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以藏青27和QTB13 2个品种(系)为供试材料,运用Logistic方程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春青稞籽粒增质量动态及特性。结果表明,在90 kg/hm~2(F_1)施肥水平处理下,QTB13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_(max))最长,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积累量(W_(max))、理论最大千粒质量(K)、渐增阶段积累量(W_1)、快增阶段持续时间(T_2)、积累量(W_2)、千粒质量均最大。在对照0 kg/hm~2(F_0)处理下,藏青27最大灌浆速率(R_(max))、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积累量(W_(max))、理论最大千粒质量(K)、各阶段灌浆速率和积累量、快增阶段持续时间(T_2)、千粒质量均最大。逐步回归分析灌浆参数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表明,影响青稞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灌浆持续时间,且灌浆持续时间越长,产量越大。影响青稞穗粒数的主要因素是起始灌浆势和灌浆持续时间,同时还有渐增阶段的灌浆持续时间和缓增阶段的积累量;对千粒质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时积累量以及缓增阶段灌浆平均速率、渐增阶段的灌浆持续时间和快增阶段积累量。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普冰151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优质强筋小麦普冰151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3个播期和基本苗135万、195万、255万、315万/hm~24个密度,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其群体茎蘖消长和各个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有很大影响。不同处理灌浆进程符合三次正交多项式Cubic方程。籽粒灌浆期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以及快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播期推迟会降低普冰151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而穗粒数则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后减。不同密度对普冰151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也有极显著影响,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粒数、千粒重都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期、密度以及两者之间的互作效应对普冰151的产量和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以A1B2最高,为8 150.33 kg/hm~2,除与A1B1和A2B3差异不显著外,与其它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普冰151可选择10月3日播种、密度为135万~195万/hm~2或者10月8日播种、密度为255万/hm~2。  相似文献   

3.
选用甜脆水晶、雪里种全身红、精品金甜思、高糖脆这4种水果萝卜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株行距分别为23. 33 cm×30. 00 cm(A1)、20. 00 cm×30. 00 cm(A2)、17. 50 cm×30. 00 cm(A3)、15. 56 cm×30. 00 cm(A4) 4种密度、分别施用复合肥(N、P、K含量均为15%) 360 kg/hm~2(B1)、复合肥180 kg/hm~~(2+)有机肥46 300 L/hm~2(B2)、有机肥92 600 L/hm~2(B3) 3种施肥处理对水果萝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口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水果萝卜根质量、根长、根宽、株高、叶宽、产量等农艺性状相互间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水果萝卜根质量、株高、叶长、叶宽、根皮厚、产量等农艺性状相互间存在明显差异; A1处理的甜脆水晶、高糖脆萝卜产量相对最高,分别为5. 36×10~4、4. 10×10~4kg/hm~2,A3处理的雪里种全身红、精品金甜思萝卜产量相对最高,分别为5. 00×10~4、3. 30×10~4kg/hm~2;甜脆水晶、雪里种全身红、精品金甜思这3种水果萝卜在仅施用有机肥时产量相对最低,分别为1. 30×10~4、2. 42×10~4、1. 76×10~4kg/hm~2,但复合肥和有机肥搭配使用时,水果萝卜的鲜食口感相对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麦后直播机采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化控水平,2013年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和南京市研究种植密度(1 hm~27.50×104株、1 hm~29.75×104株和1 hm~212.00×104株)和缩节胺(DPC)用量(0 g/hm~2、52.5 g/hm~2和105.0 g/hm~2)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1hm~29.75×104株和DPC用量52.5 g/hm~2、105.0 g/hm~2处理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较长;生物量累积速率达到峰值的时间随密度增加而提前,吐絮期生物量以密度1 hm~29.75×104株处理高于7.50×104株处理,而1 hm~212.00×104株处理最低。在密度1 hm~27.50×104株条件下,DPC处理降低生物量;密度1 hm~29.75×104株和1 hm~212.00×104株条件下DPC 52.5 g/hm~2处理的生物量较高。大丰点产量以1 hm~29.75×104株、DPC 52.5 g/hm~2处理较高,南京点以相同密度下DPC 52.5~105.0 g/hm~2处理较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以1 hm~29.75×104株和1 hm~212.00×104株、DPC 52.5~105.0 g/hm~2处理较优。综上所述,麦后直播机采棉种植密度1 hm~29.75×104株、DPC用量52.5~105.0 g/hm~2,有利于生物量累积和产量、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5.
遮阴条件下密度对滴灌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遮阴条件下滴灌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日变化特征。【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新冬40号为试验材料,在自然光和遮阴50%两个光照处理下分别设置450×10~4(M1)、525×10~4(M2)、600×10~4(M3)、675×10~4(M4)和750×10~4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遮阴明显降低了滴灌冬小麦的LAI,但与自然光相比,遮阴处理下SPAD值略有提高。遮阴导致各密度处理冬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胞间CO2浓度(Ci)升高;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明显降低,其降幅依次为4.14%~11.44%、5.76%~9.05%、7.15~22.47%和16.12%~33.54%。【结论】在50%遮阴条件下,M2处理(525×10~4株/hm~2)各项生理指标表现较好,产量最高,为5250.26 kg/hm~2,可供大田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郑麦1860不同生态区适宜的播期和播量,在豫东郸城县进行播期播量裂区试验,试验设4个播期水平:分别是10月8日(A1)、10月13日(A2)、10月18日(A3)、10月23日(A4);3个播量水平:分别是112.5 kg/hm~2(B1)、 150 kg/hm~2(B2)、 187.5 kg/hm~2(B3)。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是影响郑麦1860产量的主要因素,适宜播期为10月8~13日,与其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50.0~187.5 kg/hm~2。  相似文献   

7.
玉米群体生长与光截获的动态模拟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群体光截获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群体结构直接决定着玉米产量的增加与稳定。群体结构的测量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且不能与当地太阳辐射情况充分结合,从而无法对群体结构和功能做出整体的评价。因此,有必要构建合理、简便的玉米群体光截获动态模型,结合群体不同生育期的形态指标与光辐射情况,对群体结构做出快速而精准的评价,为不同区域玉米品种选择、播种密度确定、以及后期管理等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将玉米群体结构模型与光分布模型相结合,建立简易可靠的群体光截获动态模型。该模型可模拟玉米整个生育期群体光截获的动态变化,并对不同生育期群体结构做出相应的评价。同时,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开展了两个田间试验,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应用功能进行了验证。试验均为三因素,分别为品种、密度和氮肥处理,其中试验一:设置2个品种(郑单958,丹玉405),3个密度(4.5×10~4,6.0×10~4,7.5×10~4株/hm~2)和3个氮肥处理(不施氮;施氮180 kg·hm~(-2),于播前、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以1:4:1的比例施入;施氮270 kg·hm~(-2),于播前、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以4:4:1的比例施入);试验二:设置1个品种(郑单958)、1个密度(8.25×10~4株/hm~2)和6个播期(4月20日,5月5日与20日,6月4日与18日,7月3日)。在两个试验中,对玉米不同生育期的群体形态指标、干物重、及产量均进行了测定。【结果】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的群体光截获率模拟值与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85,均达到显著相关。运用该模型对两个田间试验数据的模拟结果显示,光截获率(量)随灌浆期的推进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吐丝后50 d光截获衰减加速。在试验地区,密度超过6×104株/hm~2时,光截获随密度变化不大;播期为6月中上旬时形成的玉米群体具有较为理想的光截获能力,结构功能潜力较大。产量与灌浆期有效光辐射呈正相关,但相关性随生育期推进逐渐减弱,表明灌浆后期产量的增加对群体光截获的需求减弱。在玉米生长发育后期物质转移对产量的贡献可能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产量与群体光截获相关性的动态变化与品种有关,紧凑株型优于平展型。【结论】选择株型紧凑且生育后期群体结构维持较好的玉米品种,通过增加密度可进一步增加夏玉米产量。调整播期增强灌浆初期光合效率也是有效的增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密度和播期对石玉9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度与播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主要的栽培因素。为探索石玉9号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播期,2010~2011年设置了52 500株/hm2(A1)、60000株/hm2(A2)、67500株/hm2(A3)、75000株/hm2(A4)、82500株/hm2(A5)和90000株/hm2(A6)6个密度处理以及6月10日(B1)、6月15日(B2)、6月20日(B3)、6月25日(B4)、6月30日(B5)和7月5日(B6)6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和播期处理对石玉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石玉9号产量均随密度的加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分别在A4和A5处理下达到最高,均在A1处理下最低;6个密度处理的2 a平均产量顺序为A5A4A3A6A2A1,其中,A4与A5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极显著其他处理。2010年和2011年石玉9号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呈逐渐降低趋势;6个播期处理的2 a平均产量顺序为B1B2B3B4B5B6,且不同播期处理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密度和播期均对玉米产量产生极显著影响,在冀中南地区石玉9号适宜密度为75000~82500株/hm2;适宜播期为6月10日,且不晚于6月25日,在茬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早播。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合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的玉米平作种植模式,在平作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式、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方面与对照比较,种植方式中A7(宽窄行45 cm+85 cm)、A8(宽窄行55 cm+75 cm)、A3(行距55 cm)分别提高产量5.9%、3.3%、0.9%,不同密度下产量排序为:B3(7.500万株·hm~(-2))B4(8.625万株·hm~(-2))B1(5.250万株·hm~(-2))B2(6.375万株·hm~(-2))B5(9.750万株·hm~(-2)),所有组合的籽粒产量比较,排在前三位:A8×B3,A7×B3,A8×B4;各农艺性状种植方式排序前三位的依次如下,穗长值:A7A8A1(CK),穗粗值为A7A8A3,秃尖为A2(行距45 cm)A4(行距65 cm)A6(行距85 cm大垄模式),穗行数为A7A8A3,行粒数为A7A8A1。不同密度下穗长、穗粗值、穗行数、行粒数排序为:B1B2B3B4B5,秃尖值排序为:B5B4B3B2B1。宽窄行处理A7(45 cm+85 cm)、A8(55 cm+75 cm)与种植密度在7.500万~8.625万株·hm~(-2)结合下,产量水平较对照增加明显,可综合获得最佳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安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为森林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第8次(2014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含碳率,估算安徽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林级、林种和起源的乔木林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安徽不同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为8.51×10~7 t,平均碳密度为20.55 t/hm~2,其中竹林的碳密度最高,为37.33 t/hm~2。乔木林和竹林的碳储量分别为6.42×10~7和1.45×10~7 t,各占总碳储量的75.47%和17.02%;不同龄级乔木林中,中龄林碳储量最大,达2 490.92×10~4 t,约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40%;过熟林碳储量最小,为256.24×10~4 t,仅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3.99%,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高的趋势。用材林和防护林的碳储量分别为3 798.04×10~4和2 205.68×10~4 t,共占乔木林碳储量的93.48%;各林种碳密度大小为特用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天然林的面积(153.86×10~4 hm~2)略低于人工林(154.81×10~4 hm~2),但由于天然林的碳密度高于人工林,使得天然林的碳储量(3 476.50×10~4 t))反而高于人工林(2 946.29×10~4 t)。【结论】安徽省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但其碳密度较低,应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和管理,以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1.
根箱种植条件下,探讨不同水氮施用量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质量密度在拔节期表现为N_2最高,较N_0、N_1处理分别提高37.95%、5.74%;在抽穗期表现为N_1N_0N_2;灌浆期根质量密度表现为充分灌水处理(W_1)大于水分亏缺处理(W0),其中充分灌水处理下,N1处理根质量密度显著高于N0、N2。根质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10 cm的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根质量密度逐渐降低,根箱条件下,部分处理在30~40 cm有小幅回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根冠比逐渐下降,并在灌浆期达到最低。根冠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浆期N_1、N_2处理下,充分灌水(W_1)根冠比较水分亏缺(W_0)分别增加1.62%、13.87%。在同一水分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充分灌水(W_1)高于水分亏缺(W_0),以N_1W_1处理的产量最高。因此,适量的增施氮肥以及充分的灌水能够增加冬小麦的根质量密度,增加地上部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播期、密度、氮肥运筹对'罗麦10号'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了播期密度试验和氮肥运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播期对籽粒产量的效应大于密度,播期为11月5日(S2)处理平均产量(7 510.20 kg/hm~2)显著高于11月15日(S3)、11月25日(S4)播种处理;早播+低密度处理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施氮水平为210 kg/hm~2、270 kg/hm~2时,基追比为6:4时平均产量最高,施氮水平为330 kg/hm~2时,基追比为7:3时平均产量最高。基本苗在210万穗/hm~2,总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追比6:4,‘罗麦10号’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黄淮区域直播栽培条件下不同播期对日本粳稻品种‘越光'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越光'的最适播期及其生长发育特点,以‘越光'为试材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2013年设T'_5,(6月10日)、T'_6(6月20日)、T'_7(6月30日)3个播期处理,2014年设T_1(5月1日)、T_2(5月11日)、T_3(5月21日)、T_4(5月31日)、T_5(6月10日)、T_6(6月20日)、T_7(6月30日)7个播期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013年试验结果是:T'_5产量最高,为6 252.3 kg/hm~2;T'_6产量次之,为5 805.4 kg/hm~2;T'_7产量最低,为3 897.1 kg/hm~2;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试验结果是:T_5产量最高,为6 601.1 kg/hm~2,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T_6产量次之,为6 110.3 kg/hm~2,除与T_4之间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T_7产量最低,为2 773.4 kg/hm~2,与其他各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两年试验的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以T_5和T_6为最好,表现为分蘖集中、蘖位较低,一次大分蘖所占比例大,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整齐,后期不早衰,抗倒伏能力强,落黄好。结论:‘越光'适宜在黄淮区域作麦茬直播栽培,最适播期为6月中旬,全生育期117 d左右;在能够安全成熟的范围内尽量推迟播期是避免早衰、防止倒伏、提高单产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达到高产时合理的施氮量和播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播量,分别为240×10~4 hm~(-2)(D1),375×10~4 hm~(-2)(D2);副区设6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kg·hm~(-2)(CK),6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N4),300kg·hm~(-2)(N5),研究施氮量、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特征、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施氮量和播量可以提高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促进花前储藏物质与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提高产量;施氮量(N2至N4)虽然降低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但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期,主要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的时间,最终使粒质量增加;施氮量×播量交互作用对产量及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普冰151’的最佳施氮量与播量组合为180kg·hm~(-2)和240×10~4 hm~(-2)。  相似文献   

15.
研究山西晋中地区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互作对强筋小麦CA0547灌浆过程中千粒质量、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阐明晚播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采取裂区试验设计,通过田间取样与室内分析,探索了晚播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互作强筋小麦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可以采用一元三次多项式方程来模拟,分别呈现S型和V型变化曲线;蛋白质含量于花后18 d降至最低;随着灌浆时间的持续推进,清蛋白的含量逐渐减少,球蛋白始终保持最低,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都明显提高;蛋白质组分含量最高的是适播适量(A2B2),但播种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明显小于播种时期。强筋小麦最大粒质量、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以及起始生长势均以早播少量(A1B1)、适播适量(A2B2)、晚播多量(A3B3)最高,灌浆持续期、产量则随播期推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月8日达到最高。晋中地区强筋小麦晚播条件下遵循早播少量、适播适量、晚播多量规律,最晚于10月8日播种、播量为225 kg/hm~2时可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间作模式下香蕉和粮肥兼用型绿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香蕉-绿肥间作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粮肥兼用绿豆为间作作物,分设4个播期处理(SD),SD1~SD4处理依次为4月10日、5月10日、6月10日和7月10日;4个播种密度处理(M),M1~M3处理分别为:22.5、37.5和52.5 kg/hm~2,另设不播种粮肥兼用绿豆处理作对照(CK);分别测量各处理下粮肥兼用绿豆和香蕉株高、茎粗和产量,以及粮肥兼用绿豆结荚数和地上生物部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播期和密度中,粮肥兼用绿豆株高和茎粗存在负相关性。在所有播期处理中,SD1粮肥兼用绿豆植株最矮,但茎粗最大,分枝数、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其产量达到1344 kg/hm~2;香蕉株高、茎粗和产量均在SD1处理下最高,产量达36 255 kg/hm~2。M1处理粮肥兼用绿豆植株最矮,但茎粗最大,分枝数最多,M2处理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产量分别比M1和M3处理高6.8%和17.9%;香蕉株高、茎粗和产量在M2处理最高,产量为36 776 kg/hm~2,分别比M1、M3处理和CK高0.8%、2.5%、8.2%。【结论】播期越早,越有利于粮肥兼用绿豆和香蕉的生长,提高产量;间作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粮肥兼用绿豆和香蕉生长,适宜的间作密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和水氮互作对南疆棉花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水氮互作对南疆棉花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棉田合理密植和水氮优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新疆库尔勒市尉犁县31团进行大田棉花滴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种植密度、灌水量和施肥量3个因素,其中种植密度设置2个水平:26万株/hm~2(D_1,当地种植密度,株距10 cm)和32万株/hm~2(D_2,株距8 cm);灌水量设置2个水平:80%ET_C(W_1,ET_C为作物蒸发蒸腾量)和100%ET_C(W_2);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200 kg/hm~2(N_1)、300 kg/hm~2(N_2)和400 kg/hm~2(N_3)。在生育期(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和吐絮期)测定棉花生长指标,收获时统计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种植密度和水氮交互对棉花生长、干物质累积、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在高种植密度(D_2)下,棉花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累积量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低种植密度(D_1)下,各指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吐絮期棉花株高和茎粗均在低密度高水中氮(D_1W_2N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5.33 cm和11.16 mm,较D_1W_2N_1、D_1W_2N_3处理分别提高了10.10%,6.40%和6.69%,3.65%;全生育期内各处理棉花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增长量均于铃期达到最大值,D_1W_2N_2和D_2W_2N_3处理的最终干物质累积量较大,但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以D_1W_2N_2处理较大,分别为7 421.0 kg/hm~2和1.50 kg/m~3。在相同种植密度和灌水量下,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吸收效率(UP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以D_2W_2N_1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最高,为0.77 kg/kg,较产量最高的D_1W_2N_2处理高4.05%,但其产量较D_1W_2N_2下降约7.0%。【结论】综合高产、节肥和水氮利用效率等因素,种植密度26万株/hm~2、生育期灌水100%ET_C(311.98 mm)和施氮量300 kg/hm~2是南疆棉花膜下滴灌施肥管理的最优栽培方式组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优质稻桂育8号产量、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等经济性状的影响,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4种种植密度(2.4×10~5、2.7×10~5、3.0×10~5和3.3×10~5蔸/hm~2,A1~A4处理)和4种施氮量(120.0、165.0、210.0和255.0 kg/hm~2,B1~B4处理),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氮量处理桂育8号的产量等经济性状及稻米的外观和加工品质,筛选桂育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结果】种植密度对桂育8号的最高苗数、成穗率和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糙米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桂育8号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无明显变化,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呈逐渐升高趋势,粒长、粒宽、长宽比和透明度无明显规律性变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苗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有效穗数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米质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施用氮肥或增加种植密度均可显著增加水稻产量,但当施肥过量或密度较高时,产量降低,米质指标中的粒长、长宽比和透明度变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均能影响叶面积指数峰值,叶面积指数峰值与产量关系密切,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产量下降。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结果表明,A3B2互作的稻谷产量最高,达8.33×10~(3 )kg/hm~2,其次为A3B3互作(8.13×10~(3 )kg/hm~2),但A3B2互作米粒的粒长、长宽比和透明度在各处理中最低,整精米率排名第三,综合性状较差;A3B3互作的稻谷产量虽然排名第二,但糙米率最高,整精米率排名第二,米粒粒宽最小,长宽比最高,透明度等级最高,综合性状最优。【结论】桂育8号在最佳种植密度3.0×10~5蔸/hm~2(每蔸2苗)和施氮量210.0 kg/hm~2(A3B3组合)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稻谷产量及理想的大米外观和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9.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57-59
为探索播期播量对菏麦21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调查不同播期播量对其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中10月5日(A1)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为8 921.8 kg/hm~2;播量中B4播量(187.5 kg/hm~2)的产量最高,为8 526.1 kg/hm~2;A1B4处理产量最高,达9 220.0 kg/hm~2。可见菏麦21适于早播期大播量栽培,播期和播量对菏麦21具有一定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