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问:由于本村拆迁。村民们的土地变得很少了,为此.大家都到邻村承包土地种粮。可是邻村的村会计不统计我的种粮面积,说我不是该村的人,不能享有粮食补贴。请阿这种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2.
问:由于本村拆迁。村民们的土地变得很少了,为此.大家都到邻村承包土地种粮。可是邻村的村会计不统计我的种粮面积,说我不是该村的人,不能享有粮食补贴。请阿这种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3.
《农家致富》2007,(24):1-1
11月20日,百名读者"南京游"活动期间,来自仪征的种粮大户杨某向本刊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本刊刊登的有关种粮补贴的政策信息,使他拿到了每亩几十元的补贴。与此同时,淮安读者孙某打电话向我们报喜,在本刊律师的帮助下,他拿加了差点被村里转包出去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对农民种粮的优惠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稳步的提高,收入也在稳步的增加。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种植土地面积和粮食单产提高的前提下,挖掘潜在因素,加强后期安全管理,推进农户安全储粮,进一步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是当前摆在我们粮食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生产再度升温。中国政府采取了减免税收、直接补贴粮农、建设粮食基地等一系列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到海外租地种粮,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结合我国精耕细作的种粮技术,正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又一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央取消农业税及对种粮实行补贴之后,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但随之也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即无田或少田户与田多户之间的土地调整问题。本案犯罪嫌疑人因为对村里耕地调整政策不满,竟然泄愤破坏他人农业生产,从而触犯刑律咽下自酿的苦酒。[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1996年,为了增加收入,我和丈夫商量,现在国家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与其出去打工,不如在家承包土地种粮食。说干就干,我们多方借钱,承包了农场的几百亩土地。经过多年打拼,原来只耕种几亩地的我成了一个拥有700亩承包地的种粮大户,每年卖给国家小麦70万斤,玉米100多万斤,被评为全省种粮女状元。  相似文献   

8.
一、种粮成本高,效益差,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一)问题根源近年来,由于物价不断上涨,种粮成本越来越高,尽管国家实施了多项惠农补贴政策,但农资价格与粮食价格的涨幅不成正比,种粮效益差依然明显。若遇自然灾害,种粮还要倒贴钱。这是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肥东县耕地抛荒现象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种粮效益的不断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耕地抛荒现象严重。该文以肥东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抛荒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湖南农业》2011,(4):16
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捞箕村农民郑四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等途径种植水稻1627公顷。多次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是湖南省粮食生产规模化种植时间最长(13年)、种植面积最大的种粮大户。  相似文献   

11.
基于耕地地力的河南省耕地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耕地地力为基础 ,根据粮食单产、种植面积、粮经比和复种指数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和耕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得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下的河南省 2 0 1 0年和 2 0 30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粮食产量、人口及人均消费保持现有增长水平及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 ,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提高耕地地力等 ,河南省粮食生产总量完全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并有一定剩余。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不同种植类型对土壤酸化的影响,选取种粮地、露天菜地和温室菜地3种主要种植类型进行了田间调查采样研究。结果显示,蔬菜种植施肥量明显多于种粮地,温室菜地施肥量最大。表层土壤(0~20cm)pH值差异显著,种粮地最高,温室菜地最低。在高强度施肥和漫水灌溉管理下,温室菜地土壤质量变化显著。为避免土壤加速酸化,必须减少氮肥用量和灌溉用水量。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把握我国粮食生产格局演变及在当前生产格局下粮地匹配特征,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通过分析2003—2019年全国31省(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粮食生产数据,系统分析了粮食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和资源匹配程度,结果表明: 稻谷和玉米种植逐渐向东北方向偏移,小麦种植逐渐向西北偏移;黑龙江和内蒙古等主产区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不充分,导致土地生产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南和河北的粮食生产发展速度超过土地资源开发速度,耕地压力巨大。从发展趋势来看,人地矛盾、政策影响等因素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压力,对粮食生产和土地资源匹配形成更大挑战。因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需要统筹协调,避免粗放式发展经营,缓解高土地资源压力产区的生产压力,丰富种植结构,实现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的匹配。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慈溪市为案例区,通过建立非粮化指数(NGP)解析种植结构非粮化演变过程,并利用实地调查、文献调研和统计年鉴数据估算农田氮磷投入量和径流流失量,评估其对农田氮、磷径流流失负荷的影响,为深入认识种植结构非粮化的生态效应和合理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基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慈溪市的种植结构存在明显的非粮化趋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锐减49.3%,而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13.8%和108.4%。根据NGP,慈溪的非粮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稳定上升期(1995—2007年),回调下降期(2007—2013年)和快速上升期(2013—2019年)。2001—2018年,慈溪市种植业氮、磷投入总量增幅分别为38.8%和249.5%。至2018年,慈溪市农田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2 823.3 t 和971.5 t。随着种植结构的非粮化,菜地已经取代稻田成为当地农田氮、磷流失的首要来源,占慈溪市种植结构年氮、磷流失总量的70.9%和89.2%,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对象。建议各地针对不同非粮化类型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政策,并将农田氮、磷养分流失负荷加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为引导下一阶段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奚秀梅  段树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71-10172,10188
借助统计资料对新疆地区1990~2007年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分析了耕地结构中8种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最后分析了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认为,1990~2007年,新疆耕地总面积增加了141.474万hm2,但其内部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变化有较大差异,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表现为谷物种植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常用的逐步回归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最近兴起的多层次分析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垦区农二师五个团场耕地面积的影响因素,得到了团场层各变量和区域层变量对各团场耕地面积的影响程度,影响因素主要为,团场层:引水量、粮食产量、粮食种植面积、劳动力均种植业总产值;区域层:年蒸发总量、日照时数和最高、最低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可降解性农用黑色地膜、白色地膜分别设置在西藏主要粮食作物藏青-2000进行栽培种植,在与常规不覆盖地膜种植方式对照,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可降解性地膜覆盖对土壤表层温度、藏青-2000幼苗发芽率以及水分保持度等影响,结果表明白色可降解性农用地膜增加地表温度等指标的效应显著优于黑色可降解性农用地膜以及常规不覆盖地膜种植,其中黑色可降解性农用地膜优于不覆盖地膜种植。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域开发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问题,通过优化盐碱地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采取作物种植与盐碱地生物改良相结合、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粮经饲作物提质增效绿色种植模式研究,完善不同盐碱胁迫类型,不同地力条件下粮经饲作物种植制度,推广应用适宜不同盐渍化程度下用养结合、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构建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结构并合理布局,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推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耕地利用效应视角,将LMDI分解法引入粮食生产时空变动的研究,构建粮食产量变动分解模型,从时空二维角度分别对1994-2012年湖北省17个地州市粮食生产的耕地规模效应、广度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湖北粮食产量变动的耕地利用效应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强度效应和广度效应,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减量效应,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具有增量效应,而耕地规模具有双向驱动效应;空间维度上,影响各区粮食产量变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黄石、荆州等地为规模效应主导区,恩施为广度效应主导区,武汉、宜昌、襄阳等地为结构效应主导区,仙桃、神农架等地为强度效应主导区。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控制耕地规模、推动技术进步及施行差别化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耕地利用视角下全国粮食生产时空特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考虑耕地数量及各项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方法(LMDI)将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分解为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种植结构和粮食单产四大因素,研究1996—2016年其对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空间上呈现南部地区减少、北部地区增加的趋势,导致全国粮食产能重心北移。2)粮食单产、复种指数这些技术因素均是促进因素,其中单产提高对总产量提升贡献最大;期间耕地面积下降与种植结构调整则是粮食产量的抑制因素。研究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保证粮食安全不但需要严格保护耕地,而且必须强化"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与复种指数,以稳定与优化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