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数字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布局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基于数字农业发展背景,对湖南水稻种植区域化布局的开展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开展区域化布局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优质稻生产(1)湖南是全国水稻的重要生产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稻谷的生产总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水稻是湖南农业的优势产业,也是湖南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怎样抓好优质稻生产呢?一是要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产业思路开发按照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开发的基本原则,选择生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水稻品种应用生产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是中国稻米第一生产大省,新时期下,水稻品种应用情况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湖南省30个县(市、区)的3000户农户进行调查与统计,结果表明,在水稻品种应用上,存在着农户对选用的稻种名称关注度不高、应用的品种个数多等问题,未形成“一村一种”规模化种植的局面。最后,对现阶段湖南省水稻品种应用状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摘要:近年来,卢氏县农作物结构和品种的布局有了较大的调整,区域化种植趋向于合理化,但存在主导品种推广应用在部分地区进程缓慢,在适种区得不到全范围的覆盖,宣传推广工作还有待提高,良种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品种布局还有待调整,有些地区仍然种植品质低劣、抗病力差、丰产性能不高的品种,不能形成较高的商品价值,一个地区种植单一品种比例较高,生产中品种缺陷表现突出,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应积极开展示范、观摩、宣传和引导合理化、区域化种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规辟生产风险,增强发展优质、高效玉米生产后劲,促进秋粮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是全国粮食大省,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长期稳居全国首位,但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必须采取新对策。阐述了湖南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了湖南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新对策,介绍了湖南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主持“水稻旱育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理论研究”课题,根据湖南水稻生产实际,对日本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进行了重大创新,形成具有湖南稻区特色的水稻旱育高效栽培技术,1997年获得了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良种荟萃     
《湖南农业》2011,(6):11
Y两优624水稻Y两优624水稻(湘审稻2010039)是由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杂交迟熟晚籼稻,适宜在湖南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是中国稻谷生产的最大省份,加快发展湖南省优质稻产业,对于落实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湖南水稻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指出,加快发展湖南省优质稻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也存在优质广适高产品种不多、栽培技术不配套、加工储藏技术落后、生产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品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湖南优质稻产业,必须合理布局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生产条件建设;有效整合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湖南优质稻产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南省是中国稻谷生产的最大省份,加快发展湖南省优质稻产业,对于落实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湖南水稻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指出,加快发展湖南省优质稻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也存在优质广适高产品种不多、栽培技术不配套、加工储藏技术落后、生产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品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湖南优质稻产业,必须合理布局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生产条件建设;有效整合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安徽农垦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占垦区播种面积的30%,稻谷总产量占垦区粮豆总产量46%。多年来,安徽农垦依靠科技进步,实施良种良法配套,在推进优质水稻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和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力地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实现了农业增产、农场增效、农工增收和示范作用增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陆两优105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用广亲和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陆18S和自育的优质父本华105选配而成的两系法杂交早稻新组合。2003~2004年参加湖南省早稻区试,表现丰产稳产好、熟期适中、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广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该组合于2005年1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Accurate rice area extraction and yield simulations ar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ow 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ffect regional spatial changes in rice farming. In this study, an improved regional parametric syntheses approach, that is, the rice zoning adaptability criteria and dynamic harvest index(RZAC-DHI), was establish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rice cultivation area and yield at the municipal level. The RZAC was used to extract the rice area using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time-series data and phen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DHI was calculated independently, and then yield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DHI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we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of the rice cultivation area and yield in Northeast China(NEC) during 2000–2015.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ethod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yearly mapping of the rice area and yield in NEC, the average precisions of which exceed 90 and 80%, respectively. The rice planting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on the Sanjiang, Songnen and Liaohe plains, China, which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Songhua and Liaohe rivers. The rice cultivation area and yield in this reg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0 to 2015, with increases of nearly 58 and 90%, respectively. The rice crop area and yield increased the fastes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whereas small changes occurred in Jilin and Liaoning provinces, China. Their gravity centers exhibited evident northward and eastward shifts, with offset distances of 107 and 358 km, respectively. Moreover,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new main rice production region. The methodologies used in this study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other related studies, an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ce activities have raised new attention as to how these shifts affect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相似文献   

13.
论贵州在我国糯稻栽培圈中的历史地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属于我国历史上的"糯稻栽培圏",其糯稻生产和种质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贵州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糯稻栽培圈的核心区,且以糯禾为特色。糯禾是贵州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是境内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再生稻具有日产量高、生育期短、生产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稻作模式。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材料,综述了我国再生稻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湖南省再生稻的生产状况以及历年来关于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再生稻的优势并提出再生稻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用科学的手段不断发展再生稻。  相似文献   

15.
桃优香占为三系不育系桃农1A与优质常规稻黄华占配组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稻新组合.该组合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2等优质稻米;具有高产、优质、株型松紧适中、耐肥抗倒、分蘖能力强、后期落色好等特点,适合在湖南省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2015年6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通过分析,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总结。1983年以来,河南省共鉴定油菜品种150多个,其中有47个品种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油菜品种的更新换代。从试验设计、队伍建设、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质量得到了不断地提高。通过对1996~2009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和河南省油菜生产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建议育种家们不但要选育出优良的油菜品种,还要研究和推广其高产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湖南柑橘生产区划与发展对策。[方法]以2002~2011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以种植面积和产量为主要指标,在明确湖南2001~2010年柑橘生产集聚优势区、次优势区和非优势区的基础上,结合湖南柑橘避冻区划、生态区划和品牌战略实施,划定柑橘带,进行优势区域布局,并提出了着力打造"三带"的柑橘生产发展对策。[结果]湘西柑橘带应重点建设宽皮柑橘鲜食与加工基地,冰糖橙、安江香柚等特色基地,产品以鲜食为主,以橘瓣罐头和橙汁为辅;湘中柑橘带重点建设鲜食加工兼用温州蜜柑产业带;湘南柑橘带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鲜食脐橙和加工甜橙产业带,提高单产,改善品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优化柑橘生产区域结构和推进柑橘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