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应用精子保存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湿法人工授精技术开展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及黄颡鱼自交的繁苗生产试验。结果显示:当雌雄配组比例分别为300∶1、600∶1时,杂交组与自交组的受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亲本配合力较好、授精效率高;杂交繁殖的受精率随着雌雄配组比例的升高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适于规模化杂交繁苗生产的雌雄配组比例为(300~600)∶1。总结繁殖技术经验,开展规模杂交繁苗,采用161.6 kg黄颡鱼雌鱼及4尾瓦氏黄颡鱼雄鱼可成功杂交繁苗207.9万尾,平均受精率为79.8%,平均出苗率为82.5%;单尾瓦氏黄颡鱼雄鱼配组黄颡鱼雌鱼量达40.4 kg,繁苗量达51.9万尾,实现了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规模化杂交繁殖生产。  相似文献   

2.
以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的雌鱼作为母本,奥利亚罗非鱼的雄鱼作为父本进行杂交配对,研究杂交罗非鱼F_1代的耐寒能力。应用室内人工降温方法,测定了杂交子代死亡率、累积存活率和半致死低温(LT_(50))等耐寒指标。结果显示,3种杂交罗非鱼的耐寒能力各不相同,埃奥鱼、湘奥鱼和吉奥鱼半致死低温分别为:8.63℃、8.23℃、7.60℃。当水温降到9.6℃时,埃奥鱼首先开始死亡,其死亡低温范围为9.6~7.5℃;湘奥鱼的死亡低温范围为9.4~6.7℃;吉奥鱼的死亡低温范围为8.9~6.3℃。通过对3种杂交罗非鱼的LT_(5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杂交罗非鱼中,吉奥鱼的耐寒能力相对较强,其LT_(50)与埃奥鱼、湘奥鱼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2种杂交罗非鱼的LT_(50)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3、4、5、6℃)处理组96 h内(1、2、4、8、12、16、20、24、28、32、48、54、72、84和96 h)的死亡率,通过建立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间;低温作用的84~96 h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8~12 h内最小;随着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96 h时最大。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极端温度(-2,+5及+45℃)持续时间(0至8小时)对红圆蚧 Aonidiella aura-ntii(Mask.)死亡率的影响,同时观察了红圆蚧在+10℃和+25℃恒温下的死亡率.在低温实验中,除了3龄雌虫及第二脱皮阶段雄虫外,红圆蚧大多数龄期、虫期在极端温度-2或+5℃的死亡率明显高于+10℃恒温时的死亡率。在高温实验中,红圆蚧在极端温度+45℃与在+25℃恒温下的死亡率相似;+45℃高温仅对第一脱皮阶段红圆蚧(不分雌雄)及第二脱皮阶段雄虫死亡率有明显影响。经历过+45℃高温处理的3龄雌虫,如能存活下来,成虫生殖能力与在+25℃恒温下生活的虫子相比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专养雄蚕的生产实践中,会遇到雌雄蛾羽化比例失调,不得已时需要冷藏雌蛾。通过对雌蛾不同温度冷藏1~3 d的试验,调查不同处理对雌蛾产卵的量与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雌蛾冷藏在5℃~10℃环境中冷藏24~72 h可以应用于生产实际,其中以冷藏温度5℃更适宜。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雄蚌排氨率低于雌蚌,且在22℃、27℃条件下排氨率差异显著(P=0.014,P0.01);在27℃条件下,雄蚌的氧氮比显著高于雌蚌(P=0.019),这可能与紫黑翼蚌雌雄生理差异有关;22℃时,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雌雄蚌的呼吸代谢高峰均出现在凌晨1:00~3:00,除雄蚌的排氨率低谷出现在9:00~11:00,其他低谷均出现15:00~17:00。在22℃条件下,雄蚌一昼夜平均耗氧率高于雌蚌,而平均排氨率低于雌蚌,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初步揭示了温度对雌雄紫黑翼蚌呼吸代谢的影响及昼夜变化规律,为提高其人工驯养成活率、池塘合理放养及雌雄生长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8个桃品种在兰州地区的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8个桃品种的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个桃品种一年生休眠枝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为-27.76~-20.92℃,其中陇蜜9号和陇蜜12号的抗寒性极强,低温半致死温度-27℃;汪建国3号、敦煌冬桃抗寒性强,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4.5℃;陇蜜15号和陇油桃1号抗寒性中等,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3℃;孙玉1号和农神蟠桃抗寒性最弱,低温半致死温度约为-21℃。供试桃品种抗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陇蜜9号、陇蜜12号、汪建国3号、敦煌冬桃、陇蜜15号、陇油桃1号、孙玉1号、农神蟠桃,相对电导率与枝条恢复生长验证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昆虫发育时期免疫防御能力的强弱,对不同发育时期东亚飞蝗体外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看,1~5龄蝗蝻及雄成虫25℃时酚氧化酶活性达到峰值,雌成虫30℃时酚氧化酶活性达到峰值,雌虫酶活性高于雄虫;不同温度作用下,1~5龄蝗蝻在15~45℃温度变化中变化规律相似,1龄蝗蝻酶活性最低,2~4龄蝗蝻时期酶活性升高,5龄蝗蝻时酶活性达到峰值,成虫酶活性在30℃和45℃时,雌虫酶活性高于雄虫(P<0.05)。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温度作用下酚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显示了其免疫能力的强弱差异。  相似文献   

9.
低温诱导对星豹蛛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比较低温条件下星豹蛛的存活率以及明确温度诱导对低温条件下星豹蛛存活的影响,旨为探索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种群动态与低温的关系,可为分析星豹蛛种群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将雌雄星豹蛛成蛛分别置于人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低温处理(-4.0、-3.5、-3.0、-2.5、-2.0、-1.5、-1.0、-O.5和0℃,处理5min)和低温诱导(0、2、4、6和8℃,诱导2h)2项试验,而后置室温下2h,检查雌雄星豹蛛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在-4~0℃低温范围内,雌雄成蛛的存活率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且相同低温和处理时间条件下,雄蛛的存活率显著高于雌蛛;在0—8℃诱导温度范围内,雌雄星豹蛛的存活率均呈抛物线变化,其中经4℃低温诱导的存活率均最高,且相同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条件下,雄蛛的存活率高于雌蛛。从而可知,雄性星豹蛛的耐寒性明显强于雌性星豹蛛。  相似文献   

10.
捕获迁飞季节滞留在微山湖地区(苏、鲁、皖三省交界处)的野生日本鸣鹑40只,9雄31雌,采集本地种鹑场家鹑37只,10雄27雌,进行二者正反交.家鹑(♂)×野鹑(♀)组合的F1代未能成活,本研究供试F1均为野鹑(♂)×家鹑(♀)组合的F1代.通过对F1代生殖腺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的杂交F1代能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不存在合子后生殖隔离,使通过家鹑再野生化恢复野生日本鸣鹑群体有效规模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在水温24~27℃条件下,研究硫酸铜和高锰酸钾对花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硫酸铜对花幼鱼的LC50(24h)、LC50(48h)、LC50(96h)、安全质量浓度值分别为0.242、0.196、0.196和0.0 386mg/L,高锰酸钾对花幼鱼的LC50(24h)、LC50(48h)、LC50(96h)、安全质量浓度值分别为1.83、1.37、1.19和0.23mg/L。2种药液对花幼鱼的毒害作用都比较大,使用时存在中毒风险。花鱼幼鱼对硫酸铜的敏感度大于高锰酸钾,在水产生产中不建议采用硫酸铜,高锰酸钾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耐冷性较强的厚皮甜瓜材料。[方法]通过对10个厚皮甜瓜材料18℃时的种子活力,人工气候条件下的冷害指数,7℃时的电导百分率这3个耐冷指标及其隶属函数值进行比较,再结合早春大田低温栽培的抗冷指数,筛选出耐冷性较强的厚皮甜瓜材料。[结果]厚皮甜瓜材料的耐冷性强弱依次为特大伊丽莎白(♂)、古拉马、p010。[结论]筛选出3个耐冷材料可作为厚皮甜瓜抗寒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唇[鱼骨]为母本,花[鱼骨]为父本进行属内远缘杂交,观察和记录了杂交F1受精卵胚胎发育情况,具体描述了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受精卵为粘性卵,卵径为2.50-2.80 mm,在水温在(20±1)℃条件下,受精后55 min,胚盘形成;1 h 35 min,细胞开始分裂,进入卵裂期;5 h 05 min,囊胚层形成,进入囊胚期;10 h 30 min,胚层下包,形成胚环,进入原肠期;17 h 25 min,神经板形成,胚体侧卧,进入神经胚期;19 h 15 min,胚孔关闭,进入胚孔封闭期;22 h 25 min,进入器官形成期;94 h 10 min,仔鱼开始出膜。研究认为唇[鱼骨](♀)×花[鱼骨](♂)杂交F1受精卵与母本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控制暂养水体温度,测定花[鱼骨]对温度的耐受性,以及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抗氧化酶(SOD和CAT)和水解酶(ACP和AKP)的变化。结果表明:花[鱼骨]的生存温度和适宜温度较广,其生存温度为4-32℃,适宜温度为8-24℃。水温胁迫对SOD酶活力影响显著,SOD酶活力随水温升高而不断增强,而对CAT酶活力无显著影响。血清AKP活性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而血清ACP活性随水温升高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汉中主栽柑橘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汉中地区3种主栽柑橘泛亚特早、兴津、日南1号为试材,对离体叶片进行-5℃低温处理3 h、6 h、9 h、12 h后分析与耐寒性相关的生理响应,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个测定指标的贡献率。结果显示:随着低温胁迫的持续,3种柑橘离体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出现显著性升高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泛亚特早、兴津、日南1号;3种柑橘叶片中MDA和H2O2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兴津和日南1号叶片中O2·—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泛亚特早则处于持续升高趋势,处理末期(12 h)各品种MDA、H2O2和O2·—含量高低次序表现为泛亚特早兴津日南1号。随着低温胁迫的持续,3种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与泛亚特早和兴津相比,日南1号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升高的时间更早、幅度更大。随着低温胁迫持续,泛亚特早和兴津叶片中的保护酶SOD、CAT、POD和APX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明显趋势,而日南1号叶片中的SOD和APX活性则几乎呈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CAT和POD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又降低趋势。隶属函数法综合抗寒性评价表明,3种柑橘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日南1号最强,兴津次之,泛亚特早最弱。REC和脯氨酸含量综合指标的累积贡献率为97.186%,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作为柑橘抗寒性分析的重要指标。在低温胁迫持续胁迫过程中,日南1号离体叶片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更强,细胞膜受到的过氧化伤害较小,从而表现出较强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26.79±0.82)℃、pH 7.78±0.18、溶解氧(6.22±1.09)mg/L的条件下,采用96 h半静水法研究了氨氮和亚硝态氮对体长为(20.60±2.17)mm、体质量为(0.09±0.03)g的杂交鲌先锋1号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氨氮对杂交鲌先锋1号的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及安全浓度(SC)分别为54.84、41.18、36.42、35.76和3.58 mg/L,对应的非离子氨的LC50及SC分别为2.05、1.54、1.36、1.34和0.13 mg/L,亚硝态氮对杂交鲌先锋1号的24、48、72和96 h的LC_(50)及SC分别为19.55、17.31、16.43、15.82和1.58 mg/L。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在ZOOM645S解剖镜下对花(Hemibarbus maculatus)(♀)×唇(H.labeo)(♂)杂交子一代(F1)胚胎发育过程中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受精卵为强黏性卵,卵径为1.60~1.80 mm。在孵化水温为(20±1)℃条件下,受精后1 h胚盘隆起;1 h20 min进入卵裂期;6 h 20 min进入桑椹期;8 h 20 min进入囊胚期;13 h 10 min进入原肠期;16 h 20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后18 h进入胚孔封闭期;21 h 30 min进入肌节出现期;27 h 20 min进入眼基出现期;28 h 40 min进入眼囊期;30 h 40 min进入尾芽期;32 h 30 min进入晶体出现期;34 h 40 min进入肌肉效应期;36 h 40 min进入耳石出现期;44 h进入心跳期;53 h 40 min进入眼色素形成期;60 h 40min进入血液循环期;68 h 30 min后开始出膜。杂交F1胚胎发育时序及形态特征均偏向母本花。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模拟浙江省南部自然海区生态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盐度、培育密度、投饵量、底质对刺参幼体(6.42±0.84 g)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海水温度为(12.5±0.5)℃,盐度为27±0.3时,温度向上突变至30℃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50%和20%;温度向下突变至0℃时,幼参在第4天和第6天的存活率分别为90%和50%;盐度向下突变至15时,幼参在第4 d和第6 d的存活率分别为80%和0%,向上突变至39时,幼参在第2天和第4天的存活率分别为70%和0%。实验周期30 d,温度10~15℃时,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温度组(P﹤0.01),温度20℃时,幼参不夏眠;幼参分别在盐度24~30,培育密度20~40 ind/m2,日投饵量为刺参体质量6%~9%时,第30d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培育密度组和日投饵量组;以水泥、轮胎、轮胎+瓦片、泥为底质,幼参第30 d的相对增重率和存活率均较好。在浙江省南部沿海海区环境条件下,幼参生长适宜温度为10~15℃,适宜盐度为24~30,最适培育密度为40 ind/m2,最适日投饵量为幼参体重的6%,室内水泥池养殖和潮间带网箱养殖是适宜的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9.
特早熟玉米种质改良与耐低温高产杂交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来自北寒带玉米的特早熟材料、热带玉米的保绿抗病材料和温带玉米的高配合力材料3种不同地理远缘种质,采用逐步导入法,获得了2个供温带特早熟玉米育种利用的优良基础种质群体,育成了99-5,H02-14等一批优良自交系;利用超低温处理和抗低温灌浆选择方法,创育了在16~17℃低温下灌浆速率高的自交系99-3,H02-86,并选育出极早单2号、极早单13号杂交种,通过审定并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