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粮食生产风险数据采集是开展粮食安全预警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从水稻生产风险数据采集入手,重点围绕风险数据采集规范的制定、数据采集网点的建设、风险数据的采集上报等内容展开研讨,以促进水稻生产风险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水稻风险预警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江苏粮食消费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粮食安全更在于粮食消费安全。本研究结合江苏2000—2016年粮食生产、消费实际,分析其粮食消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江苏粮食安全贡献度变化探讨其维护国内粮食供求平衡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江苏粮食消费量稳中有升,其年均增长率仅比同期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低0.04%;相对于逐渐下降的口粮消费量,饲料用粮、工业用粮逐步成为江苏粮食消费的新增长点;城镇化发展、工业化建设及"价格倒挂"等使快速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成为了江苏粮食安全保障的威胁;从总量上看,经历先减、后增、再减变化的粮食安全贡献度表明,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的江苏难以持续性发挥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从品种结构上看,江苏玉米供小于需,有助于国内玉米去库存,稻谷、小麦生产虽可辅助保障国内粮食安全,但有高库存隐忧,仍会有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据此,为粮食供给提供多方向性选择、鼓励农民种粮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等成为江苏应对粮食危机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科技》2011,(5):14-14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2%左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2000年开始,一种叫做"条纹叶枯病"的水稻病害在江苏爆发流行,2004年江苏省发病面积高达2357万亩,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国水稻生产一季化日趋严重,为保障粮食总产,针对赣北稻区水稻种植水平及条件,发展再生稻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水稻在德惠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但可以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保证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十分重要。因此,研究、开发和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国粮食安全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粮食安全的仿真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对粮食安全的预报、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粮食生产总量、粮食净进口量和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作为输入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输出量,构建由动量法和自适应学习规则改进的BP神经网络.以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为例,确定了隐含层神经元数和满足预报精度的权值和阚值,并进行了仿真.研究表明,BP网络达到了预报精度,可以用作粮食安全的仿真及预报.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科技》2012,(10):68-69
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谓占据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我国约有50%的人口都以稻米为主食,但水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8.
实施水稻精确施肥技术,既可显著降低氮肥用量,也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并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水稻是江苏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米丰欠直接关系到江苏粮食安全。加快示范与推广水稻因土、因种、因苗精确施肥技术,率先推进精确稻作、节约型稻作与环境友好型稻作发展,是新世纪江苏稻作再上新水平的重要方向之一。这对于可持续增强江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江苏粮食安全、食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协调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已在水稻精确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也存在若干发展中的问题,有待加以解决,以利于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发挥科技兴稻作用。  相似文献   

9.
1.进一步增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好水稻生产,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确保种植面积扩大,提高水稻产量,而且可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机械育苗插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可以大幅度节约耕地,机械化收获可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吉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要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总产,就必须推广应用优质水稻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水稻在公主岭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但可以有效争抢农时,抵制自然灾害,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保证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十分重要。因此,开发和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四川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当前水稻种植已成为四川省优势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产业.四川省是水稻生产大省及稻米消费大省,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稻米品质,应用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20,(5)
正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大力推广该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的应用1.1水稻品种的合理选择水稻在种植前应先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14.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重大问题,建立水稻生产风险预警体系至关重要。阐述了水稻生产在湖南农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析了湖南水稻生产风险信息采集标准的原则、设备信息采集和人工信息采集的方法、信息采集网点的布局和建设等,并讨论了后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杨韵龙 《农学学报》2021,11(3):89-92
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基数大、地力弱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直是中国粮食自给和安全保障的风险所在。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一直是农业风险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前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资源风险、气候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研究认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因素中,既有意识层面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如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意识有待提高、风险防控体制、机构有待建立完善等。因此,建议从强化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意识、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建立粮食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等来提升粮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水稻作为居民主食的重要作物,其生产、种植、以及产量对于居民粮食安全以及粮食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无公害水稻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一份有力的保障,因此,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我国居民生活有着现实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的研究经验,对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要点做详细分析,以为无公害水稻的种植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稻在我国分布地域广阔,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播种面积约占整个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30%,总产量则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50%。因此,水稻生产对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市场供应、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品种的选择、播种、育秧、田间管理等方面,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以期为生产实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生产4个阶段发展历程的回顾,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我国近几年来水稻生产、市场供需、贸易和价格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水稻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并基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我国水稻生产的政策和技术建议,以期为今后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管理、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是中国第三大缺粮省份,同时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一个省份,正常年份的省外输入粮食消费份额占极大比重,产需缺口较大,一旦遇到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沿海地区的缺粮风险就会引发其他产粮区的粮食安全风险,因而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对于福建省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在新时期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与背景下,福建省需全方位采取多举措,紧抓粮食生产,进一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基于此,在对福建省粮食安全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新时期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的新思路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谢佩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335-336,358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问题,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该研究从相关政策、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存储与粮食消费等与粮食安全紧密相关的5个方面,分别探讨并梳理其中对粮食安全能够产生影响的各主要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