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玉米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肥水及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定西市安定区干旱半干旱区试验观察了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并施用秸秆腐熟剂处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6332.5kg/hm2,较对照增产11.85%;0-20cm耕层土壤较对照有机质增加0.12g/Kg,全氮增加O.03g,kg,碱解氮增加2.20ms/kg,速效磷增加2.01mg/kg,速效钾增加2.10mg/kg;苗期、现蕾期、膨大期、成熟期0~20cm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4.0、1.3、7.2g/kg。  相似文献   

2.
在平凉市采用田间定位试验(3 a),探讨了秸秆还田方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结合秸秆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对照无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以种植带秸秆翻耕还田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较对照增加25.25%。秸秆还田各处理0~20 cm耕层土壤总孔隙度较对照增加。秸秆还田3 a后,种植带或非种植带秸秆翻耕还田方式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供应能力,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秦安县浅山区观测了玉米不同春覆膜方式的效果,结果表明,顶凌全膜双垄沟播对0~20cm耕层的保墒增墒效果最好,玉米生育期最短,折合产量最高,为12297.98kg/hm^2,较对照增产66.21%;其次为全膜双垄沟播,折合产量为11969.70kg/hm^2,较对照增产61.77%。建议在生产中首推上述两种覆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在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开展的机械化稻麦秸秆还田试验,对秸秆还田后水稻、小麦的产量与土壤碳库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3年,小麦苗期的平均株高、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5%、16%、13%、16%。水稻、小麦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180~810kg/hm^2、150~480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2.1%~8.6%、5.1%~13.0%。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状况,且有机质各组分对秸秆归还的响应有差异,以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增加最多,为初始土壤的2.5倍,总有机质增加最少,增幅为初始土壤的26%。与初始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增加了1.52~1.94、1.22~1.99。与对照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67.7%、72.0%。说明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提高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更有效。水稻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低于小麦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稻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相关性要好于有机质,因此,从土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短期内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比总有机质有更好的指示与评价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烟稻轮作模式下烟杆还田对土壤、后作晚稻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烟杆还田方式的研究,考查土壤养分、晚稻生理性状、病虫害、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无烟杆还田比较,2种烟杆还田方式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增加晚稻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促进晚稻增产。烟杆翻耕还田、烟杆添加腐秆剂翻耕还田2个处理的折合产量分别较无烟杆还田的折合产量增加300.3、690.7 kg/hm~2,其中添加腐秆剂后增产效果更好,增产效果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连续4a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土壤墒情、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处理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12500 kg/hm2;秸秆不还田常规种植处理产量最低,折合产量为8506 kg/hm2。秸秆还田处理平均产量为10763 kg/hm2,秸秆不还田处理平均产量为9918 kg/hm2,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产量增加845 kg/hm2,增产率8.5%。地膜覆盖处理平均产量为11916 kg/hm2,常规种植(露地)处理平均产量为8766 kg/hm2,地膜覆盖处理较常规种植(露地)处理产量增加3150 kg/hm2,增产率为35.9%。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得出,朝研229、朝研217生育期为166d,霞冠生育期为156d。霞冠、朝研229、朝研217抗早疫病、病毒病、膏枯痛比中杂9号(ck)强。朝研229折合产量为225000.0kg/hm^2。较对照中杂9号增产58833.3kg/hm^2,增产35.41%;朝研217折合产量为201166.7kg/hm^2、较对照中杂9号增产35000kg/hm^2,增产21.06%;霞冠折合产量为188333.3kg/hm^2,较对照中杂9号增产22166.6kg/hm^2,增产13.34%。朝研229、朝研217、霞冠3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武威市制种玉米节水灌溉模式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试验观察了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和全膜双垄沟灌较常规灌溉提前成熟6~7d。全膜平作畦灌土壤含水量高于常规灌溉,大喇叭口期以后,全膜双垄沟灌模式0-30cm土壤含水量也高于常规灌溉。全膜垄作沟灌的玉米产量最高,为7589.10kg/hm^2,较常规灌溉增产8.9%;全膜双垄沟灌的玉米产量为7213.80kgmm^2,较常规灌溉增产3.5%,全膜膜下滴灌和全膜平作畦灌的玉米产量低于常规灌溉。  相似文献   

9.
临洮县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仲龙 《甘肃农业》2013,(19):23-24
在临洮县洮阳镇旱作农业区进行的玉米品比试验表明,中晚熟品种澳玉320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折合平均产量16591.5kg/hm^2,较对照沈单16号增产28.7%,居第一位;中晚熟品种登海3622,折合平均产量13506kg/hm^2,较对照增产4.76%,居第二位:中晚熟品种沈单16号(cK)折合平均产量12892.5kg/hm^2,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10.
临夏州旱地马铃薯双垄沟覆膜栽培试验结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瑞霞 《甘肃农业》2006,(8):230-231
在临夏州干旱山区进行马铃薯双垄沟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双垄沟覆膜栽培比垄作栽培可增加土壤耕层含水量,其0(?)20cm处增加20.94%,20(?)40cm处增加1.14%;产量可达42900kg/hm~2,较垄作栽培增产5340kg/hm~2,增产达14%,增产增收显著,应在干旱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起垄方式对旱地菊芋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定西市进行的菊芋起垄种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双行种植的菊芋增产效果好,折合产量77250kg/hm^2,较露地平作栽培增产20.33%。  相似文献   

12.
安定区马铃薯不同保水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不同保水剂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的试验方式,以秸秆不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保水剂1的处理表现最好,株粒数、株粒重、大薯率分别是7. 2个、0. 73kg、64. 4%,较秸秆不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CK)处理分别增加1. 6个、0. 17kg、21. 5%;对土壤0~60cm耕层含水量与其它有明显差异;产量是41565kg/hm2,比处理1增产9653kg,增产率为30. 2%。因此,应继续开展相关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陇东旱塬区进行了小麦、玉米田机械化深松整地与当地传统耕作整地之间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机械深松对陇东旱塬区耕层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及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夏季深松整地后,较常规翻耕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2.32百分点,蓄水量平均增加140.1 m3/hm2;土壤容重下降0.037 g/cm3,降低3.19%;折合产量5675.70 kg/hm2,较常规翻耕增产596.10 kg/hm2,增产率11.73%.玉米深松整地后,较常规翻耕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2.01百分点,土壤蓄水量增加80.85 m3/hm2;土壤容重降低0.065 g/cm3,降低5.40%;折合产量10971.9 kg/hm2,较常规翻耕增产1265.7 kg/hm2,增产率13.04%.说明小麦收获后夏季深松蓄水保墒和增产效果较好,玉米田深松整地适期为秋季玉米收获后覆膜前.  相似文献   

14.
对引进的6个玉米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豫玉22号折合产量最高,为10363.5kg/hm^2,较对照品种中单2号增产10.0%,生育期158d,表现超晚熟,可在静宁县中、南部海拔1800m以下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富农1号和沈单16号折合产量分别为10181.8、10151.5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8.0%和7.7%,株型紧凑,双穗率高,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好,可在静宁县海拔2000m以下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富农3027折合产量为8697.0kg/hm^2,较对照减产7.7%,但籽粒品质好,株型紧凑,生育期143d,适宜在静宁县中、北部高海拔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 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容重均优于对照,800kg·hm-2处理的土壤墒情优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深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及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甘肃省食用向日葵区试天水点结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2年甘肃省食用向日葵杂交种区试天水点结果表明,向日葵杂交种SC08折合平均产量最高,为4555.6kg/hm^2,较对照增产22.38%;SC09折合平均产量4166.7kg/hm^2,较对照增产11.9%;SC06折合平均产量4111.1kg/hm^2,较对照增产10.43%。上述3个杂交种综合性状表现好、抗病、产量高,适宜在天水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9种覆膜种植方式对谷子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中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春季沟穴播种植比露地直播谷子在不同生育期0—20cm的土壤含水量和0—100cm的土壤贮水量均有所提高。水分利用率高出5.25kg/(mm·hm^2);各生育期0~20cm的平均地温也有所提升,尤其是拔节期以前;株高高出32.17cm,茎粗增加0.52cm,千粒重增加0.45g,产量高出2191.5kg/hm^2,增产80.97%,增收66.7%。  相似文献   

18.
旱地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顶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的保墒、增温、增产、增收效果均好,其玉米籽粒折合产量最高,为12691.9kg/hm^2,较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增产46.1%,纯收益达17358.86元/hm^2,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旱地谷子全膜双垄沟覆盖穴播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旱地采用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穴播栽培谷子,可明显的保住土壤水分、接纳无效降水,提高出苗率,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发育,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采用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春季沟穴播技术,谷子产量可达3909.09kg/hm^2,比露地种植增产46.7%,纯收入达到11743.5元/hm^2,较对照增加4176.0元/hm^2;其次为早春(顶凌)全膜双垄覆盖春季沟穴播技术,谷子产量达到3713.64kg/hm^2,较露地种植增产39.3%,纯收入达到10794.0元/hm^2,较对照增加3226.5元/hm^2。建议在谷子覆膜栽培上,重点选用秋季地膜覆盖和早春地膜覆盖技术,促进谷子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适合干旱地区枣园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南疆红枣产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设置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园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红枣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1)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达到16.55%,比旋耕秸秆覆盖(RS)、免耕秸秆覆盖(NS)、免耕裸地(NB)处理分别高了4.93%、1.97%、7.34%。(2)在枣树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0~100 cm土层剖面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翻耕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6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3)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红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0 500kg/hm~2和21.67 kg/(mm·hm~2),分别比RS、NS、NB处理产量增加了1 650、3 000和3 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4.33、7.94和、8.07 kg/(mm·hm~2)。【结论】翻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在极端干旱地区的枣园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