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传统紫云英4月压绿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则是在单季稻秧苗移栽前的6月初紫云英黄枯种子完全成熟时用旋耕机一并翻入稻田.结果表明,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可以使水稻产量提高,迅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带籽紫云英施用量为11 250~45 000 kg/hm2(干草率21.7%)时,当年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5.9%,水稻产量增加10.1%~14.1%;且当年水稻收割后紫云英自然出苗,第2年又会有带籽紫云英27 000~ 31 500 kg/hm2(干草率23.1%)翻入稻田,到第3年有机质含量增加9.8%,水稻产量增加12.4%~17.2%;并使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使有效磷、速效钾相对释放增加.稻田翻耕带籽紫云英收到了一次播种、多年受益的功效,起到了生态培肥连年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决紫云英带籽翻耕时草秆不易腐烂问题,同时研究与统传紫云英翻耕相比较对土壤培肥水稻增产的效果。[方法]以不施肥、施纯化肥为对照,对传统压绿(紫云英盛花期翻压45 000 kg/hm2)、带籽紫云英翻耕(草秆22 500 kg/hm2翻耕,15 d后加氮肥移栽)、带籽紫云英加氮肥混合翻耕(草秆22 500 kg/hm2加氮肥翻耕,15 d后移栽)利用方式进行试验。[结果]在施入总养分量相同的情况下,紫云英3种翻耕处理方式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生物学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当年单季稻增产显著。与传统压绿相比,紫云英带籽翻耕增效1 350元/hm2。[结论]3种利用方式都起到培肥增产的作用,而将作基肥用的氮肥全部与带籽紫云英混在一起翻耕更能起到促腐培肥增产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实验,第1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 t/hm2)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实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个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酸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使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 t/hm2(干重)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试验,第一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 t/ha)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试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施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 t/ha(干重)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试验,第一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 t/ha)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试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施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 t/ha(干重)为宜。  相似文献   

6.
紫云英与化肥配合施用对直播和移栽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探讨了紫云英-双季水稻轮作制下,直播和移栽早稻的化肥与紫云英配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30%化肥用量,直播和移栽早稻在配施15000kg/hm^2和22500kg/hm^2紫云英时产量最高,分别比100%化学肥料处理提高4.4%和8.2%。  相似文献   

7.
花生新品种商研9807于2008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区域试验,平均荚果产量321.52kg/亩.平均籽仁产量213.78kg/亩,分别比对照豫花11号增产13.16%和9.29%:2009年续试,平均荚果产量338.6kg/亩,平均籽仁产量237.65kg/亩,分别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8.35%和6.93%:2010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生产试验,荚果产量335.69kg/亩,籽仁产量233.90kg/亩,比对照豫花15号分别增产7.28%和6.05%。2011年5月该品种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商研9807在生产上应用,麦垄套种适宜密度为1.1万~1.2万穴/亩,中后期注意补充微肥.防治叶部病害。  相似文献   

8.
绿肥对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0年进行的绿肥紫云英种植翻耕对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早稻收获后,翻耕绿肥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易氧化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都比对照和种植前有极显著增加,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增加;早稻产量比对照也有显著的增产。其中以667 m2翻耕绿肥1.5 t的处理对土壤肥力提升、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覆膜均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垄沟内秸秆翻耕还田折合产量最高,为8034.09kg/hm^2,较无秸秆还田处理增产1642.04kg/hm^2,增产率25.69%;其次为垄沟内秸秆翻耕还田后覆土10cm处理,折合产量7767.05kg/hm^2,较无秸秆还田处理增产21.51%。秸秆还田处理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中上层(20—60cm)、中下层(60~100cm)、下层(100~200cm)含水量均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绿肥紫云英不同翻耕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绿肥还田对早、晚稻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每667 m~2紫云英还田量3 000 kg+石灰15 kg的效果为最佳;此外,紫云英翻耕还田,还能提高土壤中EC、CEC、碱解氮、全氮、有机质、易氧化有机碳、总腐植酸、富咖啡碳等指标,但有效磷、速效钾、胡敏酸碳3个指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水施施用紫云英提高水稻产量,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适当配施紫云英水稻产量最高为8959.5kg/hm~2,比处理1产量7821kg/hm~2增产1138.5kg/hm~2,增幅14.6%。土壤有机质比试验前提高9.5%~23.1%;碱解氮比试验前明显提高3.6%~10.6%;土壤pH值平均提高0.125个单位。结果,习惯施肥量减半配施紫云英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生产上建议水稻施用紫云英鲜草用量以225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2.
2007-2009年通过不同时间耕翻还田处理和常规播种及未种植紫云英空白对比试验,在沿太湖地区机插秧的前提下探讨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技术及其对翌年和第3年紫云英产量、氮素积累、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翻还田处理对紫云英自繁利用效果及产量、氮素积累、土壤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从耕翻腐烂、下茬水稻机插秧的种植、养分提供和积累的综合平衡,认为5月10-20日之间耕翻还田对紫云英翌年及第3年的产量、氮素积累和耕地土壤质量的效果比较好,并对下茬水稻有较好的增产和增效作用.紫云英平均产量2008年为26 895 kg/hm2,2009年为25 260 kg/hm2,氮素积累量折纯氮平均为91.635 kg/hm2和92.715 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0.05 mg/kg和0.06 mg/kg,增长幅度分别为2.39%和2.65%,使下茬水稻产量增产7%以上,紫云英种子及人工播种费用降低66.7%,效益增加450~750元/hm2.  相似文献   

13.
以精确施氮试验为基础,对水稻产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作物需氮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与不同目标产量的氮肥用量。结果表明,精确施氮处理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水稻产量提高6.3%~8.1%,效益增加112~134.8元/667m^2。水稻土、沿海潮土、沿江潮土的土壤供氮量分别为7.43、6.24、6.54kg/667m2。在目标产量600~675kg/667m^2条件下,水稻100kg籽粒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均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目标产量600、625、650、675kg/667m^2时,需氮量分别为12.7~18.8、14.5~20.3、16.3~21.7、17.9~23.0kg/667m^2。  相似文献   

14.
紫云英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紫云英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施肥量减半配施紫云英可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提高土壤p H值,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施用紫云英鲜草22 500 kg/hm2配施习惯施肥量减半水稻产量最高,为8 959.5 kg/hm2,比习惯施肥量的处理增产1 138.5 kg/hm2,增幅14.6%,建议紫云英鲜草施用量以22 5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采用小区试验和室内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纬度地区氮肥运筹体系对水稻群体素质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产量最高,为9141.0kg/hm^2,比处理6增产31.3%,但是风险较大,生产上不建议使用;处理2、处理3公顷产量分别为9054.0kg、8994.0kg,分别比处理6增产30.0%、29.1%。变化趋势与2006年一致;土壤基础生产能力为6964.5kg/hm^2;生产100kg稻谷吸氮量变化范围在1.71-1.78kg之间,平均1.75kg,比2006年试验结果低0.04kg;土壤供氮量为123.9kg/hm^2;氮肥利用率32.3%;当目标产量为9000kg/hm^2时.公顷需纯氮104.0kg.比2006年低10.7kg/hm^2。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紫云英鲜草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翻压紫云英1 500~2 000 kg能促进早稻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时间耕翻还田处理和常规播种及未种植紫云英空白对比试验,在沿太湖地区水稻机插秧的前提下,摸索了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自繁利用的技术,研究了翌年紫云英产量、氮肥积累以及土壤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耕翻还田处理对紫云英自繁利用效果及产量、氮肥积累、土壤耕地质量的影响较大,从耕翻腐蚀、下茬水稻机插秧的种植以及养分提供和积累的综合平衡,认为5月10~20日之间耕翻还田的田块其紫云英翌年及第3年的产量、氮肥积累和土壤耕地质量提高,效果比较好,并对下茬水稻有较好的增产和增效作用。紫云英每667m2产量2008年分别为1732kg和1853kg,2009年分别为1629kg和1738kg,氮肥积累量每667m2折纯氮平均为6.109kg和6.181kg,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0.05mg/kg和0.06mg/kg,增长幅度分别为2.39%和2.65%,下茬水稻产量增产7.19%至8.28%,紫云英种子及人工播种费降低66.7%,每667m2平均效益增加20~50元。  相似文献   

18.
在河西内陆荒漠灌区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风蚀量、水分效应和籽用西瓜的种植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比传统耕作的籽用西瓜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提高12.3~41.3g/kg;土壤侵蚀量减少59.09%、49.94%;籽用西瓜产量增加27.6%、13.4%,经济效益提高48.4%、25.1%。  相似文献   

19.
赵艳 《农家顾问》2010,(12):28-28
研究连续免耕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南方稻区土壤合理耕作和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稻田免耕1~2年(4季),早、晚稻产量较翻耕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0%和1.87%.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免耕时间的延长,早、晚稻产量均表现为下降.尤其是免耕5年水稻产量下降更为显著,下降幅度分别为9.16%和12.56%;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张家港市水稻土不同肥力水平下水稻无氮基础地力测定,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水稻无氮基础地力产量平均为402.7kg/667m^2,土壤供氮量平均为9.53kg/667m^2;中肥力土壤水稻无氮基础产量平均为458.6kg/667m^2,土壤供氮量平均为10.46kg/667m^2;低肥力土壤水稻无氮基础产量平均为424.1kg/667m^2,土壤供氮量平均为8.84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