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入手,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全省耕地压力进行测算,并建立全省耕地压力指数与人均GDP及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比较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的差距。结果表明,甘肃省1978~2006年耕地压力呈先递减后增长的变化趋势,人均GDP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各生态区除河西区外,中部地区、陇东区、陇南区和甘南区耕地压力均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大,但各生态区耕地压力来源不同;河西区耕地压力的增大也与经济发展相关,但相关度不大,压力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灾害的发生;最后针对各生态区不同的耕地压力来源,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采用山东省1978—2007年耕地、粮食和人口数据,分析了三者的动态变化情况,计算了全省及其17个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指数在时空上的变化和在空间上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减小趋势;省内各市耕地压力指数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大且耕地压力明显。提出了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耕地保护要求的平衡,对山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展开动态分析及预测。本文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综合考虑了各地级市人均GDP、城镇化率等经济指标,对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类型进行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权衡分区。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方面,山东省的粮食状况较为安全,山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在平原区较低,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山地丘陵区耕地压力指数较高;耕地保护转嫁区压力指数较高,且呈增长趋势;耕地保护管控区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理想,耕保经济兼顾区耕地压力指数下降幅度较快。提出大力开展耕地整理,保持动态平衡;协调耕地自然禀赋与利用水平,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平衡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建立粮食生产能力指标交易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集中连片贫困区——忻州市的耕地安全性,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而计算生态盈余/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耕地安全性指数,采用权重赋值后的综合安全指数对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耕地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9-2018年忻州市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出时间差异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忻州市14个县(市、区)综合安全性表现为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差异性,综合安全等级趋向于不安全,不安全县(市、区)增多,东、西部综合安全性低于中部,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与产出、资源禀赋对忻州市耕地安全均有影响,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影响忻州市耕地安全的因素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忻州市耕地安全性发展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2007-2018年文山州人口及耕地面积的变化特征,分析区域耕地压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为文山州及粮食安全保障及耕地的恢复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文山州2007-2018年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等数据,基于最小耕地面积法构建耕地压力指数计算模型,测算文山州2007-2018年耕地压力变化,运用灰色预测法预测文山州2021-2025年耕地压力变化。【结果】2007-2018年文山州总人口呈缓慢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23万人;文山州耕地面积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至2018年止共计增加2393.89 hm2;粮食播种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呈持续上升趋势;人均实际耕地面积除2008年相较2007年略有上升外,2009-2018年文山州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呈持续下降趋势;人均最小耕地面积除2007—2010年略呈上升趋势外,2011—2018年呈下降趋势;2007-2018年文山州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全州各县之间耕地压力指数的空间异质性呈下降趋势,但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区内耕地压力明显;经预测,2021-2025年文山州耕地压力持续呈下降趋势,但耕地压力指数仍大于1,未来5年耕地压力仍较明显;粮食单产是影响文山州耕地压力的主要要素,同时文山州还面临非粮作物扩张导致的农地利用竞争的威胁。【结论】2007-2018年文山州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全州各县之间耕地压力指数的区域差异逐渐减小,但历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耕地压力指数偏大,区域面临实际人均耕地不足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压力时空变化,构建耕地压力指数因素分解模型,探讨耕地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总体耕地压力末突破警戒线,但各县(市)耕地压力不平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耕地压力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各县(市)耕地压力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从平均效应来看,导致耕地压力减小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导致耕地压力增大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人均食品作物需求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播种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研究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概况,依据2006年昆明市耕地相关数据,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利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结合人均食物需求量300和400kg2种情况,计算分析了昆明市及各县(区)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结果表明,人均粮食需求量Gr为300kg时,昆明市人均耕地面积具有区域差异性,体现了不同空间的分布规律,呈现了明显而典型的径向分布特点,以昆明市区为中心处于全市最低,从市郊向四周递减;人均粮食需求量Gr为400kg时,在同样的消费水平条件下,昆明市各县耕地承受的压力不同,而驱动这种变化的因素也各不相同;人均粮食需求量Gr为300、400kg时,昆明市耕地压力指数都大于1,耕地资源压力巨大,各县(区)耕地压力指数存在大于1和小于2种情况,其原因各不相同。结合昆明市耕地、粮食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提出了盘活存量用地、统筹规划昆明市各县(区)的产业结构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构建指标体系,测算贵港市2007—2016年的耕地压力状况,分析影响贵港市耕地压力的社会经济因素。得到如下结论:贵港市耕地压力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说明为保证粮食安全耕地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贵港市港南区、港北区、覃塘区、桂平市、平南县5县区耕地压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压力最高为港北区,达到高压力等级,耕地压力最低为港南区;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耕地压力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等。基于贵港市耕地压力时空差异特点,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为广西有关部门制定保护耕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80~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研究广西耕地压力水平变化规律,以各市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通过建立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耕地压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压力驱动力进行探究。【结果】1980~2014年的35年中,广西耕地压力有12个年份处于一级水平,19个年份处于二级水平,4个年份处于三级水平;以各市2005~2014年耕地压力平均值作为该市耕地压力的平均水平,其中崇左、百色、来宾、柳州、防城港、南宁、河池、贵港市的耕地压力值均低于同期广西全区平均水平。影响广西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城镇化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人均GDP、总人口数、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单产水平和人均耕地面积等。【建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提高人均GDP;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严格把控耕地数量,保证人均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和平滑预测法及Excel软件,在分析1986~2005年济南市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虽然济南市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未来15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见,依靠增加投入和科技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农用地产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空间插值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各二级区农用地产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 分析,探讨了广东省农用地产能与人均GDP 的空间关联特征,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院广东省 农用地产能受耕地空间格局影响显著,农用地理论单产与可实现单产受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影响明显,人均GDP 与 农用地产能的空间关联性具有差异性,广东省二级区人均GDP 与农用地产能的空间关联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粤东沿 海地区和雷州半岛中部>粤中南地区和粤北地区>粤西南地区和潮汕平原区>珠三角平原区。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3.
汪鹏  刘燕  马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8-17651
近年来重庆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且耕地变化程度呈现出地域分布。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该市各区县人均GDP以及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区域内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且2者的相关程度随经济发展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陈琼  高敏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82-2583
采用乌鲁木齐市1988~2004年统计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选取GDP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指标,讨论乌鲁木齐市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GDP增长的指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耕地面积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等量的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逐渐减小,其原因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GDP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革新和产业化高度,而不再依靠耕地的消耗。  相似文献   

15.
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对2013年山东省各地市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包括“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的规律;(2)影响山东省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土地产出率、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经济密度、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受到人口、人口增长水平、经济发展、耕地资源和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人均耕地资源拥有量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程度方面存在诸多地域差异。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判别分析模型,选取了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变动率等5项指标,利用云南省1995~2000年的相关数据,将全省16个市(地区、州)划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并作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耕地非农化的经济驱动因素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合肥市近10年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对影响耕地减少的经济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人口增长,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以及人均居住面积情况等是影响合肥市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的耕地非农化数量;指出该模型适用的广泛性,合肥市耕地补给措施可推广,然后对控制耕地非农化的约束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