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等农科人才培养状况总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利用2004--2008年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相关数据,对农科人才培养机构、农科学科专业、农科各层次(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阐述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高等农业教育机构宏观决策、制定农科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四川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就业情况和四川省农业系统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新兴岗位预测,综合分析了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与学校人才培养情况,认为四川农业发展是农科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保证,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关键,从政府管理、学校课程体系、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服务"三农"的建议,对农科本科教育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农科本科教育科学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如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农业生产发展实际,培养大批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的生产、管理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以经济发达地区涉农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农科人才需求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企业对农科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背景的基础上,将影响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因素划分为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从而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即: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力求着重培养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热爱农业为基础的,品德优良的农科人才;以具有扎实农业专业知识为主体的农科专业性人才;以具有较强独立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特色的农科特色性人才;以品德优良、知识扎实、能力特色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新农科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应立足新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新农科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路:构建"院+校"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特区,探索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新模式,提升农林教育专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多类型、多样化、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组建"三支"新农科师资团队。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中南区两省(湖北、湖南)三所高等农业院校及湖北省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农业推广部门、农业企业、相关其他部门或单位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中南地区未来五年农业(涉农)行业对农科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针对社会需求完善农科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21世纪高等农科人才培养中社会学教育的必要性;根据21世纪农村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协调发展对农科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了高等农科人才培养中社会学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以及为实现目的和目标应开设的社会学课程类型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在全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综合改革、高等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之一。新农科时代为高等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了广东省高等农业教育相关的高校发展概况,评述了其历史和现状、规模和结构、特色和优势及发展动因,分析了新农科时代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重构、汇聚和跨越三个维度提出了广东省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省域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入,"新农科"建设提上日程,指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通过分析新农科为地方高等农业教育带来的挑战,对水产养殖专业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课程从教师自我提升、人才培养、面向产业调整课程教学架构和融合协同育人战略4个维度探讨"新农科"背景下该门课程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科大学生作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和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考研动因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内、外部两个层面对农业院校农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考研动因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包括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偏好等在内的影响农科大学生考研的十大动因,对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赋予高等农业教育新使命,发展"新农科"正当其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高等农业院校综合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高校在服务社会与国际合作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等。当前建设"新农科"主要路径包括深化高等农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办学主体资源共享与集成创新、推进多维度全方位实质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103-105
针对目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或者技术前沿脱节,及湖南文理学院农科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以湖南文理学院第一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设为契机,进行了基于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农科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与实践。在进行地方高校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农科专业人才新模式;遴选合作培养企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考核评估体系;探索"双师型"队伍建设与农科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在建设好基地的同时,打造了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教学队伍,培养了适合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农科专门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13.
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不仅是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农业高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依据。论述了建立校企双向式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评价原则及评价要素,构建了该质量评价体系的模型;从多方面探索校企双向式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学研究对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与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征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09-212
农业科学研究是高等农业教学的重要支撑,对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与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农业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农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科学研究成为促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农业科学研究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业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学科建设,促进高水平农科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是提升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农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任务。自1978年农科研究生恢复招生和1981年我国正式实施学位制度以来,农科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不仅招生数量有较大增长,且在专业布局、培养质量及条件等方面有较大发展,现已形成了学科专业基本齐全的农科研究生学位授予体系和培养基地,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  相似文献   

16.
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中,部分农业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有利于促进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化;有利于农科的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新模式,重在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建立现代大学管理体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新世纪高校校园化。  相似文献   

17.
人才质量内涵的时代性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高等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于思想观念2误区没有冲破,教育体制障碍没有打破,教育产业水平没有突破。提出了推进高等农业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的对策;(1)对策新型的高等农业教育思想观;(2)加大改革力度。(3)发展与产业界的伙伴关系,实施开放办学。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高等农业教育培养各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围绕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及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影响,探讨了怎样确保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也谈新时期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等农业教育在扩大招生规模后,将相对稳定,但生源不足以及教育市场开放会使办学压力继续增大。新时期高等农科教育要坚持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必须要紧紧抓住农业巨大的用人市场,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调整培养目标,准确办学定位和确立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20.
韩继英  赵正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03-11304,11306
对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的创新进行了探索,针对当前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大农学专业课程结构与现实人才需求的矛盾和冲突,结合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构建了“三·三”课程结构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推行“三·三”课程结构模式应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