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16年我国生猪养殖业继续保持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不同区域生猪养殖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各省份之间污染程度极不平衡。该文拟通过对全国各省份生猪养殖产污系数的测定,分析我国不同省域生猪养殖环境污染程度的地区差异与布局动态变化特征,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价格是反映产业运行的一个重要信号,以空间视角探究生猪价格的分布特征对协调生猪产业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生猪价格的省际面板数据,在测度价格同步性的基础上构建同步系数权重矩阵来弥补地理权重矩阵的不足,并根据该矩阵探究我国生猪市场间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湖南与海南的生猪价格存在"高值—高值"集聚效应,黑龙江与河南的生猪价格存在"低值—低值"集聚效应;2)在SLM模型中,空间相关系数值为0.620,在SEM模型中,空间自回归系数值为0.878;3)我国生猪价格的集聚效应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地理集聚,而存在跨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进一步整合生猪市场、加大重点区域的监控、因地制宜的制定调控政策,将有助于生猪市场区域间的协调,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蔬菜生产的时空变迁与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艳  穆月英 《新疆农业科学》2019,56(10):1948-1958
【目的】分析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变迁与其比较优势的一致性,从调整比较优势角度促进全国蔬菜生产合理布局。【方法】基于2000年到2016年中国蔬菜生产数据,系统分析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变迁,利用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法和资源禀赋系数分析法,测度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利用面板回归,分析比较优势对蔬菜生产布局的影响。【结果】中国蔬菜产量前10位的省份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70%,东部地区10个省市蔬菜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40%以上。东部地区整体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资源禀赋系数大于1,中部地区小于或等于1,东北地区小于1;西部地区基本等于1。各地区综合比较优势每变化1%,会引起其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同方向变化0.8%。【结论】中国蔬菜生产集中度较高;东部地区是中国蔬菜主产区,在蔬菜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主产区地位在不断下降;东北地区蔬菜生产在中国的地位明显下降,其比较优势也呈现同步明显下降;西部地区蔬菜生产在全国地位明显上升,其比较优势同步上升。比较优势是中国蔬菜生产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来阐述引起中国生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和1阶AR(1)模型对“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此测度各主要因素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供给方面,从回归结果来看,生猪价格与仔猪价格、玉米价格、鸡肉价格呈正相关,与生产者预期、疫情呈负相关,其中玉米价格的波动对生猪价格影响最大,其次是仔猪价格.提出了要稳定玉米价格及高效安全的饲料供应、保障能繁母猪达到合理规模、健全生猪生产和市场的预警机制、强化生猪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EMD和FFT方法对中国的生猪产量波动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生猪产量总体发展特征是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但年增长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就产量而言,我国生猪波动周期以3.33年短周期为主(贡献率高达53.7%),此外还存在一个较为清晰的5年中周期以及更长周期的波动尺度;(3)近几年生猪产量波动越来越大,波动周期性也越加模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识别非洲猪瘟疫情下各省间产业损失的联系,不断完善生猪疾病防控体系,是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良药”。【方法】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生产侧、消费侧角度测算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并分析各省生猪产量减少对外省生猪产业造成的损失。【结果】(1)生猪生产侧损失远高于消费侧损失,非洲猪瘟疫情对河南、辽宁、黑龙江、湖北、云南、山东、江苏影响较大,对新疆、西藏、甘肃、宁夏、青海影响较少。(2)猪肉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具有跨区域性,生猪产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易受外省生猪产品减少的影响,天津、上海、宁夏、重庆、北京、山东等生猪产业对外省加工制造类产业依赖度较高。【结论】未来的生猪产业损失评估应重视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产业防控政策重心应逐渐从恢复生产向优化产业结构过渡;动物疫病防控还应考虑动物疫病对生猪产业链协同性的影响,加强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北省生猪产业成本构成与全国主要饲养生猪省份的成本构成的比较,分析了河北省生猪产业与其他省份之间存在的差距和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河北省生猪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居民的肉类生产消费结构中,近10多年猪肉的比重均在60%以上,居核心地位。同时,生猪价格又呈现显著的时序性变化。生猪价格的剧烈波动,不仅影响着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利益和消费者的福利,而且影响着整个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价格预警是缓解生猪价格波动影响、稳定生猪市场供需的重要手段,对近期生猪价格预警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对现有生猪价格预警模型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提供了应对未来生猪价格波动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生猪生产大起大落、价格暴涨暴跌问题,生猪价格的波动周期渐长,波动幅度加大,"蛛网现象"异常明显.生猪价格的大起大落给养殖企业和养猪户、消费者以及社会经济安全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针对湖北省生猪生产的现实情况,分析猪价剧烈波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建立科学的生猪生产的预警体系,引导其合理安排生猪生产,调整存栏结构,从而促进生猪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稳定市场供应,防范生猪价格非理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我国生猪发展承接上年的产销两旺势头,市场活跃,国内猪价一直在高位运行,养猪企业及个人都获得了较高的回报。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部分省份猪价出现回落。当前养猪效益如何?猪价在高位到底还能够保持多久?下面将对这些广大养殖业户关注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内各省份养猪效益的情况进行分析。4月份各省、市生猪及仔猪价格情况对比据统计,4月份生猪集市价格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上海、新疆、广东、福建、北京,其月平均价格每千克分别达到了9.78元、9.46元、9.44元、9.43元和9.24元;猪肉产量合计占全国产量近一半的湖南、四川、河南、山东、…  相似文献   

11.
谢永浩  刘争 《世界农业》2022,(2):100-109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测算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用物资消耗量的年度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运用灰色预测法GM(1,1)预测中国31个省份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省域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碳排放总量最高,广西碳汇总量、净碳汇总量最高。(2)从时间序列看,中国种植业碳排放高峰已经过去,并且种植业未来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不管是到达碳排放高峰的时间点、碳排放总量还是未来碳排放量下降趋势都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另外,新疆、黑龙江和河南部分主要农用物资(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化肥和灌溉)碳排放量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3)从空间分布看,河南、山东、安徽以及吉林属于高-高型地区,四川和新疆属于高-低型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大小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高值基尼系数在地理分布上,明显呈现沿海性的特征。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种植业碳汇量基尼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凉峰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系单位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共有种对比分析,揭示了清凉峰植区系是华东植物区系的组成成份。本区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最为密切的为西天目山、黄山、其次为大别山,庐山,再次为鄂西神农架。  相似文献   

13.
谷子品种资源微量元素硒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对中国谷子地方品种资源进行硒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与评价,以了解谷子品种资源中硒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为谷子种质创新和育种提供基础。【方法】硒和蛋白质含量测定分别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和微量凯氏定氮法。【结果】①中国谷子地方品种资源硒含量平均53.3 μg?kg-1,变异范围20.8~89.2 μg?kg-1;蛋白质含量平均15.8%,变异范围11.01%~20.77%。②不同生态区的材料硒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内陆和黄土高原来源的品种硒含量分别排列第一和第二,以下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最低是内蒙古高原;不同生态区来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排列次序与硒的排列较为一致,依次为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③2个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硒和蛋白质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34,且达到极显著水平。④硒含量与谷子粒色相关联,相联系数为0.385,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红粒谷子硒含量明显高于黄、青、褐等粒色的品种。【结论】谷子品种资源的硒和蛋白质含量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在鉴定评价基础上,筛选出了一批品质优异的谷子种质资源,为富硒和高蛋白优质品种的培育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88—2013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改进的森林蓄积量法估算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森林碳汇量,并以单位面积森林碳汇量为指标,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Markov链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森林碳汇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碳汇在省域间存在较大差距,由南方林区向西南、东北林区递增变化;2)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森林碳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从四大林区来看,南方、北方和东北地区内差距与全国一致,基本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内差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地区间差距是造成中国森林碳汇区域差异的首要原因,并且地区间净差距和超变密度差距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呈此消彼长的"∞"型变化。3)Markov链分析发现,不同水平的森林碳汇地区间跨区流动的可能性较低。但从动态演进来看,中国森林碳汇呈上升态势,预期较低水平的省份将逐步减少,整体会向着高水平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评估我国不同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情况,采用趋势分析及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1978—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的有效灌溉面积及相关农业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探究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2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总体不断增加,增加趋势的倾向率达到了631.5×103 hm2/a,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6(P<0.001);2)我国大部分省区市有效灌溉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黑龙江省是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最明显的省份,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新疆、贵州和云南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也较为明显;3)部分发达省市有效灌溉面积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有效灌溉面积在2000年后减少趋势较为明显;4)从我国1978—2020年有效灌溉比例变化来看,北京、天津和新疆是我国有效灌溉比例最高的地区,达到了80%左右,南方地区的有效灌溉比例普遍较北方低,东北地区是我国有效灌溉比例增加最明显的地区。综上,1978—...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半经验半理论的Priestly-Taylor模型(PT)估算蒸散发(ET)时,主要依赖于精确确定该模型系数α在特定研究区内的适宜值,本研究就该模型系数α的适用性进行了本地化研究,以便更准确地估算干旱半干旱区的蒸散发。方法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的一个生长季内,采用涡度协方差技术并结合气象数据信息,监测研究区典型油蒿灌丛地的水、热交换传输过程,以分析PT模型系数α的季节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本地化估算参考值。结果在季节变化过程中,实际PT模型系数α整体变化较明显,展叶期内α系数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完全展叶期和叶变色期内的α系数变化不明显;日均α系数最大值为0.66,最小值为0.03,全生长季α系数均值为0.23。油蒿生长季内α系数与冠层导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呈对数正相关;土壤含水量(30 cm处)以及叶面积指数与α系数均为正相关关系。在季节变化过程中,PT模型常规系数α=1.26确定的蒸散量(ET1.26)估算值以及根据逐日温度和2 m高度处风速资料计算的PT模型系数α=0.50确定的蒸散量(ET0.50)估算值均显著大于实测蒸散发。改进的PT模型系数的本地化推荐适宜值为0.23,并且通过修正后的PT模型估算ET与实测值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线性斜率为0.72,R2为0.57。结论因此,修正的PT模型显著提高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蒸散发估算精度,为区域植被水文过程模型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水产品产量波动来源特征,以保持我国水产品市场稳定。【方法】利用同步强度系数法对1954~1985年和1986~2010年两个阶段水产品产量波动特征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海水捕捞产量、海水养殖产量、淡水捕捞产量和淡水养殖产量对波动贡献水产品总产量的方差已降至4.64%、1.76%、0.27%和3.30%,表明水产品产量波动来源趋于稳定;淡水养殖产量成为水产品产量波动的第一大来源,波动贡献达到46%;淡水养殖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与水产品总产量波动的同步系数达到1.0000,即可以在100%的概率下反映水产品总产量的波动方向。【建议】可通过构建水产养殖产量波动预警监测系统来提高制定调控政策的方向准确性和力度适宜性,从而保证水产品产量市场供给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要稻区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采自中国10个水稻主产省份111个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产孢能力、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并采用SPSS 20.0软件对稻曲病菌菌株的产孢能力、菌丝生长速率及致病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取111个稻曲病菌基因组DNA,采用3对特异性引物BOX、REP、ERIC对稻曲病菌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致病力与产孢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5,显著性概率为0.001;致病力与生长速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35,显著性概率为0.685。采用3对特异性引物BOX、ERIC、REP对稻曲病菌菌株的全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群体遗传多样性值分别为0.73、0.62和0.60。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DNA用BOX引物分别扩增出7-13条不等的带谱,DNA指纹相似性在0.70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种基因类群,其中第1类群为优势类型,有57个菌株,占总数的51.4%;来自安徽、四川、广西、湖北和云南的菌株主要划分在类群1和4,第2类群主要是来自江苏的菌株,有18个菌株,占总数的16.2%;第3类群是来自浙江的菌株,有8个菌株,占总数的7.2%;第5类群是来自黑龙江的菌株,有9个菌株,占总数的8.1%,第6类群是来自辽宁的菌株,有12个菌株,占总数的10.8%。稻曲病菌基因类群与地理区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致病力、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来自中国10个省份的111个稻曲病菌菌株的致病力与产孢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程度为中等;致病力与菌丝的生长速率没有相关性。根据BOX-PCR扩增的稻曲病菌菌株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的多态性进行划分的基因类群与地理区域之间显著相关,推测稻曲病菌属于局域性传播;基因类群与生物学特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measurements of synchronization in two nanomechanical beam oscillators coupled by a mechanical element. We charted multiple regions of frequency entrainment or synchronization by their corresponding Arnold's tongue diagrams as the oscillator was driven at subharmonic and rational commensurate frequencies. Demonstration of multiple synchronized regions could be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to neurocomputing with mechanical oscillator networks and nanomechanical signal processing for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