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雷州半岛3种速生人工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雷州半岛3种常见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ucalyptus grandis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林及湿加松Pinus elliottii × Pinus caribaea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在雷州半岛内,选取8年生尾巨桉林、8年生赤桉林和15年生湿加松林,分别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未产生显著差异;赤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但尾巨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湿加松林未产生显著差异;全钾质量分数表现为湿加松林>赤桉林>尾巨桉林,桉树林下土壤全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P < 0.05),导致林下土壤碳钾比、氮钾比、磷钾比均显著高于湿加松林。3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 < 0.05),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均对土层深度呈降低趋势,且表层土壤(0~20 cm)比值均显著高于下2层土壤(P < 0.05),但碳氮比、磷钾比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没有一致规律;3种人工林下土壤碳磷比均小于200.00,且氮磷比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研究区内氮质量分数相对缺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系数达0.925,土壤全磷和全钾及全氮相关性不显著(P>0.05)。该试验区内3种人工林生长均受氮元素限制。建议雷州半岛桉树林及松树林培育过程中,注意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平衡施肥,防止地力衰退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退耕植茶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土壤有机碳库能够有效地表征土壤的固碳容量,研究川西低山丘陵典型退耕植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认识退耕植茶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不同退耕年限的茶园(2-3年、9-10年、16-17年)为研究对象,选取邻近耕地为对照,分析退耕植茶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的影响,并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与退耕年限的关系。【结果】退耕植茶地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16年后,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67%、5.67%和0.78%,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亦在该年限显著增加。退耕植茶地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是总有机碳的23倍,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在0-40 cm土层的增幅表现为退耕植茶16-17年(平均182.26%)>9-10年(平均177.74%)>2-3年(平均132.74%)。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别占0-40 cm剖面的30%和50%以上。退耕植茶地土壤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密度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较为一致。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2-3年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最高,且表现出一定的表聚现象,但差异不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对土层的变化不敏感。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先下降后上升,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退耕植茶16-17年达到最大值。0-1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大,说明表层和深层碳库均具有一定的固碳效应,且退耕植茶对表层碳库的影响尤为明显。【结论】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退耕植茶16年后,土壤0-40 cm剖面上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非活性有机碳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0-1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效果最佳。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在退耕植茶后显著增加,碳库管理指数在退耕植茶16-17年0-10 cm土层上最高,表明退耕植茶工程增强了土壤的碳汇效应,土壤质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雷州半岛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理解尾巨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随林龄(1、2、3、5、7年生)的变化,为研究尾巨桉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空间代时间的研究方法,选取立地条件相近的5个林龄的林分,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尾巨桉人工林表层土壤(0~20 cm)的有机碳含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林龄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5年生林地全磷与全钾含量均低于或显著低于(P0.05)其他各林龄;不同林龄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土壤全磷及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未产生显著差异;随林龄增加,表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有增加趋势,土壤磷钾比、碳钾比、氮钾比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不同林龄间土壤氮磷比未产生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间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研究区尾巨桉中幼龄期林下土壤碳氮循环速率较低,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有所下降。5个林龄土壤磷元素含量较充足,氮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60%强度间伐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叶片与土壤养分耦合关系,以间伐后5 a和未间伐(对照)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和0<土层深度(d)≤60 cm土壤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叶片与土壤氮磷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间伐显著降低了0相似文献   

5.
以宁夏境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未围封与围封5、8、12、15年样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荒漠草原不同围封年限对土壤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荒漠草原采取围封措施以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均高于未围封样地,且随着围封时间的变化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即围封12年时含量最高,之后含量出现降低的趋势。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土壤碳氮比(C/N)与碳磷比(C/P)规律相同,均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土壤氮磷比(N/P)则在各层土壤中表现出与土壤C/N值、C/P值相似的变化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均高于未围封样地。由结果可知,在荒漠草原采取围封措施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提高微生物量。同时,土壤微生物量C/N值随围封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陕西省宝鸡市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氮分布特征,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以保护区内壤土类型(槲栎Quercus aliena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和砂质土类型(锐齿栎Q.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林、栓皮栎Q. variabilis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不同土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比较5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和土壤碳氮储量及碳氮比的差异,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结果  ①壤土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显著高于砂质土区(P<0.05),其中壤土区各土层从大到小表现为槲栎林、华山松林,砂质土区各土层从大到小表现为白桦林、锐齿栎林、栓皮栎林。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③各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的土壤碳氮比分布无明显规律且差异不显著,碳氮比为9.94~16.23,有机质的矿化能力较强。④土壤含水量、容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的主要因子,土壤含水量、pH是影响碳氮比的主要因子。  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碳氮密度及土壤碳氮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的关键因子。图4表5参36   相似文献   

7.
粤北3种林分凋落叶-根系-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分布方面的异同点和诱因,以掌握养分现状和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存在情况。  方法  以粤北南亚热带地区相近林龄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人工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凋落叶、根系及土壤(0~20 cm)全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  结果  ① 凋落叶全碳和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锥林凋落叶全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根系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 < 0.05),且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均为乐昌含笑林>次生林>红锥林;土壤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②碳氮比在3种林分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碳磷比在红锥林和次生林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而在乐昌含笑林中为凋落叶>根系>土壤;氮磷比在红锥林、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中均为凋落叶>根系>土壤。而土壤的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3种林分中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凋落叶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乐昌含笑林最高,根系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③红锥林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凋落物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以及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5);3种林分凋落叶和根系的碳氮比和氮磷比无相关性(P>0.05);红锥林和乐昌含笑林的凋落叶、根系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次生林仅有凋落叶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结论  不同林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规律不同;与全国土壤养分均值相比,研究区域呈高氮低磷的格局,说明当地土壤受全磷限制,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适当施磷改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8.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偶联的关键指标之一。以湖北宜昌点军区3种植被类型(柏树地、橘树地、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碳氮磷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显著改变土壤碳氮磷含量,柏树地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显著大于柑橘地和菜地,而菜地和柑橘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菜地的全磷含量最大,其次是橘树地,柏树地最小。3种植被覆盖的土壤碳氮比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柏树地的土壤碳磷比最大,其次是橘树地,菜地的最小;土壤氮磷比是柏树地显著大于橘树地和菜地,而菜地和橘树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三峡库区土壤碳氮偶联反应,而氮磷之间以及碳磷之间并未发生偶联反应。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碳磷比是柏树地橘树地菜地。碳磷比、氮磷比与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全氮和全磷,表明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主要受到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迁西县8年生板栗‘燕山早丰’(Castanea mollissima‘Yanshanzaofeng’)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处理,100%无机肥(处理1)、75%无机肥质量+25%有机肥质量(处理2)、50%无机肥质量+50%有机肥质量(处理3)、25%无机肥质量+75%有机肥质量(处理4)、100%有机肥(处理5)、不施肥(对照),采用连续根钻法采集土层土样和根样,测定分析根际土壤及细根的碳、氮、磷等指标,并分析根际土壤及细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有效提高了细根和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及碳氮摩尔质量比、碳磷摩尔质量比、氮磷摩尔质量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在0相似文献   

10.
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指标对植物群落的响应,有助于准确评价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益。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地生态系统下5种植物群落(茭蒿群落样地、沙棘群落样地、铁杆蒿群落样地、百里香群落、芦苇群落)土壤为对象,对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V.P),速效钾(AV.K),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群落下,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机质(SOM)、全氮(TN)显著高于下层土壤,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4种植物群落,其对土壤碳氮磷具有显著地累积作用,对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碳氮比(C∶N)在5种植被群落下较为稳定,土壤SOM与TN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土壤碳氮比(C∶N)、氮磷比(N∶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大,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4种植物群落,土壤C∶P、N∶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0~20cm和20~40cm土层SMBN、SMBC均表现为:铁杆蒿群落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群落,说明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影响。可见,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明显,铁杆蒿群落对该区土壤碳氮磷等养分的累积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不同林龄榧树Torreya grandis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榧树的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T. grandis‘Merrilli’ 国家森林公园4个不同林龄(0~100、100~300、300~500和>500 a)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榧树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  结果  ①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分别为10.90~24.22、1.22~2.22 g·kg?1,各土层碳、氮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磷质量分数为0.24~0.80 g·kg?1,各土层土壤磷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均值分别为8.59~10.89、3.06~6.16,各土层土壤碳氮比、氮磷比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磷比为31.54~63.72,各土层土壤碳磷比随年龄变化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部分林龄碳磷比差异显著(P<0.05)。③榧树各林龄林地土壤碳、氮、磷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碳和氮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林龄土壤磷与碳磷比和氮磷比均存在负相关,碳磷比和氮磷比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榧树生长主要受到土壤磷的限制,因此对榧树林经营时,可考虑合理添加磷肥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与植物之间养分的良性循环。表4参34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林地有机碳及全氮的差异性,分析全氮及有机碳与环境和土壤因子的关系,为该区域生态恢复与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及冗余分析方法(RDA),以耕地(CL)为对照,对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25,35,40年的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Lam.,CK)、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RP)林地(以下分别用CK25a、CK35a、CK40a、RP25a、RP35a、RP40a表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各样地0~10,10~20,20~30cm土层的土样,研究0~30cm土层有机碳、全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全氮密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特征,最后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全氮密度与环境因子、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与耕地相比,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柠条林地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全氮密度显著增加,在0~30cm土层,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RP40aRP35aRP25aCL;有机碳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K35aCK40aCK25aCL;全氮密度由大到小依次是CK35aCK25aCK40aCL。对于不同退耕年限的刺槐和柠条林地,环境因子中的植被盖度、退耕年限、坡度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及有机碳密度、全氮密度呈正相关,坡向、海拔、土壤体积质量、pH均与其呈负相关。而土壤因子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总孔隙度均与有机碳、全氮及有机碳密度、全氮密度呈正相关,土壤体积质量、pH均与其呈负相关。【结论】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变化与退耕年限、植被盖度、坡度及土壤因子存在密切关系,且植被恢复使土壤质量得到了极大改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樟子松成熟林年生长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方法]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成熟林为研究对象,以截根处理为对照,采集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研究樟子松成熟林年生长对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的影响。[结果]樟子松成熟林经过1年生长,有机碳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变化显著,但全氮和全磷变化微小。截根后林地有机碳生长季增加显著,而未截根的增加不显著。速效磷截根后生长季显著增加;未截根样地生长季增加不显著。樟子松成熟林在7—9月有机碳含量、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变化量显著高于5—7、9—11和11月至次年5月。樟子松成熟林在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变化量显著高于0~10、20~40和40~60 cm土层。[结论]樟子松成熟林年生长促使有机碳含量、碱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显著积累,樟子松成熟林在7—9月10~20 cm土层生长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森林(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热带低地雨林原始林、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磷含量、氮磷比及磷密度分布情况,以期揭示土壤全磷分布特征,估算土壤磷储量。结果表明:(1)各样地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在剖面垂直分布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同一样地全磷在土壤剖面无明显分布规律。(2)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全磷、全氮、氮磷比均为中等变异。(3)不同样地土壤磷密度相差很大,介于130.07~442.69 g/m~2之间。(4)4种类型森林土壤磷含量总体上呈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同类型森林同一土层土壤磷含量存在差异。吊罗山土壤平均全磷含量为0.192 g/kg,0~100 cm土层土壤磷储量平均值为21.5 t/hm~2。(5)吊罗山土壤磷含量空间异质性中等,4种森林0~50 cm土层的磷密度贡献率变化范围为53%~56%,0~50 cm土层与50~100 cm土层的磷密度贡献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江西中部马尾松天然林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性质测定,探讨其不同林龄土壤碳密度及其垂直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龄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表层(0~10 c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各土层间全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有机碳密度整体上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0.09 kg·m-2,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相关性在表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间梯度代替时间梯度的方法,以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碳氮磷养分特征、C/N/P比值及储量进行研究,探讨不同退耕年限对土壤养分、C/N/P比值及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退耕年限对草地0~40 cm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质量比整体变化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且退耕9年(2007年)达到峰值.全钾质量比在退耕0~21年中变化平稳,各退耕年份全钾质量比差异不显著(P0.05).草地土壤养分垂直变化呈现随着土层加深养分质量比呈递减趋势,表现出一定的表层(0~5 cm)富集现象.②试验区土壤C/N变化范围为6.47~17.77,N/P变化范围为0.95~1.99,C/P变化范围为11.49~18.88,C/N、C/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具有较高的C、P有效性.③试验区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和全氮储量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状态,在退耕9年(2007年)达到峰值.不同退耕年限0~40 cm土层全磷储量呈现较平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地区不同退耕类型对土壤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不同退耕模式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选取广西环江典型退耕类型样地进行有机碳、全氮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耕类型之间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差异显著;各退耕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都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线性拟合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退耕还林(草)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氮,但在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土壤碳氮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化学计量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退化草地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及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巴音布鲁克不同退化阶段(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HD)高寒草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测定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等养分。【结果】4个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碳含量在0~10、10~20和20~30 cm土层4个退化程度依次下降了53.0%、54.0%和52.0%,氮、磷含量也依次下降了42.0%~95.0%、29.0%~43.0%(P<0.05)。0~10、10~20和20~30 cm土层土壤碳氮比在重度退化后达到最低,较未退化分别降低71.0%、75.0%和77.0%(P<0.05);在20~30 cm土层未退化与轻度退化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未退化草地比,重度退化以后0~10、20~30 cm土层氮磷比显著降低了64.0%、59.0%,在轻度退化过程中10~20 cm土层土壤氮磷比要高于未退化(P<0.05);土壤表层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C、N、P化学计量比值与地上生物量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化学计量比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玉)、撂荒 地(域)、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芋)、油桐(郁)和椿树(吁)5 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 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 著(P 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 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 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 ~ 20 cm 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 ~ 46.01% 和 35.63% ~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 N 介于 9.79 ~13.59 之间,C/ N 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 种退耕还林地C/ N 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 5 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土壤有机碳、 全氮含量与pH 值呈负相关(P 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 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红花主栽品种裕民无刺为研究对象,给予合适水肥条件,同时接种3种不同AM真菌处理,采集红花不同生长期(莲座期、伸长期、盛花期和种子成熟期)的土壤样品,测定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总碳、总氮、总磷、速效碳、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及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指标。结果表明,处理组总氮(TN)、总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含量均高于CK,H处理各值均较大,说明施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氮、磷、钾水平;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在不同处理下有一定的规律性,伸长期碳氮比较高,盛花期和种子成熟期碳磷比较低;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0~10 cm土层均较高,且H处理较大,可知0~10 cm土层环境质量在H处理下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