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广东省连山林场碳汇林造林设计为例,从碳汇林的造林地选择、整地、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的技术措施,分析碳汇造林效益,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对碳汇林的建设实际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广东省连山林场碳汇林造林设计为例,从碳汇林的造林地选择、整地、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的技术措施,分析碳汇造林效益,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对碳汇林的建设实际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江实验林场碳汇林建设示范造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江实验林场碳汇林建设示范项目提出了造林设计,从碳汇林的造林地选择、整地、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的技术措施,并对其项目效益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造林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对因大气中CO2含量大幅增加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通过造林再造林增加森林CO2吸收汇,已成为减少CO2排放之外的一项重要措施.造林再造林项目的碳汇能力会受制于与其相关的碳基线、碳泄漏和碳汇非持久性3个主要因素,因而引出项目碳汇能力的有效性问题.以此3个主要因素作为判别指标,构建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判别体系,并详细分析各指标的识别与计量技术.最后提出判别造林或再造林项目碳汇能力有效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碳汇造林工程质量的特点和相关因素,详述了在工程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验收阶段中提高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并结合碳汇造林实践给出了提高其工程质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珠海市凤凰山林分改造工程为例,从碳汇造林的林地清理、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措施方面提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并对该项目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珠海市凤凰山林分改造工程为例,从碳汇造林的林地清理、树种选择、栽植技术及抚育管理措施方面提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并对该项目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碳汇造林是减缓温室效应、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为使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项目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采取科学可行的施工措施,避免项目施工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就碳汇造林项目主要施工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绿色碳基金及碳汇项目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的目的、企业的收益进行分析,着重介绍碳汇造林技术暂行规定,以为今后开展碳汇造林提供政策及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雨养区的特殊环境条件,从集水整地、乡土树种选择、苗龄及规格选择、造林时间、抗旱造林措施、抚育等环节,总结出适合旱地造林的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林业碳汇项目经营不确定性对投资者投资门槛的影响,本研究以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湖北省的4个典型林业碳汇项目案例为研究对象,聚焦林业碳汇项目经营面临的碳价格和技术进步不确定性,采用实物期权投资决策理论和求解方法,构建双重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投资的门槛评价模型,研究林业碳汇项目经营面临的碳价格与技术进步不确定性对投资者投资门槛的影响与差异;并进一步揭示出在双重不确定性条件下其他经济参数对投资者投资门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投资门槛存在明显差异,经营类林业碳汇项目明显低于造林类林业碳汇项目。具体而言,毛竹造林碳汇项目、毛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杉木造林碳汇项目和杉木经营碳汇项目由高到低(以CO2当量计)分别为645.90、415.09、160.28和135.89元/t,这表明从经济学角度看,投资者开展经营类林业碳汇项目投资可能更具有可行性。2)碳价格波动率对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投资门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林业碳汇项目经营技术进步,将显著降低不同类型林业碳汇项目投资门槛,技术进步概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投资者将选择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快推进广东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贯彻落实"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规范和强化广东省碳汇造林项目作业设计技术要求,运用恢复生态学和造林学的方法和理论,因地制宜、长远兼顾、适地适树,选用抗逆性强、稳定性好的优良乡土树种,针对目前的无立木林地,通过人工造林等营造林工程措施营建碳汇林。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碳储量,从而实现森林碳汇增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CDM-ARP杉木林碳汇监测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浙江省重点产杉区造林再造林项目杉木林的碳汇监测需要,利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立地数量化模型、定量间伐技术、生长收获模型和生物量模型等,区分不同立地条件,采用定量方法,并考虑间伐因素,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造林再造林项目(CDM-ARP)杉木林碳汇监测方法学,对杉木林分碳密度、碳储量和二氧化碳净吸存量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分为项目规划阶段(造林前)预测和林分生长阶段(造林后)监测。选择易测定的碳库作为监测对象,并用常规测树因子来估测较难测定的各器官生物量和碳汇量。该方法科学准确,省时省力,成本低廉,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计问卷的形式对项目区农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林农对碳汇林的了解和碳汇林被利用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的形式,从项目区抽取有代表性的150位林农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因素阻碍了广东森林碳汇项目的开展。自然因素主要有台风、暴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林农参与意愿不强、林农对森林碳汇认识度低、造林资金来源单一且不足、造林模式单一等。为了更好地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广东可以采用加强对森林碳汇的宣传、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举办森林碳汇培训班、造林模式多样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曾献兴 《福建农业》2015,(3):135-136
本文通过对提出碳汇造林的背景,以此阐释了乡土阔叶树的作用,并对乡土阔叶树的概念和价值作了说明。进一步提出乡土阔叶树在碳汇造林中的应用:一是树种选择,二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三是对乡土阔叶树在碳汇造林中应用的一些建议。最后对乡土阔叶树应用和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省临安市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碳汇林基地为研究点,根据对毛竹碳汇林经营专家的访谈和对毛竹碳汇林经营者的调查,结合二手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法和投资回收期法分析了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的特点及其效益。结果表明: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和现行竹林经营模式特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目标和日常管护措施等方面。前者以竹林生态系统,特别是乔木层的固碳最大化为目标,经营措施要求一方面能够增加现有林分的固碳量,另一方面由竹林经营带来的碳泄漏和碳排放最低;成本收益方面,前者在人工除草、有机肥施用、日常管护、碳汇计量方面的成本较高,但化肥成本低。单位面积的竹材、竹笋等林产品产值也比后者高;毛竹碳汇造林经营模式的投资回收期对碳汇价格有较高的敏感性,当碳汇价格从0增加到当前国际碳交易价格25.20美元.t-1时,投资回收期从18.4 a缩短到13.2 a;毛竹碳汇造林模式还具有控制水土流失,防止立地退化,增加当地林农就业机会,有效宣传竹林碳汇知识等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对于国家长远发展而言,碳汇林是较为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国家造林效率,还能对环境进行优化,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此时,碳汇林造林技术显得极为重要,技术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加以重视,保证能够增强碳汇林造林力度,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造林作为一种重要的增加碳汇方式已经或正在被很多国家应用,但是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后认为:造林前土地利用类型、纬度变化、土壤类型和树种选择都能对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农田和裸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汇显著增加,草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不确定性是由林龄的不同导致的;温带地区造林后土壤有机碳汇快速增加,随着纬度的上升,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先下降后达到或高于造林前的水平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土壤黏粒与粉粒的含量与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呈正相关关系;农田造乔木林和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都会显著增加,而草地最好选择阔叶乔木,灌木可以广泛应用于造林前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暴露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就必须要重视生态建设。植树造林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碳汇造林就是对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工作的纵向延伸,是一种有特定要求和环境改善功能的造林活动。通过开展碳汇造林,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空气质量,尤其是温室效应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必须要加大碳汇造林的建设力度,扩大碳汇林的种植规模,不断地丰富碳汇造林的树种,提升碳汇造林的综合利用价值。本文就主要针对乡土阔叶林在碳汇造林中的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刘海成 《现代农业科技》2010,(13):235-235,238
通过对《京都议定书》中涉及的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的概念分析,明确了碳汇项目即造林、再造林的概念、意义、实施的程序以及林区目前开展碳汇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国有林区碳汇项目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