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将高产创建作为科技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开展水稻高产栽培与稻鸭共生技术示范推广,集中展示高产、优质、高抗水稻品种,集成推广先进稻作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实用技术,推行"稻鸭共生结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稳定全县水稻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缓解粮食供给压力、保障全县粮食安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实现绿色生态、优质、高产、安全目标,构建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安县稻米产业发展现状的阐述,对海安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提出稳定发展水稻生产、推进稻作转型升级、努力提升稻米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稻米是我国居民重要口粮,全国三分之二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安全应该成为保口粮的关键。为了提高农业竞争力,提升稻米质量,必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选用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采用科学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或者生物农药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实现水稻安全生产。本次示范试验选用优质水稻新品种“常香粳1813”,探索因种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稻不仅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水稻生产确保了全球粮食安全。但长期以来由于对水稻高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化学物质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导致稻作系统的生态安全和环境健康逐步成为突出的科学问题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从可持续生产战略的角度审视水稻生产模式和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及其修复,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低纬高原稻作区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和成因、重要的生态工程修复实践案例,系统总结了稻田生态工程修复的主要技术与方法,为稻田生态系统健康修复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途径和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5.
辽河平原是辽宁省水稻主产区,近些年随着品种改良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该地区水稻生产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着施肥过量、施肥方式不合理、灌排水粗放、农药滥用等问题,并由此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及稻米质量安全等问题。为实现水稻绿色种植生产及稻米质量安全,通过关键技术筛选、集成与示范,构建了水稻化肥农药绿色替代减施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规定了水稻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有机肥等氮替代化学氮肥、稻瘟病生物农药防治、二化螟生物防控等技术要求,以期为辽河平原稻区水稻绿色种植及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稳定和适度恢复水稻生产,提高稻米质量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实施水稻良种补贴项目,并专门制定了如下的实施办法。办法规定该项目的实施内容与主要目标为:推广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组合);示范并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稻米产业示范基地;推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我国主要栽培粮食作物,其初级产品大米又是南方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粮,稻作生产关乎全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近年来由于灌溉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水稻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等诸多因素,很多地方出现水改旱的现象,造成水稻面积下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稳定稻作生产面积,降低生产成本,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抗旱节水、优质稻米品牌创建等工作,带动全县杂交水稻旱地种植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杂交水稻旱地种植整体水平,杂交稻旱种是稳定稻作生产面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发展无公害水稻生产、提高吉林省稻米品质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水稻品种的选择、施肥管理、栽培密度、有机栽培、无公害稻-鸭及稻-蟹生态栽培上论述了提高我省稻米品质的技术方法,重点指出有机、无公害生态栽培是提高稻米综合品质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实现水稻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生态化、产业化及提高稻米品质的基础条件,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但可以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确保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节约生产成本,对农业机械化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和总体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惠州市优质稻新品种的快速推广,提高稻米品质和确保粮食安全。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近年来引进优质丰产水稻新品种南优占进行试验、示范,根据2018年晚造试验的情况,分析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总结了配套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内容,为该品种在全市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适合苏南地区的种植的优质食味稻米新品种(系),开展了3年品种(系)小区、展示和示范品比试验,通过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稻米外观品质和米饭食味品鉴等方面综合考察,认为南粳46产量较高、生育期略偏晚、抗逆性较好且米饭食味品质最优,可作为轮作休耕前提下优质食味品种主推品种推广种植;南粳3908熟相好、产量较高、生育期较早、抗逆性好、米粒大且米饭食味品质较好,可作为优质食味品种辅助品种推广种植;早香粳1号成熟期最早、且品质较优,可作为“国庆稻”主打品种搭配种植,提高种粮收益。  相似文献   

12.
刘爱军  刘宣东  李祥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669-11670
水稻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存在新品种推广规模不大、品种抗性差、产业拉动性不强等问题。分析了江苏生产水稻的生态适宜性和区域优势,提出了水稻优势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革新稻作技术,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征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新中国50年稻作科技进步的主要内容是:遗传育种学的种性研究与有利基因成功利用,以及相应栽培技术与生理学基础研究。以遗传育种学成果为核心技术,辅以因种栽培配套技术的双力推动,使我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的主要表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是我国水稻总产量增加的主导因素。作者在分析我国淡水资源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观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内容的绿色革命的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并指出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肥,无序施用农药,是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经近十年研究实践,建议实施灌溉稻田“麦作式”水稻高产旱作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并实行旱作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近年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做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高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节省劳力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在文中还指出重点研究的灌溉稻田的旱作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田稻作集中分布在我国南方丰水地区,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其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5%,是我国经济社会各行业中第一用水大户,该区域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工业先进,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我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其节水效果对优化我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以及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严峻挑战,我国更深层次的稻作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中,其核心内容当是在水稻生物技术支持下的遗传育种技术革命——综合利用有利基因,培育耐旱、氮磷营养高效的优质、高产品种,并带动我国新一轮稻作技术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4.
山药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培肥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西境内的主要山药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系的生物学特性、抗逆性能及其生产力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生态培肥效果。结果表明,太谷绵山药、平遥长山药、汾阳菜山药的萌芽出苗能力强,综合性状好,生产力水平高;生态培肥技术可提高太谷绵山药的产量和改善其品质;引进的新品种对山西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差,病害也相对较重,需要进一步的适应性驯化与培育。  相似文献   

15.
2018-2019年安徽省中籼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定、评价水稻新品种在我省中籼稻区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为我省中籼稻区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我司于2018年开展安徽省中籼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本文分析2018-2019年阶段试验结果。结果表明,F两优305、安两优153等2个品种产量及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我省中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Knowledge of site-specific response may help farmers to tailor their management decisions with the help of precision farming technologies. However, farmers often have only a vague idea of the economic potential for site-specific management of their fields, which is important for investment decisions on precision farming technologies. This study presents an on-farm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site-specific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at low costs. A strip trial with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was established with precision farming technologies. Twelve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s split in two applications were applied to 30 plots over a total strip length of 1.5 km. Geo-referenced yield was recorded with the harvester. Furthermor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soil was measured and grain quality was surveyed with hand selected samples. With the help of advanced spatial statistical methods, within-field site-specific response was modeled with sufficient accuracy at comparably low cost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soil, elevation above sea level, and derivates of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were used as covariates to identify a possible economic potential for site-specific fertilization. Yield and protein response was best predicted with spatially adjusted regression models with site-characteristics or their interaction with management variables. Protein content was essential for achieving best economic results. The economic potential for site-specific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analyzed field was below 2 €/ha. However, the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may be transferred to other locations with greater potential for site-specific farming.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年农业部正式启动中国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研究项目,20年来中国超级稻研究后来居上,无论超高产遗传生理基础研究还是超级稻育种实践,无论南方超级杂交籼稻还是北方超级常规粳稻,总体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探索进一步提高生产潜力和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储备,为中国稻作科学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从超级稻兴起、技术路线确立、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生理与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北方粳型超级稻相关生理与遗传问题:近年来北方粳稻继续保持较高产量水平和加工品质,同时以垩白性状为代表的外观品质有明显提高,至少在9 t·hm-2之前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矛盾并不突出,产量和品质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分析北方粳稻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是不足取的,通过增加株高提高产量也是行不通的,提高稻瘟病抗性是北方粳稻的重要育种目标;北方粳稻着粒密度普遍较高,但是对产量构成因素和主要品质性状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认为经过育种家的不懈努力,北方粳稻着粒密度处于比较合适范围;籽粒长宽比是决定籼粳稻碾磨品质的主要因素,而对外观品质亚种间差异影响较小,近年来中国籼稻碾磨品质有明显改善,籼粳稻差异幅度有所降低,籼粳稻外观品质均有明显改善,但是籼粳稻差异依旧。建议:在全面总结20年来中国超级稻研究成果与经验基础上,明确今后超级稻研究的方向与目标,改设立阶段性产量目标分期攻关为按生态区长期稳定支持,改小面积产量验收评价指标为考核大面积均衡增产。根据北方粳稻生态、生产和品种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育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如籼粳血缘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遗传和生理生态机制,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水平全面评价直立穗型基因EP1功能,有效改良籼粳稻杂交育成直立大穗型品种品质特别是食味品质,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技术研究成果,在抗稻瘟病、抗冷性和耐盐碱种质创新及育种应用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贵州黔东武陵山区中低产田土壤改良利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土壤普查和农业区划的科技成果,对黔东武陵山区中低产田土的区域特点、类型、主导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类,并根据中低产田类型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中低产田土的障碍类型和改良主攻方向,划分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渍潜排水型3种类型,根据中低产田类型特征和改良对策,采取综合治理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改土培肥和增产增收效果。采取完善配套工程、耕作培肥和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了以治本和治标相结合,土壤改良技术和农业增产技术相结合,注重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培肥熟化土壤,当年改造受益,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生态条件,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础地力水平;开展了6类试验研究,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3种类型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地力0.5~1.5个等级,达到改土培肥、改善农产品质量,增产增收,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山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未来5~15年,我国农业科技面临为粮食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挑战。推进区域农业科技发展应坚持重点突破、集成开发和产业化推进战略,科学规划科技攻关、集成示范、技术推广任务,积极调整农业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20.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