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种子消毒主要目的是消灭种子表面及残存于种子内部的病原物.通常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种子健康检测是我国当前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种子质量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种传病原物检测技术已由直接肉眼检验、洗涤检验等传统的检测技术逐步发展到集未经培养检验、培养后检验及DNA分子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检测技术体系。传病原物检测技术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析了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范围,为生产中种子健康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种子处理关有些病原物如菌核病中的菌核,常混杂在种子里面,可以通过风选、水选或筛选的方法淘除干净。播种前,种子先用冷水预浸3小时左右,在换用55℃恒温水浸种15-30分钟,最后用0.3%代森锌或代森锰锌药液浸种15分钟,经过如此处理可以预防蔬菜苗期炭疽病、茄子褐纹病和番茄晚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不同温度对烟草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草常规栽培品种K326裸种为材料,就不同温度对烟草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研究。分别在6℃、8℃、10℃、12℃、14℃、28℃(CK)条件下进行发芽实验,结果表明:烟草种子在温度低于14℃时,前17d不会发芽,随着温度的降低,烟草种子发芽所需时间延长;当温度低至10℃时,烟草裸种发芽时间需要34d;温度低至8℃时,烟草种子不再发芽。与对照组相比,低温对烟草裸种的发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温度的降低,烟草种子的发芽指数也降低了。  相似文献   

5.
化学防治的方法有种子处理、土壤施药和植株喷药等. 1.种子处理是用药剂处理种子以消灭种子内外的病原物,或使种子着药以保护幼苗免受病原物的侵染.方法有拌种、浸种、闷种等.用药剂拌种可使种子表面附着一层药剂,不仅可以消灭种子表面(有的也可以消灭内部)的病原物,播种后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种子周围土壤中的病原物对幼苗的侵染.浸种和闷种,对杀死种子内部的病菌有较好的效果,但只可以在播种前消灭种子内外的病原物,对播种后的幼苗不能起保护作用.此外,采用浸种或闷种时必须严格掌握药剂的浓度和处理的时间,否则会发生药害.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烟草野火病菌的初侵染源,应用SPA-ELISA,间接-ELISA反应试剂盒对从田间及温室中采集的土壤、烟株根围、田间杂草、种子等进行了检测,明确云南烟草野火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种子和根部残体。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烟草黑胫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勇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166-166,172
介绍了烟草黑胫病的病原物特性、侵染途径和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种子带菌的PCR检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特异性引物PCR技术,用水或PBST浸提哈密瓜带菌种子中的病原物,浸提液直接作模板就可以扩增出特异性的条带,检测出瓜类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的种子带菌情况,种子的浸提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大,同时查明种皮是种子带菌的主要部位;病瓜种子只有在2粒以上才能检测.采用PCR技术对市售的11个哈密瓜品种的种子带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出8个品种携带瓜类果斑病菌,进一步说明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烟草种子发芽率快速测定的方法。[方法]研究烟草种子发芽率与其浸出液电导率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烟草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与烟草种子发芽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r=-0.938~-0.994);在浸种10~12 h后测定电导率能准确地反映烟草种子发芽率。[结论]可以利用电导率法快速测定烟草种子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10.
云南烟草种子内部真菌带菌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平板培养测定的方法分别对云南省的8个烟草种子生产基地的烟草种子内部进行带菌检测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8个样品中,样品带菌检出率高达87.5%;除楚雄烟草种子生产基地外其他基地的烟草种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带菌,带菌率在0%-16.25%。鉴定引起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发现烟草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菌有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aata)、镰刀菌(Fusairium spp)、腐霉(Pythium spp)、芽枝孢菌(Cladosporium spp),优势菌群主要为链格孢菌,样品检出率为87.5%,在检测培养的真菌物中出现的频率为56.25%-100%。  相似文献   

11.
烟草种子带毒一直对烟草生产危害较大.烟草品种K326、云烟85和云烟87在不同时期分别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MV)后收集烟株种子,采用三抗体夹心法(TAS-EKLISA)检测TMV带毒情况,结果表明,接种TMV后病株上采收的种子的平均带毒率超过50%,但不同时期接种和不同品种间烟草种子带毒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一、蔬菜病虫害 病害通常由真菌、病毒、细菌、类菌质、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侵染作物引的危害。虫害则主要是由有害昆虫取食作物所致,其次是由有害螨类及软体动物引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烟草是云南省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的主要经济作物 ,在云南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烟草种子是很多病原物的携带者 ,可导致苗期和大田期烟草病害的发生。试验对云南省的主要烟草生产区的种子内部真菌进行带菌检测、分离鉴定 ,旨在为烟草种子的田间生产及其加工处理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供试烟草种子来自云南省A ,B ,C ,D ,E ,F ,G ,H等 8个烟草种子生产基地。培养基为虎红琼脂培养基 (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生产 )和PDA培养基。1 2 方法1 2 1 烟草种子内部真菌带菌检测将烟草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理化因素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提高烟草种子萌发率。[方法]采用摇床振荡水培养、MS培养基培养、赤霉素(GA3)浸种后MS培养基培养几种方法,分别处理烟草种子和浸种回干烟草种子,研究水分、温度、光照及激素等因素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摇床振荡水培养能促进种子萌发,MS培养基培养比较利于烟草幼苗的生长;浓度0.1~0.9 mg/L的GA3浸种10 min能打破种子休眠,而附加浓度1~7 mg/L GA3培养基培养能促进烟草植株茎的生长,其中浓度为0.7 mg/L GA3浸种和培养基附加7 mg/L GA3培养的效果最好。经过浸种回干的种子在每个对比试验中均比未处理的种子提早萌发。[结论]浸种回干和适当浓度的激素处理能有效打破烟草种子的休眠,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15.
 对烤烟K326不同成熟时期的种子进行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研究了烟草种子不同成熟时期形态、颜色,自发荧光强度的变化规律。发现烟草种子表面波状花纹在不同成熟时期均较稳定,各成熟时期种子的自发荧光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应用LSCM进行烟草种子检测可作为烟草种子质量控制以及种质资源研究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病害中有不少重要病害,经种子传带病原物而酿成灾害。介绍利用CO2的窒息灭菌作用,处理农作物染病种子,消灭种子带菌,防治种传病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天津农业科学》2016,(10):116-119
通过烟草浸提液对野生烟、南肋半晒烟和云烟85的种子的处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烟草浸提液对烟草种子具有一定化感效应,不同品种烟草化感程度不同,烟草浸提液浓度不同化感程度也不同。在低浓度下烟草的发芽率和鲜重略有增加,但是浓度增高后对烟草发芽率和烟草生长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随着烟草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化感效应指数减小。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平板培养测定的方法分别对云南省的8个烟草种子生产基地的烟草种子内部进行带茵检测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8个样品中,样品带茵检出率高达87.5%;除楚雄烟草种子生产基地外其他基地的烟草种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带茵,带茵率在0%~16.25%.鉴定引起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茵发现烟草种子内部携带的真茵有链格孢茵(Al-ternarta alternaaata)、镰刀茵(Fusairium spp)、腐霉(Pythium spp)、芽枝孢茵(Cladosporium spp),优势茵群主要为链格孢茵,样品检出率为87.5%,在检测培养的真茵物中出现的频率为56.25%~100%.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镉对烟草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K326,G28和红大3个烟草品种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镉溶液对烟草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镉浓度为1-8mg/L时,镉对烟草种子的发芽影响较小,但却大大降低了种子的活力;当镉浓度达16mg/L以上时,镉对烟草种子的发芽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品种种子对镉胁迫反应不一,K326种子忍受镉胁迫能力较强,G28种子次之,红大最弱。  相似文献   

20.
烟草番茄斑萎病是一类在局部地区产生严重危害的烟草病害,由布尼亚病毒科番茄斑萎病毒属典型成员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引起。目前该病在中国许多省均有发生的报道,在云南烟区广泛分布,在局部地区可造成60%以上的严重损失,烟草番茄斑萎病被认为是世界上对烟草最具潜在危险病害之一,较为系统全面的综述了烟草番茄斑萎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害症状学,病原物,致病机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害的流行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