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食品供应与人口增长能否保持平衡,未来人类能否生产足够的食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因此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为此本文探讨我国人口增长与食品生产的关系;预测未来我国人口增长和食品生产的趋势;并探讨解决我国人口增长和食品生产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了人与土地之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实施农村土地整理重新优化土地资源是重要的手段,并且农村土地整理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和必要。结合我国国情简单的概括农村土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民生之本、财富之基,然而我国面临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现状,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与土地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怎样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有效的解决人口与土地之间存在的矛盾,推动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就土地资源管理中节约与集约用地的有效开展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土地贫瘠地区发展能源作物种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13亿人口与有限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巨大的能源消耗量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中,有多少面积可以用以种植能源作物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结合我国国情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西部土地贫瘠地区种植生物能源作物的可行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各行各业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同时,我国人口目前也在持续增长中,因此我国土地管理体系需要进行变革以适应目前发展的现状。土地历来是我国人民生活的基础,在人民心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管理土地资源和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土地资源被合理利用,我国经济才能继续稳定增长。但目前,我国在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土地数量逐年减少,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与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土地问题。基于此,阐述了土地管理和土地节约利用的关系,并分析了土地管理和节约利用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使得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解决供需问题的必然选择.以史为鉴,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革新农业技术拓展新思路,是促进农业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自从实行土地承包制度以来,土地改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基于农村贫穷的生活状况,许多农业人口不得不离开土地,来到城市寻求机会,这导致大量的农用土地闲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就成为农村制度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现状着手,认为需要解决农村土地闲置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让农村土地进入市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二轮土地延包结束后,随着人口的增减变化,出现了人口、土地、税赋不一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目前各地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增人增地,减人减地。二是增人增地,减人不减地。三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上三种方式,虽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也派生了一些新问题。第一种方式虽然解决了人地一致的问题,也便于按人口征收税赋,但不符合土地延包政策。同时,由于增加人口数和减少人口数不一定每年都是一对一的关系,最后还会发生人口、土地、税赋不一致的问题。第二种方式虽然对增加的人口实行了人地一致,但由于5%的机动地是有限的,分光之后该怎么办,又成了问题。第三种方式虽然维持了土地延包政策,但由于征收的税赋一般是按人口均摊的,这样,增人不增地的农户就会有很多意见,甚至拒缴税赋,容易出现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保证资源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以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林燕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34-13037,13061
基于1985—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方法,剖析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经济社会因素,预测我国耕地资源保障能力。结果表明,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口总量与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关联紧密,其中人口增加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是过去20多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第一、二关联因素;2009~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但基本能保持数量上平衡,维持在18亿亩以上。由此得出结论: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农业产值仍然是保护耕地的关键所在;保护耕地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一旦有所松懈,不但红线保不住,耕地面积有可能加速减少,给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制度视野下的人地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性考察,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地权不稳定以及中国式的分家析产、均分继承制导致人口增长。进入集体经济时代,特有的平均分配机制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后,频繁调整土地与人口增长之间又相互强化。面对此现象,运用学术界中的"农业内卷化"、"高水平均衡陷阱"以及"过密化理论"三种理论加以释读。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制度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社会的稳定,建国以来土地制度的四次变革,农民收入也随之跌宕起伏。当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必须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1995~2005年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5~2005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北省近11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1年来,湖北省耕地面积总体态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明显;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直接影响因子为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和灾害毁地;间接影响因子为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人口增长和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均面临着土地资源稀缺的困境。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人地矛盾突出,地下空间土地利用成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截至2008年,武汉地下空间建设总量约为2 200万m2,极大地促进了武汉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土地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地下空间土地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总结武汉市地下空间土地管理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武汉地下空间土地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使用1949~2006年统计数据,求出耕地数量、GDP、人口和粮食产量逐年变化率,选择Morlet小波对其作多尺度分解。结果表明:各要素均存在多尺度波动周期;15年尺度为耕地数量、人口和粮食产量波动的主周期,5~10年尺度为GDP波动主周期;1978年以后耕地数量和人口数量波动呈负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后耕地数量和GDP表现出负相关,大量耕地被占用是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处理GDP增长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加快绿色GDP增长,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年份江宁区的遥感影像以及土壤信息等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结果表明,江宁区的城镇扩张主要是向南发展;城镇扩张主要利用地为耕地,林地、水体、未利用地也有部分被占用;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幅较大,主要占用耕地面积;城市化进程驱动力主要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力研究——以湖南宁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湖南省宁远县1996~2004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县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社会进步及工业发展等是宁远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扭转我国在人口持续增长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必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并实行土地的集约利用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