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城市为样本,考察2001-2009年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通过对Malmquist指数的分解进行分析,研究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推动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河南省2000-2011年粮食生产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有关,而规模效率的低下则是制约其提高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带来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十分缓慢,有些年份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各市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不尽相同.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3.
为河南省粮食增产及粮食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2009-2016年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及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生产的二元全局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9-2016年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曲折上升趋势,驱动因素由技术进步单项驱动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步驱动。河南省粮食产出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二元全局空间相关性呈"Z"字型发展,二者并未完全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并依据测算结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区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2001-201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有关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平衡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分析了动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空差异及变化源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值—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的外生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10年内平均增长0.28%,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主销区呈现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损失并存,"双轨损失"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35%,平衡区受技术进步的恶化影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平均下降0.69%;中央惠农政策的实施对提高主产区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显著作用,而对主销区和平衡区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人均粮食生产规模和种粮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负向影响,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都为正向影响。对于粮食产销平衡区,人均粮食规模的扩大能够改善技术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有反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粮食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农业部固定观察点河南省的农户调查数据,对2003-2008年间河南省小麦生产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产出增长分解的方法,测算引起小麦生产增长的各因素贡献率。【结果】2003-2008年小麦产出增长中,3.75%来源于投入要素增长的贡献,96.25%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中,有61.75%来自于技术进步的贡献,34.5%来自于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结论】推动河南农户小麦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构建"四投入、一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5年中国13个粮食作物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包括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结果表明,由于技术效率(0.990)和技术进步效率(1.201)的双重作用,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以年均1.1倍的速度增长。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的衰退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阻力。  相似文献   

7.
刘战伟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10-213,217
为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南省2000-2008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9年来,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而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效率的作用贡献较小;河南省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势在必行。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东北三省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得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通过空间SAC模型探索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年均上升1.1%,技术效率提高0.5%,技术进步提升0.6%,但其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属于技术进步"单轨驱动"模式;玉米播种面积和种植比例的提高会导致"效率损失",从而降低了粮食的全要素生产率;玉米种植结构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路径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实现,而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仅通过规模效率发挥作用。推进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可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非参数的HMB指数方法,利用1991-2005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技术进步和混合效率的增长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规模无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阻碍因素.因此,今后为促进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采取继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湖北省各市2000-2013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和核密度图对环境约束下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收敛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都出现了收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井莉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311-2318
【目的】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测算2011—2019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绿色生产率及分解值,采用Tobit模型探究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和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的影响。【结果】从整体上看,我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02增长至2019年的1.080,呈波动变化趋势;未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32增长至2019年的1.035,也呈现波动的增长趋势,各年平均值高于考虑环境规制因素。在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增长而增长,技术效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抑制趋势。从不同地区来看,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高西低趋势。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先弱后逐步增强的变化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先增强后逐步减弱的发展趋势。从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来看,人力资本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呈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功能性优势,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与要素资源配置,转变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相关部门应加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对人才扶持力度;相关决策机构应加强规范粮食生产环境立法机制,发挥发挥政府差异化粮食生产环境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南省的统计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15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农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河南省农业发展效率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河南省整体农业综合效率偏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技术效率低下的根源;河南省几个传统农业大市并非农业发展强市;2013—2015年河南省各地区农业发展总体处于全要素生产率缓慢上升状态,综合效率指数上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贡献较小;河南18个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不尽相同。最后,基于分析结论,从生态效益视角对河南省农业发展效率予以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劳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约束下,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依据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地区收敛性分析。实证研究发现,2003-2020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上升,其中,技术进步较为显著,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属于技术诱导型增长;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差异,不存在 收敛以及绝对 收敛,但存在条件 收敛;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在扩大,但都趋近于各自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运用全要素生产率定量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及不同动力要素对河南省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大小,剖析了自1978年以来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轨迹。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物质资本投入对河南省经济增长中贡献度最大,技术进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小,但贡献度在不断提高,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弱。这充分反映了河南省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动力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河南省经济增长动力向技术创新和进步转变。  相似文献   

15.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粮于技”是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基于2002—2020年26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三要素嵌套CES生产函数以及DEA-Malmquist模型测度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是非中性的,不同时间、地区以及不同粮食作物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差异。研究期间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偏向农业机械要素。不同于小麦整体的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稻谷、玉米的技术进步特征有明显的生化偏向性。2002—2020年间,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明显,且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效率明显优于非主产区。当前我国农机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不利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的负向溢出效应,非主产区生化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符合粮食技术进步偏向特征的技术创新更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因此,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替代稀缺资源,在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的同时,根据粮食生产自有禀赋发展并应用新型生物化学型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与粮食提效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聚焦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作物,测算得到3种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并划分种植区域,探讨不同品种、不同种植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情况。研究发现: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著,但不同品种的增长驱动模式不同,且不同种植区的差异性明显。不同地区水稻和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指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至稳定状态;但小麦技术进步呈现发散态势。3种粮食作物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趋向于自身的稳定均衡水平。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全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资料,利用全国牛奶生产的超越对数投入成本距离模型,计算了中国主要省份牛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重点分析河南省牛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差距,提出河南省牛奶生产的技术投资政策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台湾地区茶产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台湾地区茶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序变动趋势进行评价,利用DEA方法对台湾地区茶产业生产效率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原因展开分析。结果显示:①台湾地区茶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0.794)略高于中国大陆(0.709),且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桃园市机采、苗栗县机采和云林县手采的综合技术效率均为1,这些产区达到了最理想的生产状态。②台湾地区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出时序上的波动性,2005—2017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平均值为1.002,年均上升幅度达0.2%。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81(P0.01),与技术效率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499(P0.05),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因素推动的。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表现出区域间的差异性,新北市机采综合生产效率低,且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降低最多,生产状况不容乐观;云林县手采综合生产效率高,且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还在升高,生产状况最好。各县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1、0.723,均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台湾地区各县市的茶业全要素生产率受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共同影响。④台湾地区茶业生产效率不受其采摘方式影响,机采和手采的综合技术效率差异不大,但机采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降幅为0.8%,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为规范地测算我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识别区域差异,基于投入-产出统一性框架,厘清土地、劳动、中间投入等投入变量,采用最小离差法估计各省份的农业资本存量,采用更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SFA-KLH模型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其增长趋势、源泉与时空分布差异,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显示,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呈现涨跌互现、波动增长的变动趋势,但在2006年后呈现增速放缓的平稳趋势。1978—2020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2.27%,技术进步是其增长源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布趋势。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且各省份具有不同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Global Malmquist指数研究我国26家文化传媒上市公司2006~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说,文化传媒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GM)、技术效率(EC)、技术进步指数(BPC)均呈现上下波动趋势。从平均水平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变动,而技术效率(EC)指数和技术进步(BPC)指数的平均水平变动不太稳定,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没有形成核心力,内生增长的方式需进行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