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索最有效的宽窄行规格,为水稻宽窄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3组不同宽窄行规格种植,5次重复,同一大田栽培,管理技术相同;通过对3组水稻的经济性状进行分析,选出较好的宽窄行采用规格。[结果]采用规格为(50cm+20cm)×13cm宽窄行种植水稻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减少病虫害、防止根叶早衰、提高光能利用率等。[结论]水稻宽窄行栽培技术简单易行,既增产又增效,是一项值得向水稻种植户推广的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稻高光效栽培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新型水稻栽培模式,是改变常规的均行栽培为宽窄行栽培,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南偏西20度;宽行行距50厘米,窄行行距20厘米,株距13—15厘米,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水稻高光效栽培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采用5种行距和3种穴距,研究了水稻新品种沈农8801的高产高效益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沈农8801宽窄行稀植栽培穴40 20雪cm×穴15~20雪cm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超稀植栽培40cm×20cm、密植栽培30cm×10cm和高度密植栽培20cm×10cm。每穗颖花数、每穗成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穗大并不影响籽粒增重,这是宽窄行稀植增产的原因之一。宽窄行稀植栽培单穴叶面积增长较快,成熟期仍有较大的绿叶面积,在具有较大干物质积累的基础上,又具有较大的谷草比,是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秧龄与宽窄行移栽对单季晚粳常优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相关技术依据。[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秧龄与行距配置对水稻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小苗移栽可促进水稻及早分蘖,形成大穗,且群体干物质积累快,从而提高产量;宽窄行栽培由于窄行水稻植株间过早产生竞争,不利于水稻群体的早发,从而导致减产。[结论]小苗移栽有利于水稻高产,宽窄行不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5.
陈燕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9):845-848
以两优616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与氮肥水平对两优616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宽窄行错位栽培可提高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提高产量水平。在供试氮肥水平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宽窄行栽培的产量水平也显著增加;但在常规栽培条件下,过多施用氮肥,则不利于产量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春播芝麻高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芝麻品种冀航芝2号和冀9014为试材,栽培模式设一穴双株宽窄行(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60 cm,密度16.7万株/hm~2)、一穴双株等行距(行距80 cm,密度16.7万株/hm~2)和一穴单株等行距(CK,行距60 cm,密度13.5万株/hm~2) 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芝麻植株生长、根系发育、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一穴双株栽培模式在株高、主茎始蒴高度、叶面积和根系发育上具有优势,病害发生种类和程度变化不大,茎粗、千粒重和单株生产力有所降低,但产量较高。在密度为16.7万株/hm~2的一穴双株栽培条件下,冀航芝2号和冀9014采用宽窄行种植的株高、叶面积、始蒴高度、根系发育、千粒重、产量等均优于等行种植,其中千粒重分别增加了8.3%和3.2%,产量分别增加了7.9%和5.6%。一穴双株宽窄行(80 cm-60 cm)栽培模式更适宜在春播芝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组穴均错栽培方式水稻栽培密度为27万穴·hm~(-2),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延长了功能叶寿命,提高了各生育时期最适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192.75kg·hm~(-2)的产量,比宽窄行、宽行窄株2种栽培方式分别增产5.75%和15.03%,能发挥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水稻品种的栽培模式,研究了插秧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品种牡丹江32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对牡丹江32穗数的增加作用不明显,为提高产量不宜稀植;插秧株数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插秧株数对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及通过每穴穗数对穗数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应采用较大的插秧株数;在穗部性状中,二次枝梗数是最活跃的因素,较高的二次枝梗数是保证每穗实粒数的基础。对于牡丹江32来说,插秧规格以30cm×12cm,每穴6株产量最高,达8 658.0kg·hm-2。  相似文献   

9.
水稻高光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婶比法进行了水稻高光效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同一栽培条件与农艺措施管理的情况下,高光效栽培可以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及每穗实粒数。各处理中以行向为南偏西23.5°宽窄行种植处理效果最佳,增产幅度可达8.8%。  相似文献   

10.
为薏苡高产、高效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兴仁白壳薏苡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种植方式和栽培密度组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薏苡的生长、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结果表明:1)种植方式对薏苡生长和产量影响不明显,栽培密度显著影响薏苡产量;2)相同种植方式下,随栽培密度增加,薏苡成熟期籽粒分配比例提高,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穗粒重和穗粒数下降,植株增高而主茎粗减小;3)3种种植方式下(等行距60cm、宽窄行70cm+50cm、宽窄行80cm+40cm),薏苡的适宜栽培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该密度范围内,薏苡产量可达3 375.0~3 491.67kg/hm~2。  相似文献   

11.
2019年在贵州省松桃县普觉镇,探索稻虾共作生态系统中水稻采用宽窄行,行株距为(30cm+20cm)×16cm;与常规行(行株距为25cm×16cm) 2种栽培方式,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对行间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稻田水体溶解氧的影响,比较2种栽培方式的不同。结果表明,宽窄行能有效改善水稻田间小气候,对水稻生长、稻米品质、水稻病虫害防控均可起到积极作用。养虾稻田采用宽窄行的栽培方式还能够增加水体溶氧,更有利于缓解稻田水体小龙虾缺氧问题,保证小龙虾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应对水稻生产过程中频发的旱涝状态,在自然旱涝反复发生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干旱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湿润育秧宽窄行移栽和湿润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水稻关键生长期根系、叶片、株高、分蘖数及穗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处理水稻的根、茎、叶、分蘖数及穗长等形态特征最好,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水稻形态生长情况较差。地膜移栽处理有利于水稻适应频发的旱涝状态。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咸宁市水稻种植采用宽窄行,即宽行30.00 cm、窄行16.67 cm、株距16.67 cm,密度为25.8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谷苗产量最高,达10 588.7 kg/hm2。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超 《农技服务》2011,28(5):581-582
开展了绥阳县稻油主栽区杂交水稻规范化栽培不同栽培方式,即宽窄行和宽行窄距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宽行窄距40 cm×12.5 cm规格的产量最高,大面积生产应用的宽窄行(33.3+16.7)cm×20 cm次之,两者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宽行窄距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0.01极显著和0.05显著水平,宽行窄距处理可作为大面积生产规范化栽培规格。  相似文献   

15.
邓洪睿 《农技服务》2016,(4):94+144
为筛选出习水县海拔800m左右地区适宜推广应用的水稻最适栽培方式,指导大面积生产,2015年开展了水稻不同栽培方式下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密度下,强化栽培在有效穗、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等各个产量性状上的表现都比较好,产量最高达677.7kg/667m2,分别比宽窄行和等距栽培高39.52kg、108.4kg,增产6.2%、18.9%。综合分析比较,强化栽培方式(三角形且株距10cm)最适宜习水县海拔800m左右地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行株距与水稻冠层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为江苏稻区水稻生产选用适宜行株距提供科学依据,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不同的行距、株距处理:CK(30 cm×12 cm)、R1(30 cm×14 cm)、R2[(20 cm+40 cm)×12 cm]、R3(25 cm×14 cm);R4(30 cm×1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水稻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温度、剑叶光合特性、冠层光辐射(PAR)透过率、反射率、截获率及产量的影响。与常规对照处理相比较,R2、R3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9.96%和46.69%,但R2和R3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R2处理种植密度与常规处理一样,因为设置了宽窄行降低了冠层温度和表层光截获率,且提高了光透射率,从而提高了SPAD值和光合速率,最终提高了产量。R3处理通过降低行距和增加株距的办法,获得了2.84%种植密度的提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光合速率和有效穗数,最终提高了产量。在不改变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宽窄行处理有助于改善行间小气候,增加行间通风透光性,提高水稻对高温环境的耐性,从而提高产量。此外,适当降低行距和提高株距的R3处理提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应用腐秆剂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应用腐秆剂效果研究表明:施用腐秆剂能加速稻草腐烂,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从而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小市镇机插秧水稻最适宜的穴距,本文进行了机插秧水稻同行距不同穴距的人工模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等行距不同穴距对水稻生育进程及全生育期长短没有任何影响;随着穴距的增加,稻曲病、纹枯病、稻瘟病发病株率均有随之减少趋势,不同的穴距对倒伏没有影响。株高、茎基部2个节间宽度、剑叶长度、穗长随着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增加;茎基部2个节间长度均随着移栽穴距的增加而减短;穴距对剑叶挺立情况没有影响,不同穴距田间剑叶都挺立,无披叶现象出现。穴有效穗数、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随着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增加,总有效穗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随栽插穴距的增加而减少,稻谷产值、生产成本、纯收入随着穴距减小而增加。14 cm穴距产量最高,产值最多,纯收入也最多。在生产上应提倡在机插秧行距为30 cm时宜采用14 cm穴距,同时要注意加强水稻病害防治,可使水稻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是在绥化地区的生产与气候条件下,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单株分蘖的影响。试验于2007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基地进行,试验品种为垦稻12。试验设定三种行距配置,即相等行距(30cm),和两种宽窄行(70~20cm;50~20cm)配制。在各种行距配置中都按照三种密度(10穴/m2、17穴/m2和24穴/m2)调节株距,即试验共9个处理,处理名称以"宽行距-密度"形式表示。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种植密度(10穴/m2)下,采用宽窄行栽培可以提高单株分蘖数,高种植密度(24穴/m2)下,50~20cm宽窄行栽培时单株分蘖数减少,而70~20cm宽窄行下,单株分蘖数减少;在中等密度(17穴/m2)下,采用50~20cm宽窄行完全可以保证一定数量的单株分蘖数,但行距扩大过宽的宽窄行(70~20cm),明显抑制生长中后期的分蘖数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通过稻麦施硫试验,结果表明,施硫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产量;施硫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增加秧苗叶绿体含量,增加分蘖数和穗粒数,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