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意义】为了客观的反映森林对林内外气温的调节作用,本文探究了林分类型的不同林内外气温变化的特征。【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铜山林场的麻栎(Quercus carruth)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林内温度进行监测,以裸地(Nudation)作为对照,数据处理并分析林内外温度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春、夏、秋季的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冬季大;麻栎林、毛竹林、杉木林的林内气温季较差、年较差均小于裸地;各林分在春、夏、秋季均有降低林内气温的作用,其中毛竹林在春、秋季降低林内气温的效果最好(3.3、3.8℃);各林分均能有效地降低林内气温的年均值,各林分林内温度年均值的大小依次为:裸地、毛竹林、杉木林、麻栎林,其中,麻栎林的效果最为显著,能降低气温年均值0.5℃,毛竹林和杉木林的效果一般,能降低气温年均值0.3、0.4℃。森林有滞后林内气温最高温、次低温出现时间的作用,其中麻栎林的滞后作用较好,约为75 min,其次是杉木林、毛竹林。林内外月气温最高值、最低值的差值与林冠的覆盖率呈正相关关系;森林有降低林内最高温,提高林内最低温的作用,其中杉木林作用最为显著,麻栎林次之,毛竹林效果最差。【结论】该结论可为苏南地丘陵地区森林生态保护和林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日本落叶松林冠对大气降水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日本落叶松林对大气降水的再分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的饱和截留量为5mm。影响林冠截留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林冠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截留百分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林冠截留率与降水强度成反比,日本落叶松冠林对降水的截留率为24.4%,最大值出现在5,6及11月份,为28%~37%,树干茎流在森林降水中的比重较小,为1.2%,通过雨量是林内降水的主要来源,它约占林内降水量的7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4年,在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林地进行了大气障水、林内透雨、树干茎漉的测定,进行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对降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马尾松林内透雨占大气障水总量的76.70%,林冠层截留量占降雨总量的23.03%,树干茎漉占降雨总量的0.27%l林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3.40mm,林地0~40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为183.60mm;林内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流与大气障水量以及降雨强度具有显的二元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杉木套种山苍子林分水文效应及林内小气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建瓯5年生的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林分的林冠层、林下植物层、枯枝落叶层和林地土壤贮水性能以及林内小气候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套种山苍子模式林分具有良好的水文效应及改良林内小气候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幼林时喜湿耐荫的杉木生长。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林冠的截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评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选择哀牢山典型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定位监测了林冠层对1a中共144次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观测期间降水总量为1707.8mm,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421.8,15.4和270.6mm,穿透雨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83.3%,0.9%和15.8%。总降雨量大于3.7mm时才观测到林内牙透雨和树干茎流,“漏斗”状的林冠结构和持续的降雨,均可造成穿透雨量大于林外大气总降水量,而树木较大分枝角度和较多附生物,可能使有些胸径和冠幅较大树木的树干茎流量反而更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而林冠截留率随降水量增大而减少;降雨特征和林分特征是影响林冠截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冠层结构动态是林冠生长动态的一个表现,冠层结构对森林群落生产力、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更新与演替等具有重要作用。准确量化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可以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以亚热带山地的红花荷林、密花树次生林、樟树人工林、杉木林、杉木-红锥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探讨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动态,揭示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有比较固定的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且不同林型的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樟树林的林冠开度最小(16.47%),其次是杉木林(17.12%)、杉木-红锥混交林(17.45%)、红花荷林(20.21%)以及密花树次生林(20.93%),毛竹林的林冠开度最大(21.32%)。而叶面积指数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樟树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大(2.04),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小(1.78)。另外,樟树人工林的林下直射光(4.34 mol·m-2·d-1)、林下散射光(3.52 mol·m-2·d-1)和林下总光照(7.86 mol·m-2·d-1)均小于其他林型;而杉木林由于其冠幅较窄,林下直射光最强(5.22 mol·m-2·d-1)。不同林型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月际动态变化极显著(P<0.0001),生长季的林下辐射强度最大。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相关性存在差异,越简单的群落结构,林冠开度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叶面积指数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研究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异质性为营造最适的冠层、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效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葛瑶    王振锡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6):74-81
为研究天山云杉林冠层特征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以新疆天格尔森林公园天山云杉林的4个龄级的林分(幼林龄、中林龄、近熟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以冠层分析仪获得的冠层结构特征和林下光环境指数等野外实际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计算 α 多样性指数分析4个龄级的草本物种多样性,利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冠层结构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个指标在不同龄级间均有一定的差异,且随着林分的生长和更新,天山云杉林呈现林冠开度逐渐减小、叶面积指数增大、林下光辐射均减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减小的趋势;典型模型表明林冠开度对冠层结构起到主要作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次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林下辐射中,林下总辐射对林内光环境起主要作用;相比冠层结构,林下光照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更大,其中林冠开度和丰富度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林下总辐射、林下直射辐射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长三角地区丰水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大气降雨量、穿透雨量以及树干径流量进行了定位观测,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出林冠截留量。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降雨再分配的主要因子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分别分析了降雨量与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之间的关系,以及降雨强度与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2012年4月至9月长三角地区杉木林外降雨累计470.7 mm,研究区以小雨量、低强度的降雨事件为主,杉木林内累计穿透雨量344.1 mm,占降雨量的73.1%,树干径流总量10.3 mm,占降雨量的2.2%,林冠截留量达到116.3mm,占降雨量的24.7%。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与杉木林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林冠截留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利用拟合出的方程,可得出杉木林形成穿透雨的最小雨量为0.9 mm,形成树干径流的最小雨量为4.1 mm。  相似文献   

9.
殷卓  王兵  蔡体久  李道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45-1394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杉木林林冠截留特征.[方法]选取江西大岗山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不同密度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密度杉木林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密度人工杉木林的截留特征.[结果]观测期间,试验区总降雨量为501.4mm,6个密度人工杉木林林冠截留量在55.8 ~153.6mm,截留率在11.1%~30.6%,其中N1750林分截留率最大,N2700林分截留率最小,二者截留量相差97.8 mm.1993年营造的3个密度(N970、N1220、N1750)杉木林林冠截留量在117.9 ~153.6 mm范围内,1981年营造的3个密度N2700、N3500、N4700杉木林林冠截留量在55.8 ~78.9 mm范围内.在同一个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下,N970、N1220、N17503个林分平均截留量均大于另外3个林分.[结论]不同林龄截留量是有差异的.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存在着极紧密的正相关,截留率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在中雨降雨量相近的情况下,降雨强度对截留的影响非常明显,降雨强度越大,截留量越小;在小雨情况下,反而降雨强度越大,截留量越多.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冠层水文功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数学模型对实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阐述了青海云杉林冠层引起大气降水量变化和质变的水文功能,模拟出了青海云杉林冠截留降水模型.结果表明林内透过雨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的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一定的降雨量范围内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青海云杉林冠层平均截留降水率为29.4%,它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随郁闭度的增加而增大;林冠截留降雨量比降雪量约少10%~30%,实测平均少11.7%;降雨对林冠的淋溶作用使林内透流雨中离子总量比林外雨中增加1倍,因林冠截留而输入林地矿质元素的增加量为61.042 4 kg·hm-2·a-1.  相似文献   

11.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就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  相似文献   

12.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调节林内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定位观测研究青海云杉林调节水分变化规律表明森林林冠层截留降水使到达林内的降水量减少、强度降低;林冠层遮蔽减弱了林内太阳辐射,降低了林内土壤蒸发,保持林内湿度较高、土壤含有较多水分;森林的蒸发散使同一高度林区上空的湿度比草地或裸地高.  相似文献   

13.
秦岭南坡2种林分类型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水质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秦岭南坡2种林分类型的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水质的影响,探讨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水质的生态学效应,为水源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取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ill)林和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2种林型,检测大气降水通过这2种林分林冠层所形成的林内穿透雨的水质,并与大气降雨的水质进行比较,研究林冠层对水质的影响。【结果】红桦林、锐齿栎林林冠层均有降低雨水酸性的作用,其中锐齿栎林提升降水pH的能力相对较强;2种林分的林冠层对大气降雨中的NO-3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作用,而对于NH+4则表现出较强的淋溶作用;锐齿栎林林冠层吸附大气降雨中Na的能力及被大气降雨淋溶出PO3-4、Ca和Mg的能力均明显强于红桦林林冠层;红桦林林冠层被大气降水淋溶出K的能力明显强于锐齿栎林林冠层;红桦林林冠层和锐齿栎林林冠层对降雨中Cu、Pb、Cd、Cr有较明显的净化作用,2种林分对同一种元素的净化能力基本接近;锐齿栎林林冠层净化大气降水中As的能力要优于红桦林林冠层。【结论】森林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人工林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东北东部山地的19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的降雨分配规律进行了2a的观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量为0.4—9.5mm,占总降雨量的百分率为5.1%—91.7%。林内雨量为0.1—72.2mm,占降雨量的百分率为8.3%—87.7%。林冠截留量、林内雨量均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林冠截留比率随降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而林内雨量比率随降雨的增加而增加。林内地表迳流与当日的降雨量和当日降雨强度显著相关,与前2天的降雨量相关不显著;林外地表迳流只与当日降雨量显著相关。随降雨量的增加,林外地表适流增长的幅度大于林内,林内地表这流增长的幅度大于林外。在樟子松人工林内产生的地表迳流很小,测得的最大适流量为0.186mm,大部分降雨进入了土壤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不同群落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不同群落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米槠单优群落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其林褥层持水量分别是杉木+杂灌群落和杉木+芒萁群落的1.7倍和3.5倍,土壤层持水量分别高8.99%和9.18%;米槠单优群落生态系统总持水量达3138.9t/hm2分别比杉木上述两人工林群落高9.18%和9.70%.常绿阔叶林采伐后营造杉木人工林,由于受火及降雨浸浊影响,林褥层与土壤层持水性能变差,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冠截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山西省吉县研究了当地的水土保持林刺槐、油松、油松刺槐混交林,以及沙棘、虎榛子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探讨了林内降雨、林冠截留的规律,并采用季节模型对各林分的截留作用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7.
径流小区对比试验表明:栎林采伐后,林冠层截留功能丧失,灌草层、枯落物层截留有所增大;地表径流系数增大79%,产流起始时间提早;壤中流分层流量不同,径流系数增大;大暴雨时雨水入渗速率减小。由地表径流水流失的养分总量占雨水输入林地的养分总量,栎林地为43.14%,栎林采伐迹地为41.95%。  相似文献   

18.
细柄阿丁枫栽培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省尤溪县国营经营林场细柄阿丁枫人工林的研究结果表明:幼树较耐荫,在杉木林冠下造成生好,可形成较稳定的混交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达14.4cm和15.5m,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高达101.15kg/株,混交林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160.462t/hm2,分别是木荷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2.69倍和2.78倍;杉木低产林强度间伐后林冠下营造细柄阿丁枫可培育树干通直圆满的大径用材林,效益好;纯林树干易分叉,可培育食用菌等原料林;与楠木和火力楠混交,效果也很好;混交林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9.
李荣刚 《当代农业》2013,(22):46-47
一、基本原理 林套食用菌技术.将食用菌套植于旱田成片林内,利用林木遮荫条件,为食用菌生长创造良好的温湿环境,促进食用菌生长。食用菌菌床内秸秆腐烂。菌渣回田.提高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培肥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形成林菌相互依存的良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天然阔叶林与杉木连栽林地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天然阔叶林林地土壤具有比杉木林林地良好的水分状况、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杉木林增加2.82%和4.15%;0.25mm以上和5.00mm以上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杉木林高6.56%和9.86%,而土壤容重、结构破坏率和分散系数却比杉木林低。天然阔叶林土壤养分贮量较杉木林丰富,表层土壤有机质比杉木林高1.07%。因此,应注意保护和发展阔叶林,控制杉木纯林营造规模,尽量采用与阔叶树进行混交或轮栽,以便防止杉木多代连栽所造成的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