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概率分布模型的北京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台站1951-2006年的冰雹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台站冰雹日数在作物生长季4-10月的不同月份及年度发生的风险概率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北京地区不同时段不同雹日数的冰雹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各台站雹日数在不同时段的发生具有明显的POSSION分布特点;从年度分布来看,风险概率随着年雹日的增多逐渐降低,各台站年雹日≥1、2、3、4 d的风险概率分别在50%、18.8%、4.6% 和0.9%以上.从空间来看,北京地区冰雹风险具有明显的山区高于城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山区又以西北部最大、东部和西部次之、南部最小;西北部山区佛爷顶附近冰雹年发生概率高达98.1%,6月冰雹风险概率也在60%以上,是北京地区冰雹的主灾区.  相似文献   

2.
选取1989—2015年青海省49个站气象资料和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资料,对冰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地区降雹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河谷少;各月平均雹日明显小于年均雹日,相同时段内,高原多于盆地,山区多于河谷。近28年青海省年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冰雹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产生东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蒙古冷涡型、新疆东移小槽型和西北气流冷温槽型;产生南部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主要有高原小槽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临夏州6个气象观测站48年气候观测资料和历年天气图资料,分析了临夏州冰雹的空间分布特点,冰雹云团的移动路径和冰雹发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临夏州年平均降雹次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受地形因素影响,处于干旱山区的降雹次数多,川塬区较少。通过对500 h Pa高空天气图上的环流特征研究分析,发现冰雹云团的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与高空引导气流基本一致;临夏州出现冰雹天气的主要环流特征为西北气流型、冷性(低涡)切变型和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高空急流带对冰雹的发生起着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5-2013年西藏山南地区现有7县气象台站资料,分析其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南地区冰雹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据资料分析,从1995-2013年山南地区降雹高值年份是1999-2005年,高值为20次,2005年后山南地区降雹有明显减少趋势.山南地区降雹也存在明显季节性,春、夏、秋3个季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雹出现,降雹高值在5-9月,10月-次年4月山南地区降雹次数逐渐减少或无降雹出现.从区域特征来看,山南地区出现冰雹高发区为西部浪卡子、南部隆子县的山区,沿江一线出现冰雹概率相对较少,高寒山区降雹多于沿江临近城市的各县.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气候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南部固原、西吉、泾源、隆德、六盘山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冰雹空间分布规律、冰雹年际、月际等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固原冰雹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结果]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3~10月都有可能出现冰雹,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的72.0%,6月冰雹发生的机率最大,占全年的21.7%,是典型的夏季多雹区;固原冰雹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多寡相间,并有平均约为3年的周期性;固原冰雹二阶时间趋势为反抛物线型,20世纪60~80年代冰雹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7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进入90年代后冰雹呈减少趋势,近20年来冰雹显著减少;固原冰雹主要集中在12:00~21:00,出现冰雹的次数占总次数的85%。固原地区冰雹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丘陵地区冰雹多,河谷川道及北部平川地区冰雹少;冰雹云主要发源于六盘山、南华山、月亮山、西峰岭、云雾山等山地;冰雹云移动方向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方或由北向南移动,也有一部分原地生消。根据冰雹地域分布,结合冰雹灾情资料,可将固原市冰雹风险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三级区域。[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的预测预警和人工防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0 ~ 2012年昌都地区7个测站冰雹资料,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33年来昌都地区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多少雹年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多雹区位于西北部及东南部,次多雹区位于昌都、左贡一带,少雹区位于洛隆、八宿一带;近33年来昌都地区年平均冰雹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着准3年、7年、15年、25年的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冰雹主要集中在5 ~10月,冰雹月变化呈现明显双峰型;冰雹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日之中冰雹时段集中在10:00 ~22:00;多、少雹年存在明显的环流差异,多雹年昌都地区处于负距平区,少雹年对应正距平区.  相似文献   

9.
淄博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7~2006年的降雹资料,对淄博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淄博市冰雹集中出现在4~10月,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峰值主要出现在14:00~16:00;降雹持续时间一般为1~15 min,冰雹直径一般在40 mm以下。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7年共37年的冰雹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通化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冰雹发生次数在逐渐减少,但最大冰雹却有跳跃式增大趋势;强度能够达到重雹,但以轻雹为主;冰雹一般只发生在4~10月份,主要发生在5~6月份,也是冰雹强度最大的季节;主要产生在中午前后至傍晚,即11时到18时,其间又以13时到16时产生冰雹的概率为最大,这也与强冰雹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总体上北部降雹次数要多于南部,降雹以单站发生居多。冷涡天气影响下单站降雹可连日或多日发生,或多日内多站先后发生。通化防雹工作仍不容忽视,在防御上可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规律、特征综合进行,以使防雹工作精准、高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的历史特征,基于灰色理论和气象灾害普查资料对黑龙江省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5~9月份,4月和10月发生较少,以5~6月最多,7、9月次之。冰雹频次随着时间推移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冰雹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可比经济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以前较多,中期减少,后期略有增加。黑龙江省冰雹灾害划分为重雹灾区、中雹灾区、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重雹灾区包括佳木斯市、绥化市、鸡西市、黑河市、鹤岗市、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轻雹灾区和微雹灾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的伊春市和大兴安岭地区。重灾区是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口密集,气象灾害的承载体极其脆弱;轻灾区以林业为主,农业种植面积非常小,而且人口密度相对稀疏,因此冰雹灾害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和政县近30年冰雹资料和农作物受害面积资料,分析了和政县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了防御对策和建议,以为减少冰雹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春 《农学学报》2015,5(2):42-46
为了明确农村种植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对北京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北京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占全部秸秆产量的94.9%,秸秆利用主要以秸秆还田为主。除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外,北京仍有10%的剩余秸秆资源。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郊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1~2006年黄河三角洲的气象观测资料,对黄河三角洲近36年的冰雹气候特征及形成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的冰雹年均2.6 d,最多12 d;主要集中在4~10月,6月最多;其中西部利津最多,南部广饶最少;就年代分布而言,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历年逐日冰雹发生频次最高的时间来看,主要出现在下午的13:00~21:00。同时提出了冰雹气候防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93-17594
应用1971~2007年普兰店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普兰店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范围和强度及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并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汪海燕 《农学学报》2018,8(5):95-100
自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在全国发展速度非常快。家庭农场作为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 北京家庭农场仍处于试点阶段,产业选择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界定北京家庭农场的内涵,分析其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模式,即“种植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种养结合的生态产业+服务业”发展模式。“种植业+服务业”发展模式具体包括粮食种植、蔬菜种植、花卉种植和果树种植分别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产业+服务业” 发展模式也包括两种类型。为了进一步促进北京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提出明确产业布局、合理产业定位、加大资金扶持、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加强技术支持与服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姚清仿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52-54,89
运用贵州省1998—2017年水灾、旱灾、风雹、冷冻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及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数据,使用曲线拟合分析了贵州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同时,基于灰色关联度研究了4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对稻谷、小麦、玉米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大小排序为:干旱>水灾>风雹>冷冻。4种气象灾害对贵州整个粮食单产的影响排序为:旱灾>风雹、冷冻>水灾。4种气象灾害对稻谷、小麦、玉米3种主要农作物单产的影响排序为:风雹>水灾>旱灾>冷冻。针对稻谷、小麦、玉米3种农作物,同一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渝东北地区冰雹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东北地区是重庆市冰雹灾害的频发区之一,每年都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的损失。通过整理和分析相关历史资料,总结了历年来渝东北地区冰雹灾害发生的规律及特点,研究了冰雹灾害的危害,提出了防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