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针对珍稀濒危植物形态特征、分类等级、濒危系数、保护措施等知识不明确的问题,设计了文本融合轻量级双向转换编码表示模型(Albert)的知识抽取模型框架,实现批量抽取珍稀濒危植物知识,从而构建珍稀濒危植物知识图谱:1) 在现存一般性植物本体的基础上,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构建珍稀濒危植物本体,得到5个体系,即物种分类体系、生长形态特征体系、命名体系、保护现状体系和生态习性体系;2) 采取Albert预训练模型来增强下游任务模型输入向量的珍稀濒危植物属性描述文本语义的表征能力;3) 利用BiLSTM–CRF模型和BiGRU–Attention模型分别实现命名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在珍稀濒危植物数据测试集上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和关系抽取模型的召回率和准确率的调和平均值(F1)值分别达到98.07%和93.76%,将得到的大量的实体和关系所形成的三元组存储在图数据库Neo4j中,完成珍稀濒危植物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调查研究与统计,湖北省自然分布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有58种。论述了该地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的属和种的区系地理分布特点,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浙江遂昌珍稀濒危植物有23种,隶属于18科21属。其中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有8种,三级珍稀濒危植物有15种。分析得出该区系具有木本植物占优势、区系起源古老,孑遗种多、地理成分复杂、特有植物多和绝大部分种类分布在海拔700~1500m等特征;还探讨了它们与邻近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关系。提出了遂昌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西北地区分布的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分布、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分析了该地区在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的建议与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及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保护管理和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两次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龙池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3科34种,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特点和生长现状,提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的看法。附珍稀、濒危植物调查表。  相似文献   

6.
在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计了秦皇岛是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1种,根据本地区植物资源状况,提出应列入秦皇岛保护植物的37种植物,对保护和开发利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宁陕火地塘珍稀濒危木本植物计有15种,占秦岭林区木本保护植物的71%,是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本文在阐明火地塘分布的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分类、分布及保护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拟采取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珍稀濒危植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自然分布有珍稀濒危植物61种.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总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具有种类丰富、古老成分众多、区系构成复杂、边缘热带性质明显、特有现象突出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河南省现存的3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及其科学价值。在野外调查观测的基础上,分柝和总结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分布的生态特点及其濒危产生的原因。初步确定列入省内急需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2种,并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曹岚  梁芳  邹红  赖学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96-1698,1711
在对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有关珍稀濒危植物评估的标准体系,分析和统计该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状况。结果表明,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丰富(50科81属121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6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册)的有34种,被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的有85种。该保护区珍稀植物具有种类丰富、起源古老、地理分布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选择研究区比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营养物质保持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模型与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要以上地区的面积比达到了15%以上;极重要地区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和东南部.(2)土壤保持极重要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面积比为68.80%;土壤保持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万州及其东北部地区.(3)水源涵养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为极重要地区;极重要区沿江河呈带状分布,高度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沿江河呈环带状分布.(4)营养物质保持一般重要区面积最大;其次是极重要区;极重要区基本呈条带形分布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脉及江河两侧.(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占到了研究区总面积的近50%;极重要区基本沿主要江河两侧第一层分水岭和西部平行岭谷区的山脊呈条带形分布;高度重要区基本分布在极重要区两侧层环带形分布,少部分零散分布.  相似文献   

12.
协优57 中抗白叶枯病、稻瘟病,对纹枯病也有一定的抗性,在病区种植增产明显;田间抗稻飞虱能力较强;此外,还具有较强的耐旱、耐淹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三年10项试验结果表明:串叶松香草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包括薄膜育苗;播种时田间持水量保持在80%左右,以当年的褐色种子浸种,播深1~2cm;育苗时间在10月上旬。大田移栽前亩施有机肥5000kg,并掺入一定的氮磷化肥;种植密度以5500~6600株为宜;在7,8月快速生长期,尤其需要及时灌水,并要求灌透。头年刈割2~3次,二年生刈割6次为好,留茬高度15cm;每次割前要施化肥,最迟一次可在11月中旬,对松香草的下年生长并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识别湖北省三峡库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研究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流失系数法,分析了湖北省三峡库区4个县(区)18种主要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途径土壤本底、肥料氮磷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库区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2 035.0 t和213.2 t,其中夷陵区最高,分别占库区总量的53.8%和50.5%,该区氮磷流失强度也最高。当季施肥造成的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农田流失总量29.6%和26.3%。18种模式中,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流失量最大的两种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53.2%;平地-露地蔬菜是磷流失量最大的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的43.3%。平地、缓坡地、陡坡地三类坡度农田中,平地农业集约程度高,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56.1%和57.1%,缓坡地次之,陡坡地的种植强度低,氮磷流失量最低。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平原旱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的38.5%和48.5%,流失强度为17.1、2.3 kg·hm-2,远高于园地、坡耕地、水田。研究表明,夷陵区是氮磷流失高风险区,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削减城市初期雨水的污染负荷,设计了以碎石和碎木片为填料主体的人工强化生态缓冲装置,研究了该系统在较短淹水时间(15、30、60 min)内对城市初期雨水水质的改善效果,分析了生态缓冲带对COD、NH3-N、TN、TP等4种污染物的去除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15 min淹水时间下对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32%、53.36%、19.04%、31.26%;60 min淹水时间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72%、71.64%、32.83%、49.35%,平均出水浓度为74.00、3.46、12.13、1.46 mg/L,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或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变化及其与三峡水库水位的关系。  方法  基于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库断面(重庆朱沱)与出库断面(湖北宜昌南津关)2013?2018年氨氮(NH3-N)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与断面水体流量数据,采用密度分布曲线、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污染物负荷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①入库断面NH3-N、CODMn负荷极显著高于出库断面,入库断面污染物负荷与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极显著相关(P<0.01)。三峡库区污染主要来自入库断面与沿程支流输入,伴随水库澄清作用,污染物沿程下降。②入出库断面污染物负荷与三峡水库水位波动极显著负相关(P<0.01),低水位运行时污染物负荷最大,高水位运行时污染物负荷最小。③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入库断面NH3-N年负荷与出库断面CODMn年负荷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  结论  三峡低水位运行时水库蓄水少,水体澄清作用下降;高水位运行时水库蓄水量大,水环境稳定,有助于污染物稀释。三峡库区和上游水污染治理不容忽视。图6表4参3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林龄增长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森林蓄积量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这两种因素对区域尺度森林蓄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生态过程模型(3-PG)、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及3种未来气候情景(BS、RCP4.5和RCP8.5),量化了林龄和气候变化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蓄积的影响。结果2009—2050年林龄促使三峡库区马尾松林蓄积年均增长2.60 × 106 m3/a或2.60 m3/(hm2·a);而气候变化对蓄积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年均增量为1.70 × 105 ~ 2.00 × 105 m3/a或0.17 ~ 0.20 m3/(hm2·a),相当于林龄影响的6.55% ~ 7.67%。林龄和气候变化对马尾松林蓄积生长的促进作用在三峡库区中部最强,而在库区南部最弱。林龄促进马尾松林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长最高和最低的地区分别是万州区和巴南区,对应值为4.54 和1.17 m3/(hm2·a)。气候变化对开州区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长的促进作用最高,为0.40 m3/(hm2·a),而对涪陵区的促进作用最低,为0.03 m3/(hm2·a)。结论林龄和气候变化均促进马尾松林蓄积生长,其共同作用将使万州区和开州区马尾松林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量最高,而使巴南区蓄积年均增量最低。未来需重点关注巴南区马尾松林生长,通过加强抚育管理、调整林龄结构以维持区域森林资源增长。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三峡库区忠县-万州地区表层土壤的分析测试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As、Cd、Cr、Cu、Hg、Ni、Pb、Zn 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取了5个主要的因子,得出了这些因子对研究区这8种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程度,建立了因子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按相关性对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类,同时,结合研究区工业、矿业、农业生产布局对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解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湖北省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类型复杂,来源不明,底数不清,导致防控措施不力。采用综合调查法对4个库区县(区)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调查,运用排污系数法测算污染物负荷量,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与源解析。结果显示,湖北省三峡库区2007年农业面源TN、TP和COD的排放/流失总量分别为2918.08、346.22、12461.10t.a-1;主要污染物是TN和TP,其等标污染负荷量分别为5836.16、3462.20m3.a-1,两者等标污染负荷比和为91.80%;库区内主要农业污染源是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56.08%和34.37%,而农村生活污染源只有7.99%;4个县(区)污染负荷的比重为夷陵区>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因此,针对湖北省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策略:防控的污染物主要是TN和TP,防控的重点源为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防控的重点区域为夷陵区。  相似文献   

20.
不同棉花愈伤组织状态与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能够分化出体细胞胚胎并再生成植株的4种愈伤组织状态为:直接产生胚性愈伤组织或体细胞胚胎簇状胚状体、淡黄色且疏松结构胚性愈伤组织、颗粒状疏松结构愈伤组织及褐化、生长缓慢的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出体细胞胚胎的4种愈伤组织状态为:易发生体细胞胚再愈伤化的愈伤组织、翠绿色表面有硬块状的愈伤组织、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但不分化成苗的胚性愈伤组织、疯长型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