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粉病是影响小麦高产和稳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普通小麦种质N0324对小麦白粉病表现为高抗至免疫,为了定位它所携带抗白粉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对其苗期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N0324和陕优225对白粉病生理小种E09分别表现为高抗和高感,二者杂交F1代表现高感,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的分离比例1∶3;一套感白粉病普通小麦阿勃缺(单)体系与N0324杂交,F1代植株均表现高感白粉病,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除组合阿勃2BM×N0324偏离期望比例1∶3外,其余组合F2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期望比例1∶3,结果表明,N0324携带的隐性抗白粉病基因位于小麦2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
以小簇麦代换系V 2的衍生后代N 9434作父本,辉县红、阿勃和阿勃20个单缺体系作母本分别进行杂交,F1和亲本苗期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32号,所有F1和9434表现为高抗条锈病,辉县红和阿勃表现为高感和感染条锈病.辉县红/N 9434及阿勃/N 9434的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71∶33和73∶26,卡方测验结果符合理论比3∶1.所有单体F1自交后代中,除了9434/阿勃1 BN的F2抗感分离偏离3∶1外,其余均符合3∶1.表明该抗条锈种质对条中32的抗锈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位于1 B染色体.经推导分析认为,该抗性基因可能为Yr26.  相似文献   

3.
茄子ER300抗青枯病遗传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茄子品系ER300的抗青枯病遗传机理,加速茄子抗青枯病育种进程,以抗青枯病茄子品系ER300和感青枯病品系064(北京六叶茄)杂交,F1代群体表现抗病,F2代群体出现抗性分离,经卡方测验,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规律.用感病品系064作轮回亲本的BC-P2代群体出现抗性分离,经卡方测验,抗感分离比例符合1:1规律,说明其抗性遗传为完全显性遗传,且符合1对显-隐性基因的分离规律.利用其与其他品系配组选育出了中国第一个F1代抗病砧木金刚茄砧.  相似文献   

4.
抗性种质"N9659"携带来自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的抗白粉病基因,并对陕西关中地区白粉病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为了研究其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辉县红、阿勃、陕160和阿勃21个缺(单)体系分别与N9659进行杂交,并在苗期对F1和F2进行接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辉县红×N9659、阿勃×N9659、陕160×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分离比例均符合3∶1。阿勃21个单(缺)体系和N9659杂交组合的所有F1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代的白粉病抗感比例除组合"阿勃5BM×N9659"偏离3∶1外,其它组合均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CH223是一个衍生于中间偃麦草的多抗性小偃麦种质系,通过感病的小麦品种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杂交、回交选育而成。抗性鉴定表明,CH223对我国当前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小种CYR32,CYR33均有良好抗性。利用CH223与感病品种(系)的F2,F2∶3和BC1抗性分离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其条锈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且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时命名为YrCH223。用CYR32对来自台长29×CH223的221个F2植株进行接种鉴定,并构建抗、感DNA池。共筛选738对SSR引物,发现5对共显性SSR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位置顺序为:Xgwm540-Xbarc1096-YrCH223-Xwmc47-Xwmc310-Xgpw7272,遗传距离分别为21.9,8.0,7.2,12.5,11.3 cM。进一步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材料扩增鉴定,将YrCH223定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长臂上(4BL)。经F2∶3群体验证,5个标记与YrCH223连锁。迄今为止,在4BL上未发现有公开报道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因此,基于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与来源,推断YrCH223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云麦52系1992年用6AL/6VS易位系92R149作抗病亲本,2001年育成、2007年审定并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目前仍高抗条锈病、对白粉病表现免疫。为了解其抗病基因,以云麦52为父本与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不育系K78S杂交构建了F2群体,对双亲、杂种F1和F2群体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F2群体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测验均符合3∶1,表明云麦52携带1个条锈病显性抗性基因和1个白粉病显性抗性基因。进一步用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共分离标记SCAR1400和与条锈病抗病基因Yr26紧密连锁的标记XWe173和Xbarc181检测,亲本间和抗、感基因池间在相同位点上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用已知表型单株验证,表型与基因型极显著相关,SCAR1400、XWe173和Xbarc181检测准确率分别为100%、97.91%和92.70%,因此,云麦52的抗白粉病基因为Pm21,抗条锈病基因为Yr26,均来自于6AL/6VS易位系92R149。此外,该研究结果也证明Pm21和Yr26是具有持久抗性的抗病基因,在云南历经22年仍高抗条锈病,对白粉病免疫。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云麦52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麦52系1992年用6AL/6VS易位系92R149作抗病亲本,2007年审定并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目前仍高抗条锈病、对白粉病表现免疫.为了解其抗病基因,以云麦52为父本与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不育系K78S杂交构建了F2群体,对双亲、杂种F1和F2群体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F2群体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测验均符合3∶1,表明云麦52携带1个条锈病显性抗性基因和1个白粉病显性抗性基因.进一步用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共分离标记SCAR1400和与条锈病抗病基因Yr26紧密连锁的标记XWe173和Xbarc181检测,亲本间和抗、感基因池间在相同位点上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用已知表型单株验证,表型与基因型极显著相关,SCAR1400、XWe173和Xbarc 181检测准确率分别为100%、97.91%和92.70%,因此,云麦52的抗白粉病基因为Pm21,抗条锈病基因为Yr26,均来自于6AL/6VS易位系92R149.此外,该研究结果也证明Pm21和Yr26是具有持久抗性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8.
小麦地方品种“宜章赤面小麦”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31和32为免疫-高抗。为分析“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遗传规律,组配了“宜章赤面小麦”×感病品种台长29的杂交组合,通过杂种F1、F2对条锈菌小种CYR32抗性表型分析,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为1∶15,结果表明“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抗东北 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 95 - 5 383与 4个感病品种 (系 ) HB1、铁丰 2 1、Am soy、William s和抗病品种 PI486 35 5配制 5个杂交组合 ,对各组合的 F1 、F2 代接种 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 ,95 - 5 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 F1 代表现为感病 ,F2 群体分离比例为 3感 (花叶 +顶枯 )∶ 1抗 ,表明 95 - 5 383对 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95 - 5 383× PI486 35 5的 F2 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 ,表明二者对 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 95 - 5 383× HB1的 F2 代进行鉴定 ,筛选出 RAPD引物 OPN11在 95 - 5 383和抗池扩增出 OPN11980 片段 ,在HB1和感池扩增出 OPN111 0 70 片段 ,在 F1 同时扩增出 OPN11980 和 OPN111 0 70 。用该引物分析 95 - 5 383× HB1的 F2 个体 ,共显性的 RAPD标记 OPN11980 /1 0 70 与 95 - 5 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2 .1c M。  相似文献   

10.
‘中梁22号’小麦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以陇南重要小麦生产品种‘中梁22号’作母本,感病品种‘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在F2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32号’、‘水14’、‘水7’和‘水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32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390,符合理论比1∶15;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41,符合理论比9∶55;对‘水7’,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90∶225,符合理论比7∶9;对‘水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12∶151,符合理论比9∶7,经卡方测验上述结果均符合理论结果.据此推知‘中梁22号’对‘条中32号’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水14’由2对显性抗性基因和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水7’由2对隐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水4’由2对显性累加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抗病小麦品种Pascal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2000~2003年,以我国陇南重要外引小麦品种Pascal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水1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5∶12,BC1代植株全部为抗病株,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1,符合理论比9:7,卡方测验结果也符合这一结果;对条中32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5,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49,符合理论比1:3;对洛13-Ⅲ,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0:48,符合理论比1:3;对条中31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0:55,符合理论比1:3;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69,符合理论比1:15.卡方测验值均符合理论值.据此推知pascal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对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水14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大豆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高抗东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4个感病品种(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5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1、F2代接种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F1代表现为感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感(花叶+顶枯)1抗,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表明二者对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F2代进行鉴定,筛选出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和OPN111070.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95-5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相似文献   

13.
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TOLUCA试验站)人工接种诱发田间条锈病的条件下,对源自中国四川的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川麦107与国际上条锈病研究广泛使用的感病品系Avocet-YrA杂交组合F5代的148个随机自交系(R ILs)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发现川麦107具有6对独立遗传的微效抗条锈病基因,其中4~5对以上的抗病基因叠加在一起可即达到高抗—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4.
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BJ144)芒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以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2-3-11-2、89144-2-14-4-1-2为父本,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为母本进行常规杂交,F1代种子单粒播种,在F2代成株期进行芒的分离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顶芒品系和全芒小麦杂交后,2组合F2代群体芒的性状分离均符合1∶2的理论比例,全芒对顶芒均为显性,且全芒受1对显性基因的控制。这是否说明小麦芒性或顶芒还存在隐性性状的可能,抑或与该小麦材料是外源DNA导入小麦的变异后代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抗根肿病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和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HW 243配制的6个遗传世代群体(P1,P2,F1,BC1,BC2,F2)为材料,采用病区自然鉴定法,对抗根肿病特性进行了初步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亲本中油821表现为高度感病,HW 243为高度抗病,F1群体为高抗;F2群体发生抗性分离,抗感比为3.082∶1,经2χ测定符合3∶1比例,概率达0.95~0.99。B1群体亦发生抗性分离,抗感比为1∶1.174,经χ2测定符合1∶1比例,概率0.3~0.5;而BC2群体中则全为抗病类型。结果分析表明,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HW 243的抗根肿病特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农家小麦品种白大头成株期抗白粉病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农家品种白大头与感病品种铭贤169和辉县红组合亲本及F_1、F_2代材料,在成株期自然诱发条件下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农家品种白大头在田间表现中抗白粉病,田间病级3~4级;亲本铭贤169和辉县红表现中感和高感,田间病级分别为5~6级和7~8级。两组合F_1代植株均表现抗病,田间病级2~4级。301株白大头/辉县红组合F_2代植株中,抗感分离比为214R∶87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286株白大头/铭贤169组合F_2代植株中,抗感分离比为201R∶85S,亦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表明农家品种白大头成株期对白粉病的抗性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用AFLP标记一个来自偏凸山羊草的抗条锈病新基因 YrG775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麦抗病种质贵农775与西农97148的F2后代人工接种CY32条锈病菌进行抗性鉴定,通过卡方检测抗感病单株分离比例确定贵农775携带两对重叠抗条锈病基因。从128个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与其中一个抗病基因YrG775共分离的多态性标记M8P151200bp,该标记仅能在原始亲本偏凸山羊草中检测到。由于已知来源于偏凸山羊草的Yr17苗期不抗CY32条锈病菌,所以根据抗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推断YrG775很可能是一个来自偏凸山羊草并与已知抗条锈病基因都不同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8.
对小麦抗病种质贵农775与西农97148的F2后代人工接种CY32条锈病菌,对其进行了抗性鉴定,通过卡方检测抗感病单株分离比例,确定贵农775携带有2对重叠抗条锈病基因。从128个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到与其中1个抗病基因YrG775共分离的多态性标记M8P15(1 200 bp),该标记仅能在原始亲本偏凸山羊草中检测到。由于已知来源于偏凸山羊草的Yr17苗期不抗CY32条锈病菌,所以根据抗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推断YrG775很可能是1个来自偏凸山羊草,并与已知抗条锈病基因都不同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9.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川麦36自育成以来对条锈病成株期抗性为高抗-免疫,是一份重要优质抗病资源。为研究川麦36抗条锈基因组成及遗传特点,本研究用条锈病条中30(CY30)、条中31(CY31)和条中32(CY32)混合菌种对抗感病双亲、F1、F2、BC1和BC2进行人工接种并做抗性遗传分析。根据F1及BC1、BC2的抗感反应确定抗性基因的显隐性,根据F2的抗感分离比例,经卡方测验确定抗性基因对数。结果表明,川麦36对条锈病条中30(CY30)、条中31(CY31)和条中32(CY32)混合菌种的成株期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对空间诱变的丽江新团黑谷SP1~SP3代株系稻瘟病抗性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空间诱变后,510株SP1代植株中有70株对接种的GD 531菌株由感病变为抗病,占总株数的13.7%;SP2代多数抗病株系对接种菌株的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或15∶1的规律,说明SP2代多数抗病株系受1对或2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SP3代受1对抗病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株系抗性继续分离,而受2对抗病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株系抗性基本稳定;利用LR 8-SP2群体对丽江新团黑谷经过空间诱变后产生的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结果发现该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上,与微卫星标记RM 409连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