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不同抗性品种经禾谷镰刀菌粗毒素诱导后穗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不同程度的增强,木质素含量也有所提高,感病品种升高幅度高于抗病品种。诱导抗性效果在感病品种上的表达明显好于抗病品种,诱导后激发接种三种酶活性增高幅度明显高于不诱导接种处理,表现出诱导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氯化钾对玉米木质素代谢的影响及其与茎腐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氯化钾(KCl)对玉米木质素代谢的影响,探讨和揭示KCl对提高玉米茎腐病抗性的机制。【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KCl对玉米不同抗性品种在接种禾谷镰刀菌(Fursarium graminearum)前后茎基部髓组织木质素含量的影响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抗病品种吉单180茎基部髓组织原生木质素含量低于感病品种吉单327,但诱导木质素高于感病品种;而施用KCl则可降低原生木质素含量,增加诱导木质素含量。抗病品种茎基部髓组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酪氨酸解氨酶(TAL)活性高峰出现时间均早于感病品种。虽然KCl降低了接种前玉米茎基部PAL、T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本底值,却提高了接种后PAL、TAL和POD的活性,尤其是高峰值。而且在接种前后,KCl处理的玉米茎基部髓组织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均保持较高水平。【结论】诱导玉米在接种后PAL、TAL、POD和CAD酶系的快速反应,提高诱导木质素含量,进而增强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是KCl增强玉米茎腐病抗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品种抗感条纹叶枯病的防御酶活性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条纹叶枯病抗性不同的3个水稻品种接种带毒灰飞虱,测定其叶片中与抗病性相关的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接种与否,抗病品种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参试3个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氧酶(CAT)的酶活性均有升高;但抗病品种酶活峰值高,而感病品种酶活峰值较低或无峰值出现.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抗病品种(BT-1)、感病品种(N6)的玉米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串珠镰刀菌诱导下玉米幼苗POD、SOD活性、O2·-产生速率以及MD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O2·-产生速率和MDA的含量增大,抗病品种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O2·-产生的速率峰值出现早且高,接种36 h达到高峰,且是对照的5.8倍;抗病品种SOD酶活性变化明显,且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POD活性增加,感病品种活性增幅高,高于抗病品种。说明抗感玉米品种接种串珠镰刀菌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与活性氧的产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感玉米植株在病原菌胁迫下其不同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采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黄萎病抗病和感病品种的棉苗后,测定棉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陕7191对病菌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中棉19;接种毒素后2品种棉苗叶片SOD活性都降低,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升高较快,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而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上升;2品种PAL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接种后抗病品种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2品种MDA和木质素含量均增多,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幅和增量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硅对黄瓜苯丙酸类代谢的影响及与抗白粉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抗/感白粉病的"津春4号"和"ZJ02-0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硅酸盐和诱导接种白粉菌处理后黄瓜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接种的情况下,施硅与否对抗/感品种植株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接种白粉病菌后,黄瓜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明显升高,抗病品种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伴随酶活性的变化,阿魏酸、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也明显增加;施硅能显著提高黄瓜感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但对抗病品种的影响不显著.施硅能显著降低感病品种植株的白粉病病情指数,提高其对白粉病的抗病能力,相对防治效果达41.56%.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反应中木质素及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不含R基因的马铃薯水平抗性材料LBr-12和感病品种费乌瑞它(Favorita)为材料,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 (P.infestand后,对马铃薯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LBr-12和Favorita的PAL、PPO、POD的酶活性都升高,其中抗性材料与感病品种相比,升高幅度大,持续时同长;同时抗病品种的木质素含量增幅也大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8.
南瓜幼苗叶片感染白粉病菌后一些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南瓜不同抗病品种幼苗接种瓜类白粉病后叶片内一些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白粉病侵染南瓜幼苗后,南瓜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D)活性增强,中国南瓜(抗病品种)和印度南瓜(感病品种)的3种酶活性曲线均呈现两个峰值.抗病品种酶活性峰值比感病品种酶活性峰值高,增幅大.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随着病菌侵染的不断深入,酶活性逐渐降低.在未感染情况下,中国南瓜叶片PAL、POD和PPOD活性比感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抗、感黑胫病烤烟品种云85(高抗)、K326(中抗)、净叶黄(中感)和红花大金元(高感)为供试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黑胫病菌诱导的这些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差异及其与品种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黑胫病后不同抗性品种SOD,POD,PPO和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出现明显提高,抗病品种SOD和POD活性较感病品种上升快且维持较高活性水平,且抗病品种POD酶活高峰较感病品种出现得早;抗病品种PPO和PAL较感病品种活性上升幅度更大,维持时间更长。相关性分析表明,SOD,POD,PPO和PAL活性与品种的黑胫病抗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枯萎病菌对不同抗性黄瓜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抗病品种中农13号、津优3号、津优30号和感病品种中农6号、津研4号、秋棚4号接种黄瓜枯萎病病原菌,测定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具有周期性,抗病品种出现3次与抗性相关的峰值,感病品种出现两次与抗性有关的峰值。PAL酶活性与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PAL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仅与抗性有关,而且与感病与否有关。发病植株的PAL酶活性高于未发病植株。  相似文献   

11.
玉米苯丙烷类次生代谢物与玉米对茎腐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抗病玉米品种陕单931和感病玉米品种西农11号在抽雄初期接种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苯丙烷类次生代谢物木质素和绿原酸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原生木质素与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无关,仅诱导产生的木质素在玉米的抗病性中起作用。并证实玉米植株受到镰刀菌侵染后可产生对镰刀菌有抑制作用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花滴注方法和注射法交互接种,分别对8株分离自小麦赤霉病穗和11株分离自玉米茎基腐病茎的禾谷镰孢菌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够成功交互侵染小麦和玉米,二者致病能力不同,存在明显差异。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土传病害,染病作物病残体会造成跨寄主侵染,在小麦玉米轮作区两种病害可能会出现日渐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有效防治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药剂。[方法]采用药剂拌种方法,研究了10种药剂对河南省原阳、漯河两地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主要侵染病原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主要药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等三唑类杀菌剂对青枯病的防效较好,其他药剂的防效一般。[结论]为河南省玉米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危害损失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2年以来吉林省玉米茎腐病发生、损失情况以及优势病原菌种类的研究结果。玉米茎腐病在吉林省玉米自交系、杂交种以及农家品种上均有发生,发生时期、发生程度不同,产量损失也不同,据此可估计某品种在当地的产量损失。在分离到的真菌中,以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crm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 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作用最强,因此认为上述三种菌为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对玉米茎腐病病原菌侵染和发病始盛期与玉米生育期关系进行了5a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出苗后3d就已被茎腐病原菌侵染,根部呈褐色病斑,植株矮小,叶片变黄。播种期接种较常规期接种发病高。玉米茎腐病发病始、盛期都在玉米灌浆后出现。在调查玉米茎腐病和采集病株标本时,可根据玉米灌浆期预测茎腐病的显症期及发病盛期,确定调查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6.
玉米茎基腐病是由病原菌复合侵染所引起的病害,在山西省分布广、危害重,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可以危害幼苗,但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其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整株很快青枯死亡:后者一般在吐丝后发病,较常见,一般表现为:叶片由下向上逐渐枯死,发病后期茎基纵剖面髓部变色收缩,果穗下垂,易倒伏。经试验证明:其主病原(uajor pathogen)为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串珠胶孢变种(F.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p.),其中串珠镰刀菌致病力最强。通过玉米不同发育阶段的连续分离证明:四种主病原都有潜伏侵染现象,串珠可以扩展到茎基第三节间,但并不扩展到穗部。次病原(Minor pathogen为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交链孢菌(Alternaria spp)、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多隔镰刀菌(F. decemcellulare)、弯角镰刀菌(F. camptoceras)等,它们是在主病原侵入后才侵入寄主的,本身致病力弱,但与某些主病原有协生作用,可加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北京和浙江地区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1982-1986年,对北京、浙江地区的玉米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在1985和1986两年分离的200株病株中,腐霉菌(Pythium)占66.5%,镰刀菌(Fusarium)占37%,丝核菌(Rhizoctonia)占10.5%,细菌(Bacteria)占4.5%,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占3%。回接成株期玉米试验表明,肿囊腐霉菌(P.inflatum Malthews)和禾生腐霉菌(P.graminicola Subram)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 Schw.)则不是,至少不是主要病原菌。从玉米上分离出肿囊腐霉菌,过去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8.
蔗糖含量与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玉米茎秆蔗糖含量与玉米对由禾谷镰刀菌 ( 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茎腐病 ( cornstalk rot)的抗性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玉米生理成熟期地上第二茎间髓部组织内蔗糖的含量与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抗病的玉米杂交种的蔗糖含量明显高于感病的玉米杂交种。蔗糖含量与茎腐病的发病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生理成熟期地上第二茎间髓部组织内蔗糖含量可作为选育抗镰刀菌茎腐病玉米杂交种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新疆玉米青枯病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5年来从全疆10个地州18个县市对近百个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田的典型青枯病株分离、鉴定出腐霉(Pythium)属3个种、镰刀菌(Fusarium)属2个种,分别对5个种不同地区的代表菌株在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进行苗期和成株期致病测定,其中肿囊腐霉(P.inflatum)致病性强,可重复田间的青枯症状,是引起新疆玉米青枯病的主要致病菌。P.graminicola致病性较弱,P.oligandrum基本不致病。镰刀菌的F.graminearum和F.moniliforme发病率低,发病过程缓慢。研究还发现,分离方法上的差异对分离结果具一定影响,其中标样的发病程度、采集后至分离的间隔时间以及分离所用培养基的不同均可使腐霉和镰刀菌的分离频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