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让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成效显著。以2001-2019年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水平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研究指标,基于农村经济发展视角,运用chow分割点检验法探究在2007年新型农村机构建立前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绩效。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系统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实现首都城乡融合发展,推进首都乡村全面振兴,完成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北京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规模庞大、空间布局梯度显著、经营效益总体偏低且区域不平衡、带动农民增收空间大等四个特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北京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议从发展理念、组织建设、体制机制、政策供给等四个层面提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推进北京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保定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但受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据调查很多村庄存在集体经济发展外部依赖性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在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把区位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化解思想限制、调动村委和农户的积极性,不断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同时也要统筹好人才、资金、政策机制等要素,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地方高校的区域特点、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及人才特点,通过扩容乡村人力资源、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功能完善三个向度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培养乡村高质量人才,加强和拓展乡村建设路径,这对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的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普惠"三农"的涉农金融发展迅速,但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脱农化现象,其中涉农信贷模式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为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机构内部视角挖掘涉农金融偏离服务"三农"的内因,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立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在精准信贷定位、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优化贷后管理延伸贷后服务、打造"双专业"信贷队伍等方面进行内部信贷模式重塑,建立一套具有经营持续性、操作可复制性的涉农信贷模式。  相似文献   

6.
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提供资金支持的重任,为三农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本文结合德州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找出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实践,结合"互联网+"这一背景,探索金融服务机制,为稳步推进德州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攻坚行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弘 《甘肃农业》2020,(2):61-6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的总方针.张掖市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如何通过金融来推动乡村发展,加快其农业发展步伐,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本文从目前金融推动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出发,挖掘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现实需要。铜梁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还存在产业规模小、产出效率低、品牌优势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根据铜梁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以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品质发展,促进村集体和农村增收。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社区的发展。二者互促互进,耦合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推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的演变。在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和对乡村价值的重视,重点是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文章从提升政治服务能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环境等战略进行全面思考,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的提出又推动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仍然会长期面临一些问题,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需要采取政府重视、提高农民收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经济对“三农”的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燕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769-4773
乡村旅游作为以农村为背景的旅游形式,与“三农”问题紧紧相连,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较好手段之一。从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三农”的影响,并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是以乡村发展为主体的,以乡村景观作为价值客体的研究体系。它是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乡村景观评价的标准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乡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标,从乡村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需要,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价值、以及乡村景观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局限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四个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15.
党的第十九大报告曾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乡村建设提供了方向。乡村振兴不 仅包含农村产业振兴,也包括乡村生活的重建。本文对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活重建进行分析。我国自 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对乡村生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它是农村振兴背 景下农村发展的具体实践。田园综合体具体应对农村振兴战略,不断对农村现状进行改革实 践,这一做法缩小了城乡差距,并推动了农村的整体建设。本文通过分析田园综合体的具体概 念与具体内容,切实提出具体建设步骤,规划田园综合体的未来发展路径,从而从长远上考虑田 园综合体的整体布局与建设,以加速乡村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体系构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对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方针,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农村的调研,阐述了农村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内容,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人群中妇女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女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极为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因此,必须把大力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作为一项基本战略,增强开发意识;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发展农村女性教育,提高妇女素质;改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状况,切实提高其社会地位;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健康权益,提高其身体素质等培育和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曾被认为是解决原生性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近年来"二次空心化"问题正在新型农村社区中悄然出现并愈演愈烈,集中反映在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住宅空心化、社会空心化等方面。该研究在与原生性"空心化"研究比较的基础上,从人口、空间、产业、社会角度对"二次空心化"概念进行界定,深入剖析了其在人地关系、地域特色、空间资源、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调整规划设计理念等防治农村"二次空心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乡村性的涵义,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应遵循乡村性的原则,对旅游标识、聚落建筑、乡村空间、植物种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更新与设计,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和乡村聚落景观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