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尤为严重.为了解决这一不平衡,党中央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切实发挥农村金融的引领作用.广袤农村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战场,服务乡村振兴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把握住乡村振兴的历史契机,坚守市场定位、加强同业合作、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强风险防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罗莉 《乡村科技》2022,(4):19-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基于此,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如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农村金融风险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加强监管等.  相似文献   

3.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农村金融生态相关理论出发,在分析浙江省农村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政策建议,从而更好实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背后最强有力的推手,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乡村振兴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农业产业化和金融数字化两方面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契机,并由此提出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的对策:即实现市场化利率,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锻造农村金融机构工作队伍,以此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乡村振兴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从减贫效应的角度分析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有助于差异化、针对性为农村金融服务,从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稳步前进。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薄弱以及农民金融素养不高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此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现农村金融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农村金融助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付诸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金融在稳步发展。结合基层金融知识培训实际,梳理一下农村金融的基本作用、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特别强调:要在传统金融服务基础上,大胆尝试多项创新型金融服务,加强更多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的服务;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形成互联网、金融、农村为一体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在当前乡村振兴中,通过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国金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金融必须为农业 供给侧改革服务,必须突出“绿色”金融服务。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不强、农村金 融产品结构单一以及服务范围有限、宅基地的资格准入制度让位于资本投机运作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金融服务乡 村振兴面临结构性矛盾,需要从农村金融机构供给数量、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建立严格的宅基 地资格准入制度、防范资本投机运作等层面着手,如此有效化解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以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8.
武倩 《乡村科技》2020,(7):62-63
为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细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构建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满足陕西省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创新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阐述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省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省农村绿色金融服务发展现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省农村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与信息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其带来全新挑战。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实施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是最重要保障。然而,因受部分因素所影响,我国多数农村金融体系仍存在个别问题,严重阻碍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基于此,文章先详细讲解当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并分析出当前农村金融机构让存在个别问题有待改善,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高效发展,为其提供几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金融科技对于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普惠金融发展、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动农村金融科技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本文从分析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出发,发现二者结合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农村金融科技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的现实路径,助力乡村产业结构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胡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35-5936,5997
分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即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程度低,资源分散、分布不均、相互之间没有交叉。介绍了信息化对农村物流体系的重要性:一是物流系统计划决策以信息为依据;二是物流系统整体效益的提升以信息为基础;三是物流传输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5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农村物流体系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了完善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的5点对策:一是深化政府信息化意识;二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息系统;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四是促进农村信息资源整合;五是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朱流砫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64-264,274
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乡村旅游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的剖析,提出当前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有效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然而当前在我国,农村政策执行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健全监督制度、增加农业投入等措施,促进农村政策的有效执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桂俊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09-5812
结合中国目前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评价体系,旨在为新农村建设确立科学指导原则,确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使建设规划有据可依,为农村建立起一个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要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统筹”原则,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要加快农业发展,解决“三农”基础问题;抓好农村发展和稳定两大重点,解决“三农”关键问题;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解决“三农”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及其重要。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乡村发展,还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可增加农民收入。从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关系入手,分析乡村旅游目前在广西的发展情况,并探索如何使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以期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伟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12):95-96,105
全国很多地区的农村图书馆发展缓慢甚至停步不前,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通过对传统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电子图书馆是农村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农村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对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和突破,论述了农村电子图书馆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农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发展的。本文简述了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人口一步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人口一步步向城市人口转变,因而导致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城市人口却越来越大,这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我国人口城市化是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还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其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浅析,提出合理途径,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曾被认为是解决原生性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近年来"二次空心化"问题正在新型农村社区中悄然出现并愈演愈烈,集中反映在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住宅空心化、社会空心化等方面。该研究在与原生性"空心化"研究比较的基础上,从人口、空间、产业、社会角度对"二次空心化"概念进行界定,深入剖析了其在人地关系、地域特色、空间资源、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调整规划设计理念等防治农村"二次空心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