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哈密市用水结构调整,农业用水比例由2010年的91%调整到2015年的79.9%,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7提高到0.63,农业单方水效益由1.21元提高到4.52元,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量由5226.7m3降低到2187.6m3。通过对哈密市资源状况、农业高效节水状况的分析,找出哈密市农业高效节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进一步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科研相结合,使农业由定性到定量,由经验到科学,由粗放到精确,由微观到宏观,大大改善了传统农业的分散性、区域性、时空多变性,改变了农业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的行业弱势,使农业踏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本文就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渗透及广西的对策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重点。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益阳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产业化农业、由手工农业到智慧农业、由经验农业到信息农业、由产品农业到商品农业、由单一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过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金融保险体系不健全等。加快益阳农业发展的路径有: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党政主导作用;用好用活政策,凝聚产业发展合力;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发展保障;加快转型升级,构建持续发展体系;加强区域协作,统筹农业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集约发展;提升科技含量,培育农业新兴业态;实施质量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联邦德国农业结构变化40年,农业面貌深刻改观。从1949年到1989年,农业企业总数由164.68万个减少到64.88万个,减少近百万个,农业企业规模由8公顷扩大到18.2公顷,扩大了2.3倍,农业劳力由438万个减少到83.1万个,减少了354.9万个;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面积由56.9%提高到62.3%,单产翻一番多;饲养业结构中,饲养企业大减,而饲养量、存栏量、产品率猛增;市场结构中,农村合作社的营业额占农业销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干部,从1949到1956年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在这一段岁月里,我已经由不安心这种工作而到热爱这种工作;由不熟习业务而到比较熟习业务;由不懂农业技术而到基本上懂得一些农业技术了。从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做好工作,就必须学习。如果不老老实实的  相似文献   

6.
阚国坤  惠富平 《农业考古》2012,(1):99-101,122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地处沂沭泗流域下游的苏北连云港市在治理淮河、兴修农田水利基础上实行以农业旱改水为重点的耕作制度改革,彻底改变了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低产的局面。使得全市稻作面积由1949年15.66万亩增加到2009年289.85万亩,由占耕地面积2%到提高到40.2%。稻谷总产由实现了年占很小部分增加到占全年总产的巨大成就。连云港农业旱改水是当代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科技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科研机构由独立分散到相对集中统一,由快速膨胀、精简到调整,由撤销、下放到恢复重建,由恢复、发展到深化改革,经历了几次起伏波动,在曲折中恢复,在改革中发展,初步建成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两大体系.  相似文献   

8.
蒙秀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04-15706
新中国党的农业政策历经了由个体农业—集体农业—家庭责任制三大发展阶段,期间经历了由"农业服务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既有成功,也有过失。认真研究党的农业政策发展进程,总结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大跨越,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总体上由温饱阶段进入了小康阶段,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河南作为全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在实施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态势。然而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日益增加、农业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身的面源污染等因素导致我省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已严重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  相似文献   

10.
韦瑛 《甘肃农业》2001,(11):21-24
一、武威市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使武威市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51.8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82.93万吨,增长60.1%;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5.33亿元增长到19.07亿元,增长2.5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06元增长到1884元,增长16.77倍.以占全省7.6%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11%的商品粮,为解决全省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农业生产函数模型,采用岭回归方法,以黑龙江省垦区和普通农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对不同类型农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黑龙江垦区投入要素弹性系数均高于普通农区,科技进步速度快于普通农区,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优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2)劳动、资本、土地等投入要素对垦区及普通农区农业产出影响均有显著作用,垦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普通农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3)科技进步对垦区与普通农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3%、42.5%,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垦区应发挥其科技、管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周边普通农区的合作,因地制宜培育和形成合理的场县(市)合作模式;普通农区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剖析了农垦精神的当代意蕴,明确"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作为农垦精神的核心文化,在时代发展与社会改革进步中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指出它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党内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抉择,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创业精神的体现。同时分析了新时期农垦精神与高校教育教学的关系,认为农垦精神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无限潜在的推动力。传承和发扬农垦精神,能深入拓展高校育人为本的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探究了新时期高校传承农垦精神的途径,强调营造农垦文化氛围,强化农垦精神体验,开发农垦精神载体关联,培育先进典型,从而将农垦精神融入到高校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张永芬 《现代农业科学》2009,(4):245-245,256
从发展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的现实意义出发,对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确定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价研究。结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垦区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环境安全和生态保护政策是主要影响因子。因此,强化政府行政和执法力度,全面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积极促进环境科技环保产业的建设,加大科技的投入;加强国内外引资和国际合作,建设生态垦区是促进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构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定量分析2006年到2011年的垦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出垦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从2006年的0.374增加到2011年的0.613,增幅达到了64%,实现了年均7%的增长。农业综合产出、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快,其中农业综合产出和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农业规模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6.
茶叶是贵州省盘县农业发展的新兴的主导产业,为建造高标准的生态茶园基地,严格技术规程,按照盘县茶产业发展要求。从茶地选择、规划、开垦、种植、管理和施肥等方面进行了简述,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进行了分析 ,筛选确定了该地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研究表明 ,5 0年代以前 ,该地区土地覆盖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风暴潮和黄河改道等自然因素驱动 ;5 0~ 70年代 ,人类的大量开荒、胜利油田的开发使耕地、建设用地等迅速增加 ,但同时导致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较大破坏 ,使土地地力下降、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土地生态趋于脆弱 ;80年代以来 ,蒸降比大的气候条件和淡水资源缺乏的水文状况成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自然驱动因子 ,不合理用水 ,林草、荒地的大量开垦等人类农业开发利用活动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 ,二者结合驱动该区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影响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政府体制僵化致使角色错位;垦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农业循环经济意识不强;垦区监督组织较落后。结论是黑龙江垦区要协调明确循环农业生产各主体关系;运用经济与法律手段推进其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发展机制良性运行,为农垦总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粮食主产区不同农业发展水平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以黑龙江富锦市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统计、景观指数方法分析农区与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农区与垦区居民点均属集聚模式,最高核密度分别为0.93和0.73km~(-2),农区居民点密集程度相对较高;2)规模分布上,农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低值集聚,表现为大规模、小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3种模式;垦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高值集聚,显著性较低,主要为大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2种模式;3)形态分布上,农区居民点斑块形态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随机特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较高;垦区居民点斑块形态变化具有连续性和规律性,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结构分异较为显著。结合农区与垦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提出差别化的居民点空间整治与重构模式,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重构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土地调查数据和GIS方法对比分析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以富锦市为例反映黑龙江省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特征的异同,从而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结果显示,①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均属于集聚分布,但垦区居民点在空间上更为密集;②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体系均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但都不完全符合中心地理论提出的中心地分布模式,且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秩序;③垦区居民点平均规模小于农区,但大小居民点间的规模差异更为显著;④垦区与农区居民点体系存在微型居民点所占比例偏高、空间网络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今后应加快居民点体系重构,优化居民点的网络体系和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垦区与农区间居民点体系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