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甘薯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促控技术姜先梅,孙月轩,朱礼祥(赣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22100)甘薯是重要的粮、饲、经兼用作物,块根的膨大不受株龄和发育阶段的制约,其产量高、潜力大,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作物高产群体质量理论的提出,为甘薯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2.
科学施肥是作物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重要农艺技术,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增施化肥却不能再增加作物产量的严重问题,作物营养遗传育种理论的提出则破解了这一难题。为了使广大土壤施肥和作物育种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土壤施肥和育种的关系以及理论的重要价值意义,从理论提出的背景思路及其概念、原理进行了诠释。作物营养遗传育种理论首先提出了养分利用效率和耐肥性是作物品种高产性状的概念,并用试验证明土壤施肥、作物营养遗传特性、作物品种产量潜力三者存在逻辑关系,氮磷单施、配施与最大施肥量性状基因是决定作物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遗传因子。作物品种产量潜力水平的形成期在杂交制种期,父母本只有含有相同的氮磷单施或配施基因且一方具有较强的耐肥性,才能实现杂交重组形成高产品种,杂交时相应施肥环境是自交系基因激活表达的必要条件。理论的提出可实现通过诊断营养遗传特性选择父母本直接杂交培育适应高、中、低肥力与土壤最大施肥量相匹配种植的高产优质品种,从而有效解决目前作物品种产量潜力很高,但大面积应用单产水平较低以及没有有效方法大幅度提高中低产田产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系列有关产量潜力、能效益,肥效益,水效益、经济效益与土壤肥力的研究后发现:在外界要素(包括技术)合理配合下,在作物内在产量潜力限界之内,高产並不—定低效.在一定范围内、高产与高效存在着同步的可能性。这就为我国90年代以至21世纪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希望. “报酬递减律”对人们思维的束缚值得重新审查.当然总有一天它还是要起作用的。一些农业政策、传统的农学理论与方法需作进一步的探讨与修正。  相似文献   

4.
作物化学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化控是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化学调控,挖掘作物产量潜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化学调控技术研究进展、化学调控对作物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展望了作物化学调控发展方向,以期为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田作物化控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物化控”系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的简称。由于科学家致力于植物激素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使得应用植物生长物质有效地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诸多的进程成为可能,并由此形成了许多效益显著的作物化控技术。作者预计21世纪的作物生产仍然首举遗传育种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其后,作物化控技术仍然会发挥一定的生产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进"FA189"、"FA516"、"FA1420"等以色列杂交番茄新品种,开展品比与筛选,密度、施肥、整株、病害观察与防治等高产适应性田间试验研究,集成以色列杂交番茄大棚春秋二季种植的育苗、移栽、施肥、整株、温湿度调控等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进"FA189"、"FA516"、"FA1420"等以色列杂交番茄新品种,开展品比与筛选,密度、施肥、整株、病害观察与防治等高产适应性田间试验研究,集成以色列杂交番茄大棚春秋二季种植的育苗、移栽、施肥、整株、温湿度调控等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系统工程原理的作物化感潜力评价及其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作物化感潜力评价方法,分析作物整体化感潜势,理论评价黄土高原旱作小麦的综合化感潜势。【方法】建立作物化感潜力的系统工程评价模型,提出作物植株整体评价的定量描述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4种普通小麦品种化感潜力进行理论上的整体评价和总体化感潜力比较。【结果】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4种普通小麦品种的化感潜力综合评价理论上得出其化感潜力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化感潜力综合表现为小偃22号>宁冬1号>丰产3号>碧玛1号。【结论】系统工程评价模型的建立对于辅助快速有效地评价作物品种和单植株的化感潜力和培育具有抗草和高产优质及相关优良农艺特征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化控技术是应用外源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和控制作物生长发育的技术。它涵盖了从种子处理到收获的各个阶段 ,涵盖了从生长调控到生育调控的不同生理过程 ,并注意了鲜食瓜菜的无公害生产。主要包括生长调控和生育调控。生长调控是在作物全生育期 ,适时、适量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结合其它栽培管理措施 ,调动一切栽培因子和品种潜力 ,协调生长与发育、个体与群体、植株与环境、丰产与品质之间的矛盾 ,最终达到优质、高产、稳产的目的。化控技术能克服常规技术无力解决的生产难题 ,如棉花徒长、蕾铃脱落、晚熟等 ;在培育蔬菜作物壮苗、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四大技术之一。棉花出现疯长时,用化学物质进行及时调控,可确保早发稳长和早熟高产的目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有缩节胺、助壮素、矮壮素等3种。它们的特点是生理活性强、使用数量少、用后反应大。生产实践证明,合理使用可控制棉花(或其他作物)疯长,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环境。促进有机养料迅速向蕾铃等生殖器官里运送,从而矮化植株、减少脱落、提  相似文献   

11.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阜  赵明 《农学学报》2018,8(1):59-63
近60年来中国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在理论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多熟种植、作物布局和种植模式优化上不断创新发展,并通过技术集成应用有效支撑中国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面对当前及未来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如何将资源高效、环境安全与作物高产高效并重,构建用养结合、生态高效、生产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的作物生产体系,是作物栽培与栽培学科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2.
玉米被誉为高产之王、饲料之王、农产品加工原料之王。玉米的生产现状直接影响到畜牧、轻工、能源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玉米是高产作物而且增产潜力很大,但目前玉米的增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合理作物布局、间套复种轮作、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设施可控条件下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作物生产潜力、产量的关系.基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理,探讨了设施农业中节水灌溉对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设施农业环境中,在人工可控条件下的水分调控,将能提高作物生产潜力和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作物栽培学科面临的危机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环境条件的关系 ,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 ,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1 作物栽培学科面临的危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面临人口的刚性增长和人民需求的不断提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设施可控条件下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作物生产潜力、产量的关系。基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理,探讨了设施农业中节水灌溉对作物生活因素全方位调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设施农业环境中,在人工可控条件下的水分调控,将能提高作物生产潜力和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2017,(7)
<正>最近,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在水稻植株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控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表明,高产新品种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取决于稻田土壤有机质水平。当稻田土壤贫瘠时,高产品种会提高CH4排放;在中高产稻田,高产新品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孟州市主要的秋粮作物,也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和增产潜力最大的作物,生产上存在着仅以高投入求高产和施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玉米合理施肥是孟州市保持化肥施用量零增长的关键,为促进玉米生产健康发展,特制定玉米区域配方与施肥指导意见。一、玉米施肥分区玉米施肥的增产效果取决于生态环境、土壤肥力水平、产量水平、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及肥料种类。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杂交番茄品种"FA189"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探索了其一年双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育苗、移栽、整株立架、施肥、温度调控、病害防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小麦、玉米产量、效益与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与高效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合理集约度的问题,在一定的投入水平范围内,高产可以获得高效;当投入水平超过一定限度时,投入的效益就要下降。在发掘作物产量潜力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和生态效果,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