文献   

2.
<正>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一、大豆低产原因1、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1.大豆低产的生理特点1.1大豆田的光能利用率不高。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且又是一种轮作倒茬非常好的前茬作物,所以发展大豆生产既是国计民生所必需,又是农业生产用地养地不可缺少的。1大豆低产特点大豆植株较玉米矮,叶片呈水平分布,在封垄之后,除顶部叶片光照较好外,中下部叶片由于遮荫,其光照条件较差。而玉米则植株高大,每层叶片都可以接受阳光,中下部也较好。而且大豆的光饱合点又低,一般在0.3%(CO2浓度)时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玉米单株生长环境一致情况下,不同玉米带间距离对带状间作玉米光能利用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以传统间作(1M1S、2M1S)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2M2S、2M3S、2M4S)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玉米带间距离,分别为1 m(1M1S,1行玉米﹕1行大豆)、1.2 m(2M1S,2行玉米﹕1行大豆)、1.6 m(2M2S,2行玉米﹕2行大豆)、2 m(2M3S,2行玉米﹕3行大豆)、2.4 m(2M4S,2行玉米﹕4行大豆),另外设2种单作玉米为对照,单作玉米行距分别为80 cm(M80)和40 cm(M40),分析光环境的差异对玉米光能截获和光能利用率(RUE)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带状间作改善了玉米冠层中下部的透光率,显著提高玉米的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使玉米叶片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促进产量的增加。随着玉米带间距离的增加,玉米中下部的透光率升高,带状间作2M2S、2M3S和2M4S处理较单作M80和M40处理分别升高30.67%、20.62%、10.10%和112.70%、96.35%、79.23%。2M4S处理由于玉米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6.
缺铁大豆、玉米光饱合光合速率比对照大豆、玉米分别下降了大约88%和95%左右。随光强增加,缺铁大豆、玉米叶片的FV’/Fm’、qP显著降低;缺铁玉米叶片的Fv’/Fm’、qP降低比缺铁大豆显著。缺铁大豆、玉米的NPQ随光强增加而增加并且比对照高。缺铁叶片叶黄素脱环化程度比对照高大约3—4倍,缺铁玉米叶片脱环化程度比缺铁大豆略高。所以我们认为缺铁叶片减少了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激发能,大部分激发能被耗散掉了;缺铁叶片增强了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而且缺铁玉米比缺铁大豆启动了更多的叶黄素循环。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种植模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等行距平作为对照(CK),设置宽窄行平作(T1),等行距垄作(T2)和宽窄行垄作(T3)种植模式,研究4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和资源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宽窄行平作、等行距垄作和宽窄行垄作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宽窄行垄作处理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均最高,2018和2019年宽窄行垄作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21.17%和18.64%。综合比较,宽窄行垄作能够提高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是较好的玉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用Michaelis-Menten方程和Dagneli方程对东北地区大豆和玉米各个生育时期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程均能很好地描述大豆和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两种方程的模拟效果是一致的,但两种方程得到的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模拟得到的表观初始量子效率、表观最大光合速率、表观暗呼吸速率极显著大于用Dagneli方程得到的参数。但用Dagneli方程模拟得到的表观最大光合速率更接近实际,而用Michaelis-Menten方程得到的表观暗呼吸速率更接近实际。但无论用哪种方程模拟,在各个生育时期玉米的表观初始量子效率、表观最大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均极显著高于大豆。光能利用率随着光强的增大先增大而后降低,当光强在0 ̄2000μmol/(m2·s)之间时,大豆的平均光能利用率为0.0185mol/mol,玉米为0.0281mol/mol。光能利用率在各个生育期有一定的变异,大豆和玉米均表现出在生育前期相对较低,中期升高,后期又降低的规律。在整个生育期,玉米的光能利用率约为大豆的1.6倍。  相似文献   

9.
玉米应用化控剂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增密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加密度后将导致株间竞争加剧,玉米群体郁闭严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早衰、易倒伏、易染病,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密度增大后,冠层透光能力大大减弱,使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光照严重不足.导致光和生产率下降,通过喷施玉米化控剂来达到植株矮化、改变冠层结构,降低穗位,促进下部叶片的受光强度,并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从而达到密植增产的目的.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的产量与光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栽培方式间的光合利用率也存在差异,一般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只有0.40%。在寒地水稻栽植过程中,通过改变栽插行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提高气温和地温,减少水稻植株阴影对光合作用影响,使植株透光性和叶片受光量增加,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大豆是短日照喜温作物,在温暖的环境下能较好生长,生育期间以15~25℃最适宜;同时大豆是喜光作物,对光照条件好坏反应较敏感。由于大豆花荚分布在植株上下部,因此上下部各位置叶片都要求得到充足的阳光,以利于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以便将有机养分输送到各部位花荚。所以栽培过程中要保证大豆群体生长植株透光良好,每层叶片都能得到较好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产量。1品种选择要选择通过审定的优良品种,目前滑县主要种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推广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既可适应我省大豆平作的栽培习惯,又可克服其密度不足的缺点,实现高产。一、窄行密植的增产机理1.增加了叶面积。在开花期和结荚期,大豆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增加了叶面积,使之持续较长时期的绿色面积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也是大豆高产的关键。2.改善了光的分布。由于窄行使植株分布的更均匀,克服了宽行的大行距、小株距植株分布不匀的不足,因此单株受光更均匀,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作是一种能集约利用光、热、肥、水等自然资源的种植方式,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产生的影响不同。以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为对照,在玉米与大豆2∶2、2∶3和2∶4间作模式下,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能够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单作提高了22.4%~24.7%、9.2%~12.0%和0.9%~3.5%,其中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间作降低了大豆的光能利用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较单作降低了3.5%~12.6%、1.6%~4.0%和0.3%~0.5%,但差异均不显著。在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体系中,随着玉米大行距的增大,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逐渐提高,光合速率呈先提高后降低趋势并以玉米与大豆2∶3间作复合体系最高;大豆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逐渐提高,但3种间作模式间的光合特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采用玉米与大豆2∶3间作模式,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光能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一种高产的四碳植物,具有单株叶面积大、二氧化碳补偿点低、植株高大、光饱合点高、根系发达、呼吸作用消耗干物质少、叶片长宽的特点,其净光合效率比小麦、水稻等三碳作物要高出2~3倍左右,增产潜力很高。笔者在下文中就玉米高产的施肥和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双微生物肥"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属C4植物,其光饱和点较高,但目前玉米生产上光能利用率不到1%,说明它还存在相当大的光能利用的潜力。如何提高其光能利用率,直接关系到玉米产量的提高。有试验证明,在玉米抽雄期,给其增施微生物肥料,对其增加粒重,防止早衰,提高产量有一定效果。产量提高的基础是光合能力的  相似文献   

16.
一、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 1、大豆植株光合积累少而呼吸消耗多.光合强度(即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叶面积)、光合时间(主要指生育期长短)、呼吸消耗、经济系数等5个因素决定了大豆产量的高低.大豆与玉米比较,光合强度低,呼吸消耗多.大豆净光合强度为18.0~32.3mg CO2/dm2·h,而玉米净光合强度则达到了51.0~58.5mg CO2/dm2·h.原因是大豆是C3植物,而玉米是C4植物,C3植物对CO2的固定能力低于C4植物.而且,大豆的CO2补偿点很高,为40mg/kg,而玉米的CO2补偿点仅为5mg/kg.因此,大豆田CO2往往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7.
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密度过大会导致株间竞争,对玉米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群体通风透光不良、植株早衰、易倒伏、易染病等,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密度增大后,冠层透光能力大大减弱,使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严重光照不足,导致光合生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产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之一,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是通过各种农艺栽培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善植物的光合利用率来实现的。水稻的产量与光能利用率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不同栽培方式间的光合利用率也存在差异,一般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只有0.40%。在寒地水稻栽植过程中,通过改变栽插行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提高气温和地温,减少水稻植株阴影对光合作用影响,使植株透光性和叶片受光量增加,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本试验通过改变栽插行向,由南北插改为南偏西23.5&#176;,探讨此栽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增密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氮分布、衰老特征、及其对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陕西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以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测定了冠层光氮分布、叶片衰老、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 000株/hm~2(13 824 kg·hm~(-2))和60 000株/hm~2(9 566 kg·hm~(-2))达到了最高产量,与45 000株/hm~2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17.8%和30.1%)和百粒重(15.2%和19.6%)均降低。同一密度下,2个品种的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冠层上部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增加,中层和下层的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8806冠层中部和下部的光能截获率分别较陕单609低8.8%和70.6%,且陕单609中层和下层的叶片氮素浓度较陕单8806高16.0%和40.5%。当密度从45 000株/hm~2增至90 000株/hm~2,陕单609和陕单8806成熟期相对绿叶面积分别降低36.4%和63.3%,叶片平均衰老速率分别增加40.2%和34.6%,冠层不同层次叶片衰老启动的时间顺序为下层上层中层,与陕单8806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生育后期冠层中上部的绿叶面积较高,且下层维持较高的绿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和氮收获指数显著增加,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氮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3.5%、43.9%、12.7%。增密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冠层光能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显著增加,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的生物产量、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6.1%、10.2%、9.1%和14.8%。【结论】与陕单8806比,紧凑玉米陕单609密植下较好协同优化冠层光氮空间分布,增加了群体花后中下部光能截获量,延缓群体冠层花后中下层叶片衰老,促进群体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玉米叶片数量及叶夹角的大小影响玉米截光能力和光合利用率。在分析玉米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状况的基础上,从玉米叶片数与花期之间的相关性、玉米叶片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叶夹角研究进展等方面总结玉米株型相关性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