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业职业培训是提高农民技术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对无锡市阳山镇农民参与农业职业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农民的参与培训行为主要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业职业培训的认知程度;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培训费用。研究认为,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农民的基础性教育;加强政府的宣传力度;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费用;努力优化培训内容、配置培训人员、选择培训方式、组织培训实施。  相似文献   

2.
构建农民职业培训支撑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农民职业培训支撑体系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迅速推广农业科技以及实现农村剩余人口规模化转移有着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筹资方面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各类培训机构和单位以及农民个人共同投资的格局;在运行机制上注重培训机构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类培训机构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培育、基层政府的协调机制和培训渠道与方式;政府的各项配套政策包括监督机制、就业准入制度以及税收等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职业培训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分析了农业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农业职业培训的实施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规划,构建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设计多样化的培训项目,不断丰富职业培训内容;培育多层次师资团队,构建结构化培训师资队伍;优化培训教学手段,搭建农业职业培训多元课堂;通过校政企联动,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共享平台,打通农业职业培训与就业信息通道。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人才保障,必须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培养新型农民。本文基于双边合作的视角,首先系统性地剖析了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发展经验,其次对比分析了中德两国在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异同点,指出中国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政策建议。本文旨在更好地发挥中德农业中心的双边合作机制作用,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强化教育培训质量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特点。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对中国农民职业培训值得借鉴和学习。重视农民技术培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转变教育培训观念,强化素质能力教育;尊重农民需求意愿,方便灵活开展培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范管理农民培训;强化行参与作用,形成相互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农业背景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劳动技能、缩小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分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教育培训方式和内容也要进行新的调整和变革。该文介绍了霍邱县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并提出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建议,主要包括:政府发放培训卷或直辖市多元主体;校企合作,取长补短,吃透政策,新农民工享受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7.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余粮出售和各种惠农政策补贴,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区域性产品的市场风险及文化低素质等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因此,只有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管、搞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稳步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高明英 《农业与技术》2013,(12):232-232
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过程,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劳动者就业率;发挥优势,拓展职能,提高学校开展培训能力;结合实际,方式灵活,提高学校职业培训效果;注重质量,培育特色,创立学校培训项目品牌;建立就业网络体系,搞好输出转移能力等多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实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正>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点与重点在农村,只有农村和8亿农民实现小康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小康。因此,农业科技队伍必须把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放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上。科技管理人才队伍作为我国农业科技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工作就是充分运用科学知识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科研方向、管理制度、科技人才、技术手段、情报信息等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合理利用人、财、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2):197-198
本文以恩施州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为基础,围绕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进行研究,从政府政策制定、培训机构实力、农民参与度三方面对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现状问题进行了查找和总结,从加强政府部门协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规模扩大和城市失业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使传统的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模式难以满足农民工就业的需要。农民工创业意识强烈,并通过创业示范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将农民工转移就业内生化,因而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路径。优化创业环境、拓展农民工社会网络、增强创业服务及培训、建立创业孵化及园区等,应该成为地方政府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来自广东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中生计资本概念,构建生计资本与农户分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广东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分工模式的影响,探讨推进农户分工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对于转型为兼业偏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对于转型为兼业偏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变量为非农业就业培训、劳动力人数、村干部、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劳均土地面积、是否贷款;对于转型为纯非农型农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的变量为受教育年限、非农业就业培训、人均收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为农业技能培训、平均年龄、三代人是否生活于本村与拥有的农机数量。据此计量结果,提出了促进兼业型农户向纯农型农户或纯非农型农户转换,引导农户合理分工演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析了非农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那些教育程度较好、社会资本丰富、家庭负担少、曾经有过务工经历的农户来说,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利于实现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业高职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政策倾斜,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需要,是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政策倾斜,尽快出台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免费入学实施办法,出台涉农专业学生专项助学金政策,给予招收涉农专业学生院校项目支持,允许涉农专业学生自主招生,设立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宏  安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35-18337
财政政策在促进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中具有必要性,我国已具备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与条件,可通过就业、公共产品、社会保障和资源流向诱导等路径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提出建立财政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长效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市资源积极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步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以重庆市1998-2009年以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等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征表现为层次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其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技能。因此,有必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就业困难。文章选取了赣州市石城县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从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从加强培训环节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推动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思想观念认识,完善培训管理服务等方面来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0-35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制度因素和体制因素外,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通过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就业现状,深入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培育途径,提出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育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手工搜集的1978—2018年中国政府颁布的206份农村环境管理政策文本,从政策发布年度、政策发布主体、政策发布形式、政策作用对象、政策工具及政策效力6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农村环境管理政策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环境管理政策在数量上呈整体持续上升态势;农村环境管理政策经历了探索起步(1978—1989年)、初步形成(1990—2004年)、快速发展(2005—2013年)和全面推进(2014年以后)4个阶段的演进;政策发布主体的行政级别较高且呈现多元化特征,政策联合决策程度高,但政策之间统筹性和协调性较低;政策绝大多数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发出,缺乏权威性和规范性;政策的着力点主要在原生态保护层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视程度不够;命令控制型政策是政府最为偏好的农村环境管理政策工具,经济激励型、信息公开型和自愿参与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政策整体效力的提升主要由政策发布数量驱动,政策反馈不足、政策措施较少和政策目标量化程度低是导致政策平均效力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