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我省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存莹 《甘肃农业》2004,(11):77-77
特色农业就是指充分利用一定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和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它具有生产的地域性、产品的优质性及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陈新锋 《山东农业》1999,(10):41-41
同其他国家的农业一样,我国的农业也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农业的弱质性还有自己的特殊表现。认清我国农业弱质性的特点,采取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护政策,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农业水质性缺水的现状,指出工业和生活污水向水体的排放,化肥、农药、化学除草剂在农业中的使用和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在近水处的堆放等是造成农业水质性缺水的主要因素:并对农业水质性缺水的危害作了阐述,提出了解决农业水质性缺水的农业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本依据提出由于我国资源禀赋不足,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集约发展道路;科技滞后,农民素质低下,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科技兴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性,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决定了我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农业保护机制;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须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农业与农业教育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教育必须为农业经济建设服务,农业经济建设必须依靠农业教育,两互为依托、密不可分。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了农业与农业教育的互动关系,与运行机制。理性地论述了互动与互动机制的内涵;探讨了农业与农业教育两个主体的互动作用,利用“源-库”理论构建了农业与农业教育互动关系运行机制框架模式,并提出了其开放性、矩阵性和地域性几个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6.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据此提出由于我国资源禀赋不足,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集约发展道路;科技滞后,农民素质低下,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科技兴农” 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性,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的基础性、弱质性,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农业保护机制;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确认识农业的性质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的前提,本文认为农业是具有公共产品性的特殊产业,这主要是由人类对农业产品需求的必须性、农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农产品供给的社会团体性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等特性所决定的。因此,政府不能仅仅把农业看作是一个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而应该充分考虑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销售服务,是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制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农业弱质性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农业自身的弱质性,本文对我国农业弱质性的种种表现及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我国农业风险因素的特征出发,研究了我国农业风险客观存在的效应机制,建立了农业风险诱惑效应、约束效应及其平衡过程的表述性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农民行为,确定我国农业生产风险水平处于约束效应呈主流阶段,欲达到新的诱惑与约束效应的平衡,必须完善农业市场体制,加大农业扶持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避洪农业与生态农业减灾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迁移性,群发性和后续性的特征,年际变化大,难以准确预测和防范。作者根据区域特定的生态环境,景观结构,洪涝灾害类型,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学优化原则,针对泛洪区不同地带洪灾危害程度,提出了以避洪农业设计和耐涝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减灾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避洪农业和耐涝农业生产技术能显著减轻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达到趋利避害,有效地利用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法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对法国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体制的考察经历,探讨了法国政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而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高效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从业者素质和树立多功能农业理念等方面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万军  马长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54-16655
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种植、加工、农产品流通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弱质性特征明显的农业既要承担产量风险(自然灾害),也要承担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价格风险。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产品流通的公共物品性,要求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控制农业收益风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可持续农业制度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可持续农业有两个支撑体系,一是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二是可持续农业制度体系,两者相辅相承,但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 者对可持续农业制度的研究非常薄弱,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揭示了可持续农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和总结了阻滞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在此基础上论证和提出了加快可持续农业制度体系建设的重点与任务。  相似文献   

14.
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成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总结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导向思考,提出了全员参与的科研管理制度构建和完善等对策建议,以此为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论世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世界许多国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推广体系和合理的农业推广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五大类: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及模式;政府与农民组织合作兴办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农民技术协会为基础的非政府农业推广体系;以商业生产组织或开发机构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些模式为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提供了借鉴: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政府投入是推广成功的关键;法制化是推广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基于AHP法的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科学评价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构建一套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层,其准则层是由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态等4个可持续发展一级指标构成,基础层则由19项指标组成,并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一套综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0年的数据对广东省近几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近几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良好。最后提出了今后广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以期为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电子商务作为传统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点,近年来受到各方的关注,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我国农业市场结构问题较多的情况下,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直未能获得真正的突破,并且农业电子商务对农业市场结构优化应有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在分析农业市场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电子商务能够对其发挥作用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对农业团体形成的促进,二是对农业信息服务信息源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直接传递。分析电子商务如何对两个关键点发挥作用,最终提出能够对我国农业市场结构具备优化作用的农业电子商务建设路径与框架。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基本框架,并就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城镇化对耕地稀缺性、自然水系统农业服务功能、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和水资源稀缺性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为了解决福建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运行管理水平低、对城镇化响应不足等问题,文章在综合分析福建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机会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处理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农民自筹的关系,建立需求导向的设施建设机制,构建面向城乡一体化的设施体系,充分利用中央资源以及创新设施运营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杜长鸿  罗增海  张亚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8002-8003,8006
分析了青海省农业科技通道建设存在的制度不健全,人员队伍素质偏低等问题,指出建立和完善农技服务通道、反馈通道和评价通道是建设新型现代农业科技通道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建立以"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为主线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