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86年,雁北地区从北京农业大学引进生育期较短的小白旱稻。1990年浑源县十仪号村农民李贵种植1亩,产量达230公斤;三合号村农民石存义种植0.5亩,收稻谷116.5公斤。小白旱稻株高80厘米左右,7片叶子,红芒,分蘖3.4个,其中有效分蘖2.3个;平均穗粒数60粒,最多可达90粒,千粒重24克;壳薄,米质好。小白旱稻具有抗病、抗干旱等特点,是目前雁北地区发展旱稻生产的理想品种。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1.选地水稻在淹水条件下栽培,由于水层的阻隔,空气不能直接进入土壤,耕层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玉米品种禾源1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以期为该品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禾源18号在不同密度水平下产量与穗长、穗粗、秃尖、穗粒数、行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亩穗数等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其表现进行客观评估。结果表明,禾源18号在种植密度为4 500株/亩时产量最高,达到876.2 kg/亩。  相似文献   

3.
以旱优804、旱优649、旱优650和旱优813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传统栽培和旱播旱管2种种植方式下节水耐旱稻生育进程、产量、外观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旱播旱管条件下节水耐旱稻播始历期(播种至始穗)、灌浆成熟期(齐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分别比传统栽培条件下长6.5、2.5、10.2 d;与传统栽培相比,节水耐旱稻旱播旱管条件下株高矮21.7 cm、穗长短2.9 cm、有效穗数少8.09%、每穗总粒数少10.43%、结实率高4.2百分点、千粒质量低5.75%、产量低31.35%;旱播旱管降低了节水耐旱稻稻米垩白粒率,但提高了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节水耐旱稻旱播旱管生产资料总投入较传统栽培低35.54%,且成本收益率高7.71百分点.旱播旱管是水资源匮乏地域节水耐旱稻种植的合理方式,为节水耐旱稻生产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8月中旬,在黑龙江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水稻种植基地,采用大田膜下滴灌种植的4亩水稻穗粒饱满、长势喜人,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  相似文献   

5.
1.超级旱稻新品种——航育一号 航育一号属于常规水稻品种,株高70厘米,穗长26厘米,穗粒180 ~ 240粒,根系发达,抗倒伏,抗病性强,水田、旱田均可直播,高产稳产.夏播生育期110天,亩用种量8公斤,一般亩产量650公斤,高水肥田块产量可达750公斤.米质优良,米香浓郁.(彩图参见73页图4)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东光县作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棉花种植面积每年都在30万亩以上,为了使广大棉农走出单一植棉效益不稳的圈子,市、县农业技术人员自2003年起在龙王李乡陈英村试验推广了"棉花-甜椒"高效套种模式,平均亩产甜椒达3 100公斤、籽棉200公斤.亩产值达3 500元,是单一植棉效益的3~4倍.近几年累计推广面积3万多亩.  相似文献   

7.
使用粳稻材料、爪哇稻材料进行三交育种,后代差异大、分离广、稳定慢,经过多年选育得到优良的粳旱稻材料,在株型和穗型上取得突破,株型"叶里藏花",冠层高于穗层10~20cm;穗型紧凑,穗大,穗粒数突破400粒,个别达到500粒。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中稻种植的需锌量,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立不施锌肥、配方施肥+亩施硫酸锌1公斤、配方施肥+亩施硫酸锌2公斤处理。结果表明,锌肥+配方施肥较单一配方施肥,其返青、分蘖、始穗期提早2~3天,有效穗增加1.5万~1.9万/亩,穗实粒数多9.9~15.1粒/穗,结实率提高2.5%~3.7%,增产59.7~88.9公斤/亩,增收140.28~207.36元/亩。对减轻中稻移(抛)栽后的坐蔸现象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在400公斤/亩左右的产量水平下,豫麦2号适宜的种植密度、混合施肥量和施肥期。在构成产量的三因素中,每亩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千粒重则较稳定。豫麦2号理想的种植密度是每亩12万基本苗,成穗43.3万,平均穗粒数34.5。在高肥水条件下,底肥以30公斤/亩硝铵和磷肥50公斤/亩较好;在中等肥力下,施肥期以每亩6方农家肥、125公斤棉饼和50公斤碳铵作底肥及返青期追15公斤硝铵较好。  相似文献   

10.
泰选1号旱稻是国家农业部黄淮海旱稻研究示范中心和济南开发区阳光科技开发研究所从泰国荒漠3号旱稻中 ,经连续4年精心选育出的旱稻新品系。通过在苏、鲁、豫、皖等各省示范基地的试验示范证明 ,其亩产均在400~500公斤 ,最高为亩产可达617公斤。特征特性 :泰选1号全生育期为100~120天。株高90~100厘米 ,穗长26厘米 ,穗粒数110~210粒 ,结实率90~95 % ,千粒重32~35克左右。杆型青秀 ,分蘖力强、抗病、耐瘠、高产而稳产。1997~1999年三年试验 ,可比一般推广旱稻品种增产30~50 %左…  相似文献   

11.
温室黄瓜番茄主副行种植周年栽培技术1994~1995年,河北省邯郸市推广日光温室黄瓜番茄主副行种植周年栽培技术1500亩,在基本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副行两茬增收3500公斤,效益4000元左右。据对25户菜农(面积21亩)调查,两茬副行平均增收黄瓜,...  相似文献   

12.
水稻水层管理田间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层3~5cm处理的分蘖期较水层5~8cm提前两天,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提前一天。单株分蘖个数多0.25个,平方米茎数较之多25个。平方米有效穗多45个,结实率高0.4%,千粒重多0.2g。而株高、穗长和着粒数方面水层3~5cm处理较水层5~8cm处理分别少了3.7cm、1.1cm和4.1粒/穗;在实脱产量方面,水层3~5cm处理为594.7 kg/亩,水层5~8cm处理为575.4kg/亩。相差19.3kg/亩。以水稻价格2.8元/公斤计算,增加效益54.04元/亩。  相似文献   

13.
曹栋 《河南农业》2020,(7):60-60
一、基本情况2019年,泌阳县夏粮种植面积7.73万m^2,小麦种植面积7.67万hm^2,优质小麦种植面积3.33万hm^2,占麦播面积的43.5%。小麦平均亩穗数37.8万穗、穗粒数32.8粒、千粒质量41.4 g,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36.3 kg,总产量50.18万t,与2018年相比,亩穗数减少0.4万穗,穗粒数增加0.9粒,千粒质量增加1.7 g,每667 m^2产量增加,总体情况“一减二增”。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适宜河北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条件下,设种植行距60 cm和65 cm计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行距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以及机械化收获落穗率、落粒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距为60 cm时,玉米产量虽然稍低,但机械收获损失较小,机械收获效率较高,联合收割机行走速度较快。60 cm行距较适合玉米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5.
贵州旱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通径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贵州旱稻育种工作,提高贵州旱稻育种成效,对98份贵州旱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并对贵州主要旱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与旱稻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并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影响旱稻产量;聚类分析将98份旱稻聚为3大类,第Ⅰ类是矮秆、小穗多穗型,以册亨、修文、望谟和平坝地区的旱稻为主;第Ⅱ类是大穗粒重型,以罗甸、册亨和修文地区的旱稻为主;第Ⅲ类是晚熟、高秆、大穗多粒型,以册享、望谟地区的旱稻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合乌蒙镇高海拔区域种植的优势玉米新品种,在乌蒙镇以当地主栽品种路单12号为对照,引进路单20号、路单22号、北玉1521、罗单566、金秋玉755、兴玉3号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北玉1521的生育期最短,为170 d,产量最高,达885.3 kg/667m2,株高为267 cm,穗长为21 cm,行粒数为39粒,综合表现最佳,可作为乌蒙镇玉米种植的优势品种推广。路单20号、兴玉3号,产量分别为851.1 kg/667m2和809.5 kg/667m2,表现出穗位适中,穗长较长,穗粒数和行粒数较多等优点,也可作为乌蒙镇玉米种植的候选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17.
永年县继小麦亩产获得467.1公斤的好收成后,狠抓玉米生产管理,大力推广一增四改一晚"技术,全县玉米长势喜人。据技术人员测产调查,全县玉米平均亩穗数4643穗,每穗粒数466粒,千粒重按330克计算,八五折后预计亩产606.9公斤,夏秋两季合计亩产达1074公斤,  相似文献   

18.
旱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农大95-2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稻新品种农大95-2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科院稻作组选用日本优质水稻品种“幸实”与我国云南陆稻“地白稻”配组杂交,经六代选育而成。旱直播单产420公斤~500公斤,水田节水种植可达600公斤以上。其综合了高产优质、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大穗大粒、抗旱抗倒、...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安徽凤阳县旱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旱稻生产存在一定误区、旱稻种植存在一定风险;提出了旱稻种植风险的化解对策:找准适宜区域、选准适宜品种、掌握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0.
草籽属禾本科作物,株高90-110cm,秸秆直径0.12-0.2cm,叶长型平展,长4-6cm,宽0.5—0.8cm,掌状穗,分蘖数2-3,亩有效穗20-22万,穗粒数70-90粒,千粒重7g,亩产70—100k,海拔800-2000m均能正常生长,全生育期90-100天。目前滇西南高寒山区零星种植,是未开发的珍稀濒危小杂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