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星祭祀在先秦时期主要与后稷和农业有关,是周人祖先祭祀的一部分,最早见于《诗经·周颂·丝衣》中的"灵星之尸"。汉初高祖颁布诏书将灵星祭祀正式列入官方祭祀,祈谷求雨的含义是武帝之后对灵星祭祀的层累迭加,而非祭祀的原始含义,而祈雨的含义主要源于"辰""龙"与雨水之间的联系。东汉时期,虽然官方承认灵星祭祀,但是已经无从得知其具体含义,《论衡·祭义》中对灵星的解释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蒋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41-7142
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点及其对节令、历法的要求,使侗族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阶段、各环节的神灵祭祀习俗,以此来祈求丰收、报告收成和表达感激之情,而年节、春祈、秋报因为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意义,而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生活内涵,演化成农事节日。围绕着农业活动和生产习俗,侗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笔者介绍了侗族人民包括社节、下田节、清明节、开秧节、祭牛节、吃新节、祈雨节和春节在内的农事祭祀活动,综述了对土地崇拜的信仰及节日祭祀、祖先祭祀和谷神祭祀是侗族农耕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阐明祭祀是在不断重复、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民俗,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后的习俗惯制,在农业祭祀活动中相应产生的禁忌民俗则是人们因为经验与知识的缺乏,无力改变荒年及晴雨丰歉的现实而依靠巫术希望求得丰收的结果。笔者认为,尽管侗族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但出于对农业和土地的依赖,农业祭祀活动仍将在侗族人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3.
明代江南蚕桑生产的发展促使以蚕桑生产为主业的市镇出现。市镇作为蚕桑生产中心除了在蚕桑生产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外,还在江南乡村蚕神祭祀中扮演重要作用。市镇蚕桑业者通过自己的经济支持,为祭祀活动提供资金保证,推动江南蚕神的祭祀纳入到明代国家祭祀体系中。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藉)礼的特征与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籍(藉)礼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礼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出新的特点.如西晋武帝耕籍用牛、南朝刘宋文帝恢复州郡地方耕籍礼、南齐武帝确定耕籍用亥日、梁武帝设立亲耕台等等.北朝的耕籍礼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对先农的祭祀规格经历了从少牢到太牢的转变.魏晋南北朝耕籍札的功能则表现在重农崇祀、弘扬孝道,以及强化等级和树立正统姿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吴题诗 《农业考古》2015,(3):316-320
我国远古农耕时期的人民在当时与农业祭祀文明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下创作出了种类繁多的岩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农业祭祀文明状态与特点的分析到它对于岩画艺术主题的影响的探讨与解析,使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与感受在农业祭祀文明影响下的岩画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书院学礼制度源于中国古代学礼制度。书院学礼制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修学与讲会之礼容礼仪;二是释奠释菜等祭祀礼典活动。书院之学礼,有其自身的特色,书院祭祀系统代表着书院的道统与学统,在完成书院培养人材的目标、继承传播和发展传统的儒家文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保瑞 《农业考古》2019,(4):236-241
杨寨村岩画是一幅叙事完整的阴刻岩画,它由“回”形图案、双牛字、十字、舞蹈构成古代祭祀场面,与史料记载农业祭祀活动相吻合。经考证;回形图案是祭祀土地的方形三层坛。“牛”字刻在祭坛正前方摆放祭品处,是“牺牲”。“十”字是一个“甲日”表述,指明了岩画描绘的祭祀时间。舞蹈场面反映了古人在祭祀中对农业丰收的祈盼。  相似文献   

8.
祭祀,从来只被看作文化活动,其实,它同时还是一项消费活动.它由人们的精神需要引起,又必经祭祀环节而消费;祭祀消费的消费力,受消费主体和消费客体双向拉动;祭祀消费的结构变动受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双重制约.生产结构、收入状况和思想信仰对祭祀消费有较大影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祭祀消费也必然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因为祭祀消费具有两面性,因此,对祭祀消费的及时、正确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书中大量描述了当时该地区所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祈求丰收而进行的农业祭祀仪式。通过对这部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祭祀仪式如籍田、祭社稷、祭风师、祭雨师、祭雷神、祭青苗神、送蝗虫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考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当时这一地区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三代时期有关祭祀文献如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有列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相似文献   

11.
张嘉馨 《农业考古》2020,(1):212-221
本文以将军崖岩画遗址为切入点,通过对该遗址周边考古遗存、上古神话传说、先秦文献等资料的应用和分析,并结合科技断代的数据,对将军崖岩画中的人面稻米图像、凹穴岩画(星象图)、"石社"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将军崖岩画表征了上古社会的农业崇拜文化;将军崖岩画的主体图像是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创作完成的,并与农业文化中的天体崇拜和农业祭祀紧密联系,是苏北鲁南地区上古时期一处规格较高的举行仪式和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在古代的祭祀文化的语境下产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传承和规范祭祀文化为已任。他们从修德配天、神人分治的宗教信仰出发,特别注重祭礼作为治人之道的社会作用,尤其是祭祀的政治文化整合功能和普遍的道德教化功能。同时,他们认为祭祀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交往、集体团聚的功能。他们将祭礼的核心规范为"敬",从而将祭祀的根本目的从传统的禳灾祛病、求福避祸转换为培养人们的诚信忠敬意识,并且主张用情智统一的态度去祭祀已故亲人,构筑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明代,茶果已成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帝王,中至官僚,下至平民,均常以茶果为食。茶果与礼仪发生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以茶果待客、以茶果馈赠、以茶果祭祀、以茶果作为婚姻的彩礼。茶果之"果",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果肉、果仁之"果",二是水果、点心之"果"。  相似文献   

14.
邓声国 《农业考古》2005,(5):130-135
在我国上古时期,祭祀神祗是先民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而“社主“的设置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着眼于从传世文献入手,逐一从词源学、祭祀功用及其早期载体演变形式等多方面加以探究,挖掘“社主“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宋代书院与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理学家形成的学统及道统观念,对书院祭祀制度的完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建构书院学统,以确立书院在儒家道统史上的意义、地位的精神追求,他们通过创建书院学祠,开展书院祭祀活动,以完成这一文化使命与道义责任。  相似文献   

16.
自汉至清,历代封建王朝不仅继承了原始宗教教义,而且也继承了以诗事神的古老传统。他们信奉"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乎诗"的古训,坚持"放郑近雅",以《诗经》雅颂为典范,大力创制与使用儒教祭祀乐章,旨在借助诗歌"感鬼神而通教化"的作用,为国家统治服务。在儒者看来,诗歌的主要作用是祀奉神祗,教化民众。认为祭祀诗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也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7.
根据乾隆十一年《沈丘县志·祀典志》记载,沈丘县城及其周围祭祀坛肳共有30处,其中神坛16处,鬼坛14处;县官府主持的4处,由里主持的26处。另外有祭祀人、神的祠庙13所,共祠神、人31人。这些坛遗祠庙分布在县境城乡,不仅数目较多,而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是占用了不少土地,如先农坛的坛基和籍田就占用土地6.2亩,城隍庙的香火田占有100亩。其次是建筑房舍,仅仅关圣庙和城隍庙两个庙宇就建有房屋40余间,先农  相似文献   

18.
李玉洁 《农业考古》2015,(3):310-315
中国各地虽然有许多关于蚕神的传说故事,如汉代菀窳妇人、寓氏公主也曾被尊为蚕神享受皇家祭祀。但是后周以后,因其地位低而被淘汰;至于蚕丛氏、马头娘等,只是地方诸侯国或民间传说的蚕神。接受封建王朝正统祭祀的蚕神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嫘祖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的先蚕、即蚕桑主神。  相似文献   

19.
西汉苑囿因其所属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的巅峰之作。本文首先说明苑囿这种早期园林形式的特征,然后以西汉皇家苑囿为例,分析其农业生产功能和农业试验功能,最后提出,另一种园林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形式是现代农业观光园,认为观光农业建设可以从早期园林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近史时期与解放以来的森林(一)近史时期(公元1912—1949)自民初以降至四川解放前夕,可统称为近史时期。本时期共三十七年,包括军阀混战,国民党军政中枢迁川以及反动统治垮台等几个阶段。这一时期,四川森林已有一些基本统计数据;不少林学家曾分赴主要林区作森林调查;一些文献已有四川森林破坏严重的记载。现依据这些材料,指出四川森林变迁已进入突变时期。第一,森林复被率锐减,其森林破坏之严重和森林消失速度之快,都是四川森林变迁史上所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