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认为岩画在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史中有重要价值。花山岩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花山岩画不仅文化形态独特,而且内涵深遂,既反映了骆越族人上古时代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又蕴含了骆越族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是广西地域独具特色的上古农业文明的标志,为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增添了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上古农业文明史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岩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黑山岩画是远古时期嘉峪关地区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动物、人物、佛塔、植物,还有大型的操练舞蹈场景。本文以嘉峪关黑山岩画的原始宗教情感为主要研究对象,黑山岩画的图像中反映了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及佛像图像的崇拜,其中塔形图也表现出苯教与佛教之间宗教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吴题诗 《农业考古》2015,(3):316-320
我国远古农耕时期的人民在当时与农业祭祀文明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下创作出了种类繁多的岩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农业祭祀文明状态与特点的分析到它对于岩画艺术主题的影响的探讨与解析,使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与感受在农业祭祀文明影响下的岩画艺术。  相似文献   

4.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石刻与原始农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一九七九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了一处反映原始社会农业部落的生产、生活和意识的石刻,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岩画,距今4—5千年。我国现存的古代岩画,多为游牧业部落的遗存,而原始农业部落的石刻作品,将军崖还是唯一的一处。它对研究我国的原始农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保瑞 《农业考古》2019,(4):236-241
杨寨村岩画是一幅叙事完整的阴刻岩画,它由“回”形图案、双牛字、十字、舞蹈构成古代祭祀场面,与史料记载农业祭祀活动相吻合。经考证;回形图案是祭祀土地的方形三层坛。“牛”字刻在祭坛正前方摆放祭品处,是“牺牲”。“十”字是一个“甲日”表述,指明了岩画描绘的祭祀时间。舞蹈场面反映了古人在祭祀中对农业丰收的祈盼。  相似文献   

6.
桂南以石铲为主体的稻作文化遗存与左江岩画在分布地域、时间、族性、文化渊源等诸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左江岩画产生的基础,左江岩画中包含着很多稻作文化元素,稻作祭祀文化是左江岩画的主题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出土农业遗存的史前遗址常常同时出土与上古神话有关的图像,这为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的紧密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了史前农业对上古神话的诞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史前农业的需要,人们才会密切关注候鸟的迁徙,太阳的运行,而观察的结果和经验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联系史前农业,也有助于对上古神话的理解。日鸟神话内涵丰富,从史前农业遗址大量出土日鸟图像来看,与农业活动的密切联系或许是其最初产生的原因。太阳运行的神话非常丰富,应与古人观察太阳运行以确定农时的需求有关。后稷之以"稷"命名又恰与稷在史前北方农业中的重要地位相吻合。总体来看,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史前农业促进了神话的产生,而神话又有助于生产经验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蒋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41-7142
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点及其对节令、历法的要求,使侗族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阶段、各环节的神灵祭祀习俗,以此来祈求丰收、报告收成和表达感激之情,而年节、春祈、秋报因为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意义,而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生活内涵,演化成农事节日。围绕着农业活动和生产习俗,侗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笔者介绍了侗族人民包括社节、下田节、清明节、开秧节、祭牛节、吃新节、祈雨节和春节在内的农事祭祀活动,综述了对土地崇拜的信仰及节日祭祀、祖先祭祀和谷神祭祀是侗族农耕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阐明祭祀是在不断重复、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民俗,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后的习俗惯制,在农业祭祀活动中相应产生的禁忌民俗则是人们因为经验与知识的缺乏,无力改变荒年及晴雨丰歉的现实而依靠巫术希望求得丰收的结果。笔者认为,尽管侗族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但出于对农业和土地的依赖,农业祭祀活动仍将在侗族人们的生活中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赵崔莉 《古今农业》2007,(1):100-107
清代皖江流域的圩区中,圩民拥有相似的民风民俗和宗教信仰。皖江圩区宗教信仰形式多样,普遍建有寺庙庵堂,并有举行家祭的传统。皖江圩区祭祀既具有其它地方祭祀的共性,也体现出圩区的特点:首先是对保护圩区农业安全神灵的格外崇拜,体现出重农观念。第二,许多对圩区做出卓越贡献的官绅成为圩民祭祀之神。这些神灵都是保佑圩区风调雨顺、为农业、渔业消灾避难的庇护之神。通过祭祀活动的举行,圩民之间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树木与人类相生相伴、密不可分。远在人类的幼年时期,先民们出于对森林和林区内诸多事象和物象的神秘莫测.自然而然地产生敬畏和膜拜,并把森林中的树木和藤本植物等神化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精灵”,从而逐步形成树木崇拜习俗。树木崇拜源于原始人类的自然崇拜,由树木崇拜而产生的祭林拜树习俗文化,则属于原始宗教文化的范畴。恩格斯认为:产生宗教的两种压迫,一是自然力量对人们的压迫,二是社会力量对人们的压迫。早期人类对树木崇奉的祭祀活动,主要根源于对巨树大木所表现出来的伟岸挺拔形象而产生的震摄心…  相似文献   

11.
王海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1000-11001
从文化基源的角度入手,描述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并且还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园林景观是一门多元的综合审美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它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的诗词绘画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诗词绘画可以在景观构成中直接应用,如广泛运用于匾额、碑刻、对联、题咏、雕梁画栋、文字绘画等造景手法中。另外,文人士大夫将诗词绘画艺术的空灵境界融入园林艺术中,使园林景观有了诗情画意的韵味,使其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露着文学艺术的痕迹,将中国的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并通过研究诗词绘画与园林景观的关系,旨在为崇尚生态、倡导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之道”哲学思想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产生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活动的指导思想,而且对人们在其他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崇拜老虎的传统源自古代游猎族群的精神文化中。华南拜虎传统的分布范围从武陵到罗霄,或许亦到达武夷山脉;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对野猪和虎的崇拜曾互相结合,后来虎作为崇拜对象普遍取代了对野猪的崇拜。山岭拜虎族群影响了所谓“后石家河”文化的形成,殷周时期在长江中游之江南地区以湖南、江西为主要分布范围,存在着一个拜虎的古国网络体系,其在商周甲骨金文中被称为“虎方”。  相似文献   

14.
贵州境内汉代墓葬分布较广,通过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可以考察古夜郎族群民风民俗的面貌。贵州汉代墓葬的出土文物反映,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古夜郎族群已经具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巫觋鬼神的过度信仰,体现了古夜郎族群以农牧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生殖崇拜的多种多样,附着着古夜郎族群在农牧社会条件下繁衍后代的文化色彩;赫章可乐出土的“套头葬”,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科考文旅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菲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03-4705
选取东巴文化中"孰古精神"、图腾崇拜、色彩崇拜、东巴文字、东巴绘画5种元素进行分析,通过对东巴文化的深入了解,挖掘出适合于园林表现的文化元素。结合东巴文化的内在文化理念、外在创作形式,将东巴文化的潜在文化价值融入园林造景中,并就园林设计提出几点启示。认为东巴文化的"孰古精神"倡导使园林各要素之间协调共生;纳西先民氏族宗教的图腾崇拜可将相关元素运用到造景中,实现独具匠心的景观效果;纳西族的色彩观念指引园林景观在色彩搭配上突出主题;东巴文化中的故事、传说及深层次文化内涵丰富了园林设计素材,增添了别具风格的园林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吴欲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84-17986
探究了风水林的起源问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3种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风水说、绿化说与神社崇拜说,结合古代的自然、社会因素,以及前科学时代人类的普遍心理特征,认为神社崇拜说的起源观较为合理。为了进一步辨析3种起源观的优劣,借助荣格的神话原型理论、弗雷泽的人类学考察对研究成果加以甄别,指出风水林的原型源于我国古人的树木崇拜,进而由这种崇拜演变成栽植风水林的实践,以求取吉兆。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风水林的栽植与培护实践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期有助于对当代风水林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自汉至清,历代封建王朝不仅继承了原始宗教教义,而且也继承了以诗事神的古老传统。他们信奉"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乎诗"的古训,坚持"放郑近雅",以《诗经》雅颂为典范,大力创制与使用儒教祭祀乐章,旨在借助诗歌"感鬼神而通教化"的作用,为国家统治服务。在儒者看来,诗歌的主要作用是祀奉神祗,教化民众。认为祭祀诗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也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文化的属性,是诗和画的统一体。诗画对园林,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深刻影响;反过来,园林在诗画中也时常有反映。园林、诗和画具有共同的追求,即所谓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和诗画打通各艺术范畴甚至人的感官隔阂,达到审美体验的互渗交融。  相似文献   

19.
漆画是附属于漆器的装饰图像,其绘制技法、题材以及所表露的时代风格,均反映出当时绘画艺术的一些特征。由于迄今遗留下来的楚绘画资料过于贫乏,楚漆画理所当然地就成为目前了解楚绘画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考古发掘所得楚漆画,多出自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墓葬之中。有关漆画的研究成果虽有不少,但多集中于对个别漆画的内容进行考证,而整体研究显得极为不足,如对它产生的背景研究就是一例。论文结合考古出土实物,从材料与技术、工具与颜料、社会因素、题材内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楚漆画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以庞大建筑群体为主的压花作品《花丛中的布达拉宫》是风景压花画中制作难度较大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该作品设计的灵感来源、草图设计、花材选择以及详尽的制作过程和技巧的分析,总结制作经验,归纳建筑型风景压花画制作遵循的原则,为压花工作者和爱好者制作复杂建筑型压花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